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氣升陽: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之功效。此方主要用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面色蒼白、倦怠乏力、自汗盜汗等症狀,黃耆能補脾胃之氣,使氣血充盈,改善虛弱症狀。
- 配合當歸: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與黃耆搭配,可補益氣血,增強補中益氣的效果,使氣血雙補,改善氣血虛弱所致的各種症狀。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益氣: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此方以黃耆補氣,建中湯益氣健脾,而當歸的補血作用,可與之相輔相成,更全面地改善氣血不足的情況。
- 調和氣血: 當歸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與黃耆、建中湯的益氣健脾功效結合,有助於整體提升機體功能,調和氣血,達到治療目的。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脾胃虛寒,補益氣血:黃耆補氣,建中湯溫中補脾,當歸補血活血,而白芍則具有斂陰、柔肝、止痛之效。白芍能緩解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並協同其他藥材補益氣血,增強體質。
2. 滋陰潤燥,調和藥性:黃耆、當歸等藥材偏於燥性,白芍性平,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能夠中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同時,白芍還能緩解黃耆等藥材可能引起的口乾舌燥、便祕等副作用。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中加入桂枝,主要考慮以下兩方面:
1. 溫陽散寒: 桂枝性溫,具有溫經散寒之效,可助黃耆、建中湯溫補脾胃之功,更有效地驅散體內寒氣,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畏寒、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2. 調和營衛: 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當歸補血活血的作用,改善血虛所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
因此,桂枝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溫補脾胃的作用,更促進了血液循環,使藥效更加全面。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方中黃耆補氣,當歸補血,但都偏於燥性。甘草性平味甘,能調和諸藥,緩解黃耆和當歸的燥性,防止藥性過於偏燥,避免損傷津液。
- 增強功效:甘草有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能與黃耆、當歸共同作用,增強補氣養血的功效,並緩解因氣血不足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
主治功效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之主治功效分析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顧名思義,是在建中湯的基礎上加用黃耆與當歸兩味藥材,其組成為黃耆、當歸、白芍、桂枝、甘草。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初期,病邪雖在表,但患者本身正氣虛弱,不宜直接發汗解表的特殊情況。
分析古文可知,此方之主治,並非針對一般傷寒表證,而是針對發熱頭疼,煩渴,脈浮數而無力,尺以下遲而弱的病症。此症候羣的關鍵在於「脈浮數而無力,尺以下遲而弱」。脈浮數代表病邪在表,有發熱之象;但「無力」卻提示正氣不足;而尺脈主下焦,尺脈遲弱更說明瞭下焦精血虛虧,屬於陰虛之象。
病機分析
此類患者,在罹患傷寒時,雖然表現出表證發熱,但其根本是氣血不足,尤其是營血虧虛。此時若貿然使用麻黃、桂枝等發汗峻藥,反而會因耗傷正氣,加重陰血虧虛,導致病情惡化。正如許叔微在《普濟本事方》中描述的案例,以及丹波元堅於《傷寒廣要》中的總結,若貿然發汗,可能導致發狂等嚴重後果,甚至損及五臟、促壽。
治療原理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的治療原理在於扶正祛邪,標本兼顧。其具體作用體現於:
- 黃耆:重在補氣固表,助正氣以抗邪。其補氣之性,能提升脾胃之氣,改善氣虛無力之象;其固表之性,能增強肌表衛氣,防止外邪進一步侵襲。
- 當歸:養血活血,調經止痛,補血滋陰。能針對患者陰血虧虛之本,滋養精血,改善營血不足之象,同時亦能活血,改善氣血運行。
- 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具有養陰柔肝之效,能緩解營血不足造成的拘急疼痛,亦可與當歸相輔,共奏養血柔肝之功。
- 桂枝:溫通經脈,助陽解表。能溫通陽氣,疏散風寒,但因有黃耆補氣,當歸補血,故不至耗傷正氣,能溫和的解表,同時也能協同補血藥物,增進氣血運行。
- 甘草:調和諸藥,補益脾胃。能調和諸藥藥性,使其各司其職,發揮整體療效,也能補益脾胃,助脾胃運化,以資氣血生化之源。
綜上所述,黃耆建中加當歸湯並非單純的解表方劑,而是在扶助正氣的基礎上,溫和的驅散表邪,其核心在於**「調營」**。它能先補益正氣,滋養陰血,待身體恢復一定程度後,再考慮使用發散藥物,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正如《醫學綱目》中所言:「宜先服此藥補血,卻與麻黃桂枝輩」。
此方充分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理念,以及「先扶正氣,後祛邪氣」的治療原則。 它強調在治療外感疾病時,必須充分考慮患者的體質,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此方之妙在於,在面對表證時,能不拘泥於常法,以「補」為先,待正氣稍復,再輔以溫和解表之法,實為辨證施治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半(蜜炙),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1兩半,白芍藥3兩,桂枝1兩1分(去粗皮,不見火),甘草1兩(炙)。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加生薑3片,大棗1個,水1盞半,同煎至8分,去滓,取7分清汁,日3次,夜2次。尺脈尚遲,再作1劑。
傷寒:昔有鄉人丘生者,病傷寒,予為診視,發熱頭疼煩渴。脈雖浮數而無力,尺以下遲而弱。予曰,雖屬麻黃證,而尺遲弱,仲景雲,尺中遲者,榮氣不足,血氣微少,未可發汗,予於建中湯加當歸黃耆令飲,翌日脈尚爾,其家煎迫,日夜督發汗藥,言幾不遜矣。予忍之,但只用建中調榮而巳,至五日尺部方應,遂投麻黃湯,啜第二服,發狂,須臾稍定,略睡巳得汗矣,信知此事是難是難。
黃耆建中湯、黃耆湯(《普濟方》卷二三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表邪未解、氣血不足的情況下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 出處:《本事》卷八。 組成:黃耆1兩半(蜜炙),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1兩半,白芍藥3兩,桂枝1兩1分(去粗皮,不見火),甘草1兩(炙)。 主治:傷寒。發熱,頭疼,煩渴,脈浮數而無力,尺以下遲而弱,未可表散發汗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