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耆桂麻湯

參耆桂麻湯

CAN QI GUI MA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2.4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心經 18%
脾經 18%
腎經 8%
胃經 8%
大腸經 8%
膀胱經 4%
肝經 4%
三焦經 4%
肺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肝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參耆桂麻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本: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參耆桂麻湯常用於治療氣虛、血虛、體虛乏力等症,而人參的補氣作用能提升整體體能,增強抵抗力。
  2. 調和藥性:方劑中其他藥物如桂枝、麻黃等,性偏溫熱,容易造成燥熱之弊,人參的甘涼之性可以起到中和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物更加平和,達到更好的療效。

參耆桂麻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參耆桂麻湯中包含多種藥材,甘草能將各藥材的藥性互相調和,使藥力協調,減少副作用,更好地發揮療效。
  2. 補益脾氣:甘草具有補益脾氣、健脾和胃的功效。參耆桂麻湯多用於脾虛氣弱之症,甘草的加入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藥物吸收,提升療效。

參耆桂麻湯方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對於氣虛乏力、容易感冒、體表抵抗力下降等症狀,黃耆能起到增強免疫力、抵禦外邪入侵的作用。

2. 助桂枝發揮功效: 桂枝性溫,擅長驅散寒邪,但單獨使用容易耗氣。黃耆的補氣作用可以扶正氣,與桂枝相輔相成,增強驅寒效果,使整體方劑更能發揮治病功效。

參耆桂麻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調和營衛的功效。

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通經脈、散寒止痛的功效,尤其擅長治療寒邪客於營衛之症。

參耆桂麻湯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表寒裏熱等證,而桂枝在此方中能溫解表寒、調和營衛,使表邪得解,營衛流通,達到疏風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奏效。

參耆桂麻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升陽舉陷: 升麻性輕揚,善於升舉陽氣,用於治療因陽氣不足,脾胃虛弱導致的氣陷下垂之症。參耆桂麻湯以補氣健脾為主,加入升麻可助其升舉脾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進一步提升整體療效。
  2. 疏散風熱: 升麻亦具疏散風熱之效,可解表散熱,清熱解毒。參耆桂麻湯中加入升麻,有助於同時治療風熱感冒等症,並可緩解因風熱上攻而導致的頭昏腦脹、肢體痠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參耆桂麻湯】傳統功效分析與組成邏輯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痘疹心法》,主治「痘頂平者」。中醫痘疹(如天花、水痘等)病程中,若痘頂平塌不凸,多屬「氣虛不能托毒外透」之證。痘瘡欲透發,需賴正氣充足以舉毒外出;若氣虛無力托舉,則痘形平坦、色黯不澤,甚或難膿難靨。此方以補氣升提為核心,助痘毒透發。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人參、黃耆為君

    • 人參(2錢)大補元氣,提振臟腑機能;黃耆(1錢)專走肌表,固衛實腠,二者協力補益中焦脾肺之氣,使正氣充盈以托毒外達。
    • 氣足則痘頂得舉,猶如「風舉幡動」,使平塌之痘復起。
  2. 桂枝、升麻為臣

    • 桂枝(1錢)溫通經脈,助陽化氣,促進氣血運行至肌表;升麻(1錢)輕清上行,既解表透邪,又升舉陽氣,引藥力達於痘疹所發之皮腠。
    • 二藥配伍,一溫一升,破除氣機壅滯,使補益之氣得以上行外透。
  3. 甘草為佐使

    • 甘草(1錢)調和諸藥,甘緩和中,兼能益氣,協同人參、黃耆穩固中州,避免升散過度耗氣。

三、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補托透發」為法,針對痘疹氣虛下陷而設。氣盛則毒隨氣升,痘頂自起;氣行血暢,則痘色轉紅活,促其成熟結痂。全方藥少力專,補而不滯,升散得當,契合「虛則補之,陷者舉之」之旨。

四、類方參考與延伸思考
可對照《東垣十書》補中益氣湯(黃耆、人參、白術、升麻等),二者皆用參、耆、升麻,然補中益氣湯重脾虛下陷,此方因痘瘡特性,更重「透毒」而非單純升舉,故不用白術之壅滯,反佐桂枝通陽,體現「因證遣藥」之妙。

傳統服藥法


人參2錢,甘草1錢,黃耆1錢,桂枝1錢,升麻1錢。
流水煎至半杯,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痘痘已經結痂,但頂部還沒有脫落的患者。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脹、腹瀉等。

相同名稱方劑


參耆桂麻湯, 出處:《四聖懸樞》卷三。 組成:人參2錢,甘草1錢,黃耆1錢,桂枝1錢,升麻1錢。 主治:痘頂平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