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黃耆湯

芍藥黃耆湯

SHAO YAO HUA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胃經 14%
心經 13%
肺經 13%
肝經 7%
三焦經 6%
腎經 6%
大腸經 6%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芍藥黃耆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之效。芍藥雖有養血柔肝之功,但其性偏寒,易傷陽氣。加入黃耆可補氣升陽,避免芍藥寒性過盛,使其補血柔肝之效發揮得更全面。
  2. 扶正祛邪:黃耆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芍藥則以養血柔肝為主,對於一些氣血虛弱、抵抗力低下引起的疾病,單用芍藥效果有限。加入黃耆可扶正祛邪,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芍藥黃耆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為了緩解黃耆的燥熱之性,並兼顧養血柔肝之效

黃耆性溫,善於補氣固表,但用之過度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心煩不安等燥熱症狀。白芍性涼,能養血柔肝,清熱除煩,可有效緩解黃耆的燥熱之性,避免其副作用的產生。同時,白芍還能滋陰潤燥,促進血液循環,與黃耆共同發揮補氣養血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協調和溫和。

芍藥黃耆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益氣,扶正祛邪: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芍藥黃耆湯以補氣血、養血為主,白朮的加入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藥物更好地吸收利用,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白朮能和芍藥、黃耆等藥物相配伍,起到調和脾胃、健運脾陽的作用,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其功效。同時,白朮也能緩解黃耆過於燥熱的性質,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燥熱傷陰。

芍藥黃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芍藥性微寒,黃耆性微溫,甘草性甘平,能調和二者藥性,使藥力平和,避免寒熱之邪攻伐。
  2. 增強補氣作用: 甘草味甘性平,能補脾益氣,與黃耆同用,可增強補氣之力,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此外,甘草還有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使其在芍藥黃耆湯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芍藥黃耆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虛勞自汗不止」,此證多因氣血虧虛、衛外不固所致。虛勞者,氣血陰陽俱損,尤其氣虛不能固攝津液,導致自汗;陰血不足則內熱生,加劇汗出。故本方以補益氣血、固表止汗為核心,兼調營衛,適用於長期體虛、動則汗出或無故大汗者。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補氣固表

  • 黃耆(2兩):為君藥,補脾肺之氣,實衛固表,直接針對自汗根源。
  • 人參(2兩):助黃耆大補元氣,增強氣血生化之源。
  • 甘草(2兩)、大棗(10枚):甘緩和中,輔助黃耆、人參健脾益氣,調和營衛。

2. 養血和營

  • 當歸(2兩)、乾地黃(2兩)、芍藥(4兩):三藥合用養血滋陰,補肝腎之虧。芍藥用量獨重,既能斂陰和營以止汗,又能柔肝緩急,與當歸、地黃共調陰血不足之虛勞。

3. 調和營衛,溫通經脈

  • 桂心(2兩):溫陽通脈,助氣化而行津液,與芍藥相配(桂枝湯意)調和營衛,止汗兼散潛在之表虛寒。
  • 生薑(2兩):辛散走表,助桂心溫通,兼和中止嘔。

4. 活血行氣,祛濕健脾

  • 芎藭(2兩):活血行氣,防氣血滋補之壅滯,兼散風邪。
  • 茯苓(3兩):健脾滲濕,寧心安神,防陰藥滋膩,並助氣化水濕。
  • 白芷(2兩):辛散風濕,芳香醒脾,輔助固表止汗,且能緩解虛勞者易感外邪之症。

5. 酒水同煎

以酒行藥勢,增強活血通絡之效,助藥力速達肌表;水煮則保陰藥之滋潤,兩者相合,共奏氣血雙補、內外兼調之功。


三、整體治療邏輯

  1. 標本兼治:以黃耆、人參補氣治本,固表止汗;當歸、地黃、芍藥養血治本,滋陰斂汗。
  2. 動靜結合:補益藥中配伍芎藭、桂心、生薑等辛散之品,使補而不滯。
  3. 營衛並調:桂、芍相配,調和營衛;茯苓、白芷祛濕透邪,防汗出復感外邪。
    綜觀全方,氣血同治,營衛兼顧,共呈「益氣固表、養血斂汗」之效,契合虛勞自汗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芍藥4兩,黃耆2兩,白芷2兩,桂心2兩,生薑2兩,人參2兩,芎窮2兩,當歸2兩,乾地黃2兩,甘草2兩,茯苓3兩,大棗10枚。
以酒、水各5升,合煮取3升,去滓,食前服1升,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補氣養血,固表止汗的功效,適合氣血不足,衛外不固,導致汗液不止的患者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氣滯血瘀。
  • 本方有一定的滋膩作用,不宜與寒涼性藥物同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胰臟炎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痲風 [漢生氏病]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梅尼爾氏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骨質疏鬆症

相同名稱方劑


芍藥黃耆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一。 組成:黃耆2兩,白芍藥1兩半,白朮1兩半,甘草1兩。 主治:虛勞自汗不止。

芍藥黃耆湯, 出處:《千金翼》卷六。 組成:芍藥4分,黃耆3兩, 白芷2兩,桂心2兩,生薑2兩,甘草(炙)2兩,大棗10枚(擘)。 主治:産後心腹痛。

芍藥黃耆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三。 組成:芍藥2兩,黃耆3兩,川芎2兩,烏頭(炮,去皮)半兩。 主治:勞風,眩暈,但欲上視,目瞑不能開,開而眩,唾出若涕,惡風振寒。

芍藥黃耆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芍藥4兩,黃耆2兩,白芷2兩,桂心2兩,生薑2兩,人參2兩,川芎2兩,當歸2兩,乾地黃2兩,甘草2兩,茯苓3兩,大棗10枚。 主治:産後心腹痛。

芍藥黃耆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二。 組成:芍藥3錢,黃耆1兩,甘草(炙)1兩,青蒿(陰乾)1兩。 主治:陰虛發熱,陰氣虧少,少水不能制盛火,發熱從背,或從手足漸漸遍身,或晝發而夜寧,或夜發而至旦即消,口舌乾燥,欲飲水而不能,其脈虛疾而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