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性甘、微溫。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芍藥黃耆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一。 組成:黃耆2兩,白芍藥1兩半,白朮1兩半,甘草1兩。 主治:虛勞自汗不止。
芍藥黃耆湯, 出處:《千金翼》卷六。 組成:芍藥4分,黃耆3兩, 白芷2兩,桂心2兩,生薑2兩,甘草(炙)2兩,大棗10枚(擘)。 主治:産後心腹痛。
芍藥黃耆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三。 組成:芍藥2兩,黃耆3兩,川芎2兩,烏頭(炮,去皮)半兩。 主治:勞風,眩暈,但欲上視,目瞑不能開,開而眩,唾出若涕,惡風振寒。
芍藥黃耆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芍藥4兩,黃耆2兩,白芷2兩,桂心2兩,生薑2兩,人參2兩,川芎2兩,當歸2兩,乾地黃2兩,甘草2兩,茯苓3兩,大棗10枚。 主治:産後心腹痛。
芍藥黃耆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二。 組成:芍藥3錢,黃耆1兩,甘草(炙)1兩,青蒿(陰乾)1兩。 主治:陰虛發熱,陰氣虧少,少水不能制盛火,發熱從背,或從手足漸漸遍身,或晝發而夜寧,或夜發而至旦即消,口舌乾燥,欲飲水而不能,其脈虛疾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