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柔脾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柔脾湯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偏寒涼或燥烈的藥物,加入甘草可以中和這些藥物的刺激性,使其更溫和地作用於脾胃。
- 補脾益氣: 甘草能益氣健脾,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柔脾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病症,甘草的補脾益氣作用可以幫助脾胃恢復運化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柔脾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 緩解脾胃不和之痛: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脾胃不和常伴有疼痛,白芍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疼痛,並調節脾胃功能,使脾胃氣機調和,疼痛減輕。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白芍在柔脾湯中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如茯苓健脾利濕、白朮健脾益氣,共同達到和胃健脾、緩解疼痛的效果。白芍的加入能使藥效更為溫和,且能更好地發揮其他藥物的功效。
柔脾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健脾: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補氣升陽、健脾益氣之效。脾胃乃後天之本,脾氣虛弱會導致消化不良、面色萎黃、乏力等症狀。柔脾湯中加入黃耆,可補脾氣、益脾胃,改善脾胃功能,從而改善上述症狀。
2. 固表止汗: 黃耆亦具有固表止汗之功效。脾氣虛弱,則衛氣不足,容易導致自汗、盜汗等症狀。柔脾湯中加入黃耆,可固表止汗,增強機體抵抗力,減少汗出過多。
柔脾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是為了補益脾腎,並滋陰潤燥。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脾腎為後天之本,而熟地黃能滋養脾腎,有助於改善脾虛導致的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同時也能緩解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問題。
此外,熟地黃的滋陰潤燥作用也能緩解燥熱,使脾胃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復。因此,柔脾湯中加入熟地黃,有利於整體調理脾腎,達到治本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柔脾湯」,主要成分包括甘草、白芍、黃耆、熟地黃。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黃耆還具有排膿、止血、解毒、化腐生肌、生津止渴、補中益氣、健脾胃、補血、固表止汗、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是中醫臨牀上常用的補益藥品。
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它能補血養血,改善貧血癥狀;滋補肝腎,緩解肝腎陰虛症狀;益精填髓,增強精血;補腎填精,增強腎臟功能;滋補養生,增強體質,延緩衰老。熟地黃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中藥方劑「柔脾湯」,具有滋陰補血、健脾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主治婦女身體虛弱,吐血、流鼻血、白帶增多,同時盜汗。
傳統服藥法
乾地黃3兩,黃耆1兩,芍藥1兩,甘草(炙)1兩。
上切。
以酒3升漬之,3鬥米下蒸,以銅器承取汁。隨多少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礙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柔脾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七引《養生必用》。 組成:甘草1兩,白芍藥1兩,黃耆1兩,熟地黃3兩。 主治:婦人虛勞吐血、衄血、下白,汗出。
柔脾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五。 組成:乾地黃3兩,黃耆1兩,芍藥1兩,甘草(炙)1兩。 主治:脾氣不足,下焦虛冷,胸中滿塞,汗出,脅下支滿,或吐血、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