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物加黃耆芍藥湯
SI WU JIA HUANG QI SHAO Y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五十七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5.6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物湯原本以補血為主,而黃耆為補氣要藥,加入四物湯中的原因如下:
- 氣血雙補: 四物湯補血,黃耆補氣,兩者相輔相成,可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對於氣虛血虛、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提升藥效: 黃耆能提升血液循環,促進四物湯中藥材的吸收和利用,增強其補血效果。
因此,四物加黃耆芍藥湯可達到補氣血、益氣生血之效,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乏力、頭暈、心悸等症狀。
四物湯加黃耆芍藥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補氣,助氣血運行:四物湯滋陰養血,但體質虛寒者,氣血運行緩慢,難以發揮藥效。肉桂性溫,能溫陽補氣,促進血液循環,使四物湯藥效更易發揮。
- 溫通血脈,緩解寒凝血瘀:黃耆芍藥湯補氣養血,但寒凝血瘀者,藥效難以達處。肉桂溫通血脈,散寒止痛,有助於緩解寒凝血瘀,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症狀。
綜上,四物湯加黃耆芍藥湯中加入肉桂,旨在溫陽補氣,促進藥效發揮,並溫通血脈,緩解寒凝血瘀,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四物加黃耆芍藥湯中添加乾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溫陽助氣:四物湯偏於滋陰補血,對於氣虛患者可能不足以溫補陽氣。乾薑性溫,可溫脾胃、助陽氣,與黃耆、芍藥共同溫補脾腎陽氣,改善氣虛乏力、面色蒼白、怕冷等症狀。
二、緩解寒凝:四物湯用於血虛證,但有些患者同時伴隨寒凝血瘀,如月經不調、痛經等。乾薑溫經散寒,可緩解寒凝,促進血液流通,配合芍藥緩解疼痛,提高療效。
四物加黃耆芍藥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 緩解血虛症狀: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能緩解血虛所導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
- 協調藥性: 方中黃耆補氣,而白芍養血,二者相輔相成,可以避免黃耆補氣過度,導致陰血不足,進而達到補而不燥、益氣養血的效果。
四物加黃耆芍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四物湯以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四味藥為主,偏於滋陰補血。黃耆性溫,偏於補氣,加入後可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滋膩生痰。而甘草性甘,味平,能調和藥性,使各藥材的功效更協調,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或偏熱。
- 增強補益效果: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有補中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與黃耆、芍藥等藥材配合,可增強補氣養血、調和脾胃的效果,使整體方劑的療效更佳。
四物加黃耆芍藥湯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補血養血: 當歸為四物湯之首,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四物湯本身即以補血養血為主,加入當歸更能增強補血效果,適用於氣血不足、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症狀。
- 活血化瘀: 當歸不僅補血,更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此對於氣滯血瘀、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如痛經、經期腹痛等,具有顯著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物加黃耆芍藥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寒冷腹痛」,其病因多為陽氣虛弱,寒凝血滯所致。寒邪侵襲或內生陰寒,導致經脈拘急、氣血運行不暢,表現為腹部冷痛、喜溫怕冷,甚或伴隨手足不溫、面色蒼白等虛寒之象。方中以溫裡散寒、補氣養血為核心,旨在驅除寒邪、調和氣血,緩解因寒凝引發的腹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意義
- 黃耆(1兩):甘溫補氣,長於益衛固表,氣足則能推動血行,兼可助陽氣以散寒。
- 桂枝(1兩):辛溫通陽,溫經散寒,解肌發表,助陽化氣以祛除經脈之寒凝。
- 乾薑(1兩,炮):大熱之品,專溫中焦,散寒止痛,針對脾胃虛寒或腹中冷痛直接發揮溫裡作用。
- 芍藥(1兩,炒):酸斂養血,緩急止痛,與桂枝相配可調和營衛,與甘草合成「芍藥甘草湯」以解攣急。
- 甘草(1兩半,炙):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增強補益之效,並緩解腹痛。
- 當歸(1兩半):辛溫養血活血,補而不滯,與芍藥協同調理血分,兼治寒凝血瘀之痛。
2. 組方邏輯
此方以**「溫陽散寒為主,補氣養血為輔」**為框架:
- 溫裡散寒:乾薑、桂枝直入中焦與經脈,驅散內寒;黃耆補氣助陽,強化溫通之力。
- 調和氣血:當歸、芍藥養血活血,緩解血虛或血滯之痛;芍藥甘草酸甘化陰,舒緩攣急。
- 標本兼顧:寒邪易傷陽氣,故以溫補並行,既治寒冷之標,又顧氣血虧虛之本。
3. 治療機制
寒主收引,易致氣血凝滯不通,腹痛乃發。此方通過:
- 溫通行散:桂枝、乾薑辛溫走竄,破除寒凝;
- 氣血雙調:黃耆、當歸補益氣血,使脈道充盈;
- 緩急解痛:芍藥、甘草鬆弛平滑肌痙攣,直接緩解腹痛。
諸藥相合,共奏溫中散寒、補氣活血、緩急止痛之效,適用於虛寒體質或外寒內侵之腹痛症候。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銼),桂1兩(去粗皮),乾薑1兩(炮),芍藥(銼,炒)1兩,甘草1兩半(炙,銼),當歸(切,焙)1兩半。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空心、日午、臨臥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四物加黃耆芍藥湯有溫熱、補血的功效,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陰虛火旺、出血性疾病等情況下服用。此外,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四物加黃耆芍藥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物加黃耆芍藥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七。 組成:黃耆1兩(銼),桂1兩(去粗皮),乾薑1兩(炮),芍藥(銼,炒)1兩,甘草1兩半(炙,銼),當歸(切,焙)1兩半。 主治:寒冷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