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附二陳湯

桂附二陳湯

GUI FU ER CHEN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7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7.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脾經 25%
腎經 12%
肝經 12%
胃經 12%
肺經 12%
心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桂附二陳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二陳湯主治脾虛寒濕,而肉桂可以溫脾陽,化寒濕,改善脾胃功能。
  2. 助藥力: 肉桂味辛,可引藥入經,助其他藥物發揮藥效。與附子、陳皮等藥物配合,可加強溫陽化濕、理氣健脾的效果。

桂附二陳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桂附二陳湯以溫補脾腎、燥濕化痰為目的,其中桂枝、附子辛溫燥烈,容易傷陰耗氣。甘草性甘平,能緩解桂枝、附子的燥烈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傷及脾胃。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調和諸藥,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甘草與二陳湯中的陳皮、半夏、茯苓等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燥濕化痰,溫補脾腎,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附二陳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兩大類病證:

  1. 寒瘧,但寒少熱,腰疼足冷

    • 「寒瘧」為瘧疾之一種,特點以惡寒為主,發熱較輕(「但寒少熱」),屬陽虛寒盛、正氣不敵瘧邪所致。腰為腎之府,足為陽氣之末,「腰疼足冷」進一步提示少陰(腎陽)虛寒、陽氣不能溫煦。
    • 此類寒瘧不同於典型瘧疾(如少陽證之寒熱往來),需溫補散寒以扶正祛邪。
  2. 厥疝,厥逆心痛,足寒,諸飲食吐不下

    • 「厥疝」指因寒邪內盛、陽氣衰微所致的疝痛,伴隨氣機逆亂(厥逆)、心區冷痛(寒凝心脈)、下肢冰冷(陽虛不達四末)。
    • 「飲食吐不下」屬胃氣上逆、中焦寒濕阻滯,導致嘔吐拒食,與《傷寒論》「厥陰病」之寒熱錯雜、升降失常病機相似。

此二類病證皆以「陽虛寒盛」為核心,涉及上焦(心)、中焦(脾胃)、下焦(腎)的陽氣不足,兼夾寒濕或氣逆。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基礎方藥解析

  • 肉桂:溫補命門之火,散寒通脈,針對腎陽不足之腰冷、足寒。
  • 附子(原方註明「寒加附子」):大熱之品,助肉桂回陽救逆,驅逐沉寒。
  • 丁香:溫中降逆,止嘔止痛,解決「飲食吐不下」的胃寒氣逆。
  • 陳皮、半夏(二陳湯核心藥):燥濕化痰、和胃降逆,針對中焦寒濕停聚所致的嘔吐、痞滿。
  • 柴胡、黃芩:和解少陽,調理寒熱。柴胡疏達氣機,黃芩苦寒佐制溫藥過燥,兼清可能鬱熱。
  • 炮薑(原方註明「渴加炮薑」):溫中化飲,適用於陽虛津不上承之「假渴」。

2. 組方邏輯推演

  • 溫陽為主:肉桂、附子(或炮薑)直補下焦與中焦陽氣,針對「寒瘧」與「厥疝」的本質(陽虛)。
  • 降逆化痰:陳皮、半夏、丁香協力平息胃氣上逆與寒濕停滯,解決嘔吐、心痛(胃寒牽涉心區)。
  • 調和樞機:柴胡、黃芩為少陽藥對,既防寒邪鬱而化熱,又助氣機升降(呼應「厥逆」之氣亂)。
  • 加減配伍:「渴加炮薑」因陽虛不能化津,非真熱渴;「寒加附子」強化逐寒之力,均反映靈活辨證思路。

3.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陽散寒、降逆化痰」為主軸,兼顧少陽氣機調和,標本同治:

  • 治本:補腎陽(肉桂、附子)、溫中焦(丁香、炮薑),從根源上改善陽虛寒盛體質。
  • 治標:化痰濕(二陳)、止嘔逆(丁香、半夏)、通氣滯(柴胡),緩解急症(吐、痛、冷)。

適用病機總括:少陰陽虛 + 太陰寒濕 + 少陽氣機不暢。

傳統服藥法


肉桂、丁香、陳皮、半夏、柴胡、黃芩。
渴,加炮薑;寒,加附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包炎心臟病心臟痛心絞痛瘧疾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肌炎低血壓風濕性心臟病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腰痛手腳冰冷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桂附二陳湯, 出處:《慎齋遺書》卷八。 組成:肉桂、丁香、陳皮、半夏、柴胡、黃芩。 主治:瘧疾初發,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者。

桂附二陳湯, 出處:《保命歌括》卷二十三。 組成:二陳湯加附子(炮)、肉桂各等分,甘草(炙)減半。 主治:寒瘧,但寒少熱,腰疼足冷。厥疝,厥逆心痛,足寒,諸飲食吐不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