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茅花湯

黃芩茅花湯

HUANG QIN MAO HUA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杏苑》卷五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胃經 16%
心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5%
膽經 8%
大腸經 8%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茅花湯方劑中包含黃芩,乃因其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膽、大腸經,善於清熱解毒,尤以清肺熱、瀉心火著稱。其苦寒之性,可瀉火燥濕,而其寒涼之氣,則能清熱解毒。

此方中,黃芩可與其他藥材相配,協同作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黃芩可與茅根、蘆根等清熱利濕藥材搭配,用於治療熱病口渴、小便短赤等症。

黃芩茅花湯中加入白芍,主要考量其 清熱涼血、養血柔肝 的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黃芩、茅根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但性寒易傷脾胃,白芍則能 緩解藥性寒涼對脾胃的損傷,並兼具 養血柔肝、調和營衛 的作用,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傷及正氣。

此外,白芍的 收斂止血 作用也能配合黃芩、茅根 止血消腫,更有效地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

黃芩茅花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黃芩性寒,茅花性涼,甘草性甘溫,加入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寒,減輕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服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加入黃芩茅花湯,可以增強藥效,提高藥物治療效果。甘草能使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更顯著,也能使茅花利尿消腫的功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芩茅花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上膈極熱而衄者」,意指上焦(心肺所居之位)熱邪熾盛,迫血妄行,導致鼻衄(流鼻血)。古籍強調此證屬「極熱」,故用藥偏重清瀉上焦實火,兼以涼血止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黃芩

    • 性味苦寒,歸肺、膽、胃經,專清上焦實火。《本草綱目》載其「瀉肺火,治熱衄」。
    • 本方重用黃芩(2錢)直折火勢,針對「極熱」病機,清解肺胃熾熱,從源頭遏止血熱妄行。
  2. 臣藥:茅花(白茅花)

    • 甘涼,入肺、胃經,善涼血止血。《本草正義》稱其「專清上焦熱,止衄如神」。
    • 與黃芩協同強化清熱之功,且專走鼻竅,直接收斂血絡,標本兼顧。
  3. 佐藥:白芍藥

    • 酸寒,歸肝、脾經,養陰斂營,柔肝緩急。《滇南本草》謂其「收血涼血,治血熱妄行」。
    • 用量1.5錢,既助黃芩、茅花清熱,又能養陰和血,防苦寒傷陰,兼制肝火犯肺之勢(木火刑金)。
  4. 使藥:甘草

    • 甘平,調和諸藥,緩和黃芩苦寒之性,並與白芍成「芍藥甘草湯」配伍,增強斂陰和營之效。

全方配伍邏輯

  • 清熱為本,止血為標:黃芩、茅花主清上焦火熱,茅花兼止血,符合「熱清則血自止」之理。
  • 標本層次分明:黃芩瀉火治本,茅花局部止衄治標,白芍、甘草調和營血防復發。
  • 五行制化:白芍斂肝防木火刑肺,甘草和中護胃,體現「清中寓養」的用藥思路。

三、推論延伸應用
此方結構簡潔,若見鼻衄伴面赤、煩渴、舌紅苔黃、脈洪數等實熱證,可考慮化裁使用。後世醫家或加入生地、側柏葉增強涼血之力,或加藕節炭以助止血,均基於原方「瀉火涼血」的核心框架。

傳統服藥法


黃芩2錢,茅花2錢,白芍藥1錢5分,甘草1錢。
上(口父)咀。用水濃煎,常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茅花湯, 出處:《杏苑》卷五。 組成:黃芩2錢,茅花2錢,白芍藥1錢5分,甘草1錢。 主治:上膈極熱而衄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