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白芍湯

黃芩白芍湯

HUANG QIN BAI SH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12%
膽經 12%
大腸經 12%
肺經 12%
胃經 12%
脾經 12%
肝經
心經
膽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白芍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效。可針對熱毒熾盛,或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煩躁、血熱吐血、衄血等。
  2. 配合白芍,緩和寒涼之性: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等功效。與黃芩配伍,可緩和黃芩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過度傷脾胃。同時,白芍可滋陰養血,與黃芩共同發揮清熱涼血的效果。

黃芩白芍湯中包含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熱毒內擾之熱證: 白芍性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柔肝止痛、養血調經之功效。與黃芩相伍,可緩解熱毒內擾,降低體溫,解除煩躁,並可抑制熱毒對肝脾的侵襲。
  2. 保護津液,防止耗傷: 白芍可滋陰養血,緩解熱毒對津液的耗傷,防止津液枯竭。而黃芩清熱瀉火,兩者相輔相成,既能清除熱毒,又能保護津液,使治療更加完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芩白芍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春溫」,為春季感受溫熱之邪所致的熱性疾病。春溫多因冬季寒邪伏藏,至春陽氣升發時化熱,或外感風熱邪氣,內鬱化火,表現為發熱、咳嗽、口渴、頭痛等。黃芩白芍湯以清熱涼血、斂陰和營為核心,針對春溫初期熱邪偏盛或兼陰液受損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黃芩(酒炒)

    • 性味苦寒,歸肺、膽、胃經,酒炒後緩其寒性,增其清透之力。
    • 主清上焦肺熱,兼瀉肝膽火邪,尤擅治療溫病初起之熱盛煩渴、肺熱咳嗽。
    • 《本草綱目》載其「療痰熱、胃中熱」,契合春溫熱邪鬱肺之病機。
  2. 臣藥:白芍(酒炒)

    • 性味酸寒,歸肝、脾經,酒炒後減其酸斂之性,兼助活血。
    • 養陰斂營,緩急止痛,可防黃芩苦寒傷陰,協調營衛,針對溫病耗傷陰液之口乾、營血不和。
    • 《神農本草經》言其「主邪氣腹痛,除血痺」,此處取其和陰制火之用。
  3. 加減配伍之邏輯

    • 咳嗽:加杏仁、川貝、桑葉
      • 杏仁宣降肺氣,川貝潤燥化痰,桑葉疏風清熱,共奏宣肺止咳之效,針對春溫兼肺氣不降。
    • 氣急痰多:加蘇梗、桔梗、橘紅
      • 蘇梗寬胸理氣,桔梗宣肺祛痰,橘紅燥濕化痰,三藥協力開宣肺氣,化解痰濁窒塞。

三、全方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為主,佐以養陰」為綱:

  • 黃芩直折火勢,清除溫熱之邪;
  • 白芍斂陰護營,防熱邪耗傷陰血;
  • 加減法針對兼證靈活調治,如痰阻氣逆則宣化痰濕,肺失肅降則助其宣通。
    全方結構簡潔,體現溫病治療「清透並行、顧護陰液」的特點,符合《溫病條辨》「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則。

傳統服藥法


黃芩1錢5分(酒炒),酒炒白芍1錢5分。
咳嗽,加杏仁(光)3錢,川貝1錢,桑葉1錢;氣急痰多,加蘇梗、桔梗、橘紅各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白芍湯, 出處:《醫方簡義》卷二。 組成:黃芩1錢5分(酒炒),酒炒白芍1錢5分。 主治:春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