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簡義
清代醫學家王清源所著的《醫方簡義》,是一部深具實用價值的醫學典籍。此書的成書背景,可從作者及其友人的序言中窺見一斑:作者王清源感嘆時醫多有偏差,或過於泥古,或逞私臆說,且牟利爭名者眾,有違醫者仁術的本懷。有鑑於此,他秉持「毋自欺」的精神,傾注二十餘年心力,廣泛研讀經典與各家學說,並結合自身多年的臨床經驗,集得心應手之方,去繁取精,編成此書,旨在為同道提供臨證上的助益,並發揚醫學「活人」的宗旨。書名中的「簡」與「義」,正如作者自序所言,「簡」意為不繁瑣,「義」則指得時之宜,即強調實用性與適應性,這也貫穿了全書的風格與內容。
一、書名的意涵與宗旨:「簡」與「義」的實踐
《醫方簡義》開宗明義地揭示了其核心價值觀:以簡潔的筆觸闡述深奧的醫理,並提供臨床上切實有效的方劑。這不是說醫學本身可以簡單化,而是要求醫者能夠「以簡馭繁」,在複雜多變的病情中,提煉出最關鍵的病機,制定出最恰當的治法與方藥。書中力求文字通俗易懂,方劑條理分明,避免過多冗長的理論辨析,將重點放在「如何診斷」、「如何立法」、「如何用方」這三個實際操作層面。這種務實的態度,體現了作者希望醫學知識能夠更好地服務於臨床,真正達到濟世活人的目的。徐致祥在序言中讚許作者「搜遺補闕,詳其所略,略其所詳」,正是對這種編寫宗旨的高度概括。
二、診療四診的全面觀與強調綜合應用
書中對中醫診療的基礎——四診(望、聞、問、切)給予了系統性的論述,尤其在卷一的〈四診總論〉中,作者表達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開頭便指出,古代醫家治病並非僅憑一法,而是四診全備,方能稱得上「神奇」。他引用傳統的醫者分級:望而知之為上醫,聞問而知之為中醫,切而知之為下醫。這並非貶低切診,而是強調僅僅依賴切脈是遠遠不夠的,甚至可能因為脈象的假象或個體差異而產生誤判。
作者在〈四診總論〉中特別花了篇幅討論脈診的可靠性與局限性。他引用李時珍和吳草廬的觀點,認為寸、關、尺只是手太陰肺經上的特定部位,用來候測五臟六腑之氣,而非臟腑本身所在的位置。作者明確表示他宗從李、吳二賢之說,並認為這是確切的。同時,他對齊褚澄、華谷儲泳等關於男女脈象相反的學說持保留態度,認為雖然男女生理有異,脈象或許稍有不同,但這些說法「似也,未可遽以為是矣」,並最終表示在分配臟腑體位上,他宗從王叔和的學說,但強調診脈必須「望、聞、問三者參乎其中」,與其他三診結合,方是臨診的權衡之道。這一論述不僅系統地介紹了四診,更重要的是糾正了當時可能存在的過分迷信脈診的傾向,強調了四診綜合應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女科疾病的深入研究與豐富方劑
在清代,女科醫學相對而言專家較少,研究深度不足。《醫方簡義》對此投入了特別的關注,並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作者王清源在自序中亦承認女科「尤難精蘊」,因為女性疾病常有內傷或隱疾難以詳述。正因如此,他對女科疾病的診治更加「兢兢焉」,投入更多心力去「搜遺補闕」,針對調經、胎前、產後等關鍵階段的常見病症,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和方劑記錄。
書中涵蓋了多種婦科疑難雜症的治療方案,如對月經不調,不僅列出如四物湯這樣的基礎方,更根據具體病因(如血虛、氣滯、寒凝、熱鬱等)提供了豐富的加減變化方,體現了辨證施治的靈活性。對於胎動不安或有流產跡象者,書中推薦了具體有效的安胎方,注重結合補氣養血與清熱安胎。在產後恢復方面,更是提供了幫助產婦恢復元氣、調理脾胃、促進惡露排淨的方劑,如朱氏參術膏等,顯示了對女性生理特點和病理變化的深刻理解,極大地豐富了當時的女科臨床用方。這部分內容不僅彌補了前人研究的不足,也為後世醫家診療婦科疾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四、中風及急症的辨證論治與應急處理
面對急症重症,《醫方簡義》亦展現了其臨床的實用價值。書中對中風這一常見且危急的疾病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分類。作者強調中風的治療必須先辨明病因和病性,區分是氣虛、血虛還是風痰阻滯等不同證型,方能確立相應的治法。例如,對於痰濁阻滯引起的中風,推薦使用如二陳湯之類的化痰方;對於急性發作、脈象浮緊者,則可考慮小續命湯等祛風通絡的方劑。這種根據證型選方的思路,是中醫辨證施治在中風治療上的具體應用。
更為難得的是,書中還記錄了一些針對中風昏迷等危急狀態的應急措施。例如,對牙關緊閉、意識昏迷的患者,書中介紹了「通關散」這種急救方,通過將藥末吹入鼻孔以刺激患者產生噴嚏反應,從而達到甦醒或緩解症狀的目的。這些急救方法的記錄,顯示了作者在臨床上對危重症的應變能力和經驗總結,為後世醫家處理類似情況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和方法。
五、傷寒與溫病的六經辨證與治療體系
傷寒與溫病是中醫外感熱病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醫方簡義》在此方面繼承了經典,並結合臨床進行闡述。作者對張仲景推崇備至,並將《傷寒論》列為醫學聖經。書中遵從《傷寒論》的六經辨證體系,對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不同階段和證型的病變,提供了相應的經典方劑,如桂枝湯解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大承氣湯瀉下陽明腑實等。書中強調,運用這些方劑的關鍵在於精準的辨證,必須深入理解各經病變的特點,才能恰當地選方用藥。
除了傷寒,書中也涉及了溫病方面的治療。雖然可能不及溫病學專著那樣系統深入,但書中提供了針對某些溫熱病症狀的方劑,例如「清燥救肺湯」用於治療暑熱傷肺引起的咳嗽、發熱等症狀。這顯示了作者在繼承仲景學說的同時,也關注並應用了當時對溫病的研究成果,使其治療體系更加全面。
六、實用方劑的傳承與創新以及養生理念的融入
《醫方簡義》最核心的部分在於其豐富的實用方劑。書中收錄了大量在中醫臨床中驗之有效的經典方劑,如四物湯、二陳湯等,並根據作者的臨床經驗,對部分方劑的組成或用法進行了適當的加減或改良,使之更能適應臨床的複雜變化。這些方劑被分門別類地歸納,方便讀者查閱和應用。如前所述的清暑益氣湯、保陰湯等,都是針對特定病機而設的有效方劑。作者旨在提供「得心應手之方」,讓醫者能夠在臨證時迅速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
此外,書中並非只關注疾病的治療,也融入了中醫的養生與預防思想。雖然這部分內容不像方劑學那樣佔有主要篇幅,但在一些章節或方劑的應用說明中,會提及日常的飲食調理、作息調整、避免過勞等方面的建議。這與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養親」、「立身」的理念相呼應,體現了中醫「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提醒醫者和患者,醫學不僅僅是治病,更是關於如何維護生命健康、提高生活品質的學問。
七、理論與臨床的緊密結合:經驗的凝結
《醫方簡義》最大的特色和價值在於其對理論與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作者王清源深知,醫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必須在臨床中得到驗證和發展。他在自序中提到自己廣泛研讀《內經》、《傷寒論》等經典,博採各家方書,但最終的目的是在「玩索黽皇」之後,能夠「心領神會」,並將這些知識應用於「業醫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
書中所記錄的方劑和治療方法,不僅有對經典理論的遵循,更有作者數十年臨床經驗的凝結。他通過實際診療,體會方劑的療效,觀察病情的變化,並根據經驗對原有方劑進行調整,創立新的驗方。這種將學術研究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的態度,使得《醫方簡義》既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又充滿了生機勃勃的臨床智慧,使其成為一部既能指導學習又能直接應用於臨床的寶貴著作。正如序言所言,「參之臨證以窮其變化,而回生之技思過半矣」,強調了臨床實踐對於提升醫術的決定性作用。
總結
《醫方簡義》是清代醫家王清源留給後世的一部重要醫學遺產。它以「簡」和「義」為核心,提供了一個實用、系統且深入的中醫方劑學體系。書中對四診的論述獨具見地,強調綜合辨證;對婦科疾病的深入探討,填補了當時的空白;對中風等急症的辨證與應急處理,體現了臨床的應變能力;對傷寒與溫病的治療,繼承經典並有所發展;同時收錄了大量實用方劑,並融入了養生防病理念。這一切都建立在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之上。
《醫方簡義》不僅是一本方劑手冊,更是一部體現了清代醫家務實精神和創新探索的著作。它強調醫者應具備仁愛之心與明達之才,將醫術與心術結合,以「毋自欺」的態度,在臨證中精準審病、立法、擬方。對於後世學習和研究中醫,特別是方劑學和臨床應用,本書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借鑒和啟示。它的價值在於其直接的臨床指導性,以及所蘊含的嚴謹求實、濟世利人的醫學精神。
序
自序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二 (23)
卷二 (24)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 越鞠丸
- 八珍湯
- 斷下丸
- 加減歸脾湯
- 茯苓琥珀湯
- 八正散
- 黃耆補血湯
- 養心湯
- 八味逍遙散
- 固元煎
- 神功散
- 正經湯
- 加減安胎飲
- 養元湯
- 胎動不安論
- 加味八珍湯
- 鬼胎
- 雄黃丸
- 安神定志丸
- 妊婦內癰
- 加減千金牡丹皮飲
- 神效化癰散
- 交骨不開產門不閉論治
- 加味芎歸湯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六 (1)
卷六 (2)
- 產後證治總論
- 黃耆湯
- 產後瘧疾痢疾
- 柴胡生化湯(見前證治門)
- 治痢生化湯
- 產後時邪風寒暑濕燥火證治
- 理中生化湯
- 產後血暈
- 產後自汗盜汗
- 衛陽生化湯
- 加減金匱腎氣丸
- 琥珀茯苓丸
- 產後心腹痛腰痛身痛頭痛小腹痛諸症
- 熏藥方
- 產後流注
- 熨法
- 調元散瘀湯(自制)
- 乳癰乳岩
- 芎歸疏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