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簡義》~ 卷五 (5)
卷五 (5)
1. 分清飲
治膏淋濕熱多者。
川萆薢,益智仁(各三錢),石菖蒲(七分),生甘草梢(五分),烏藥(一錢),加茯苓(三錢)食鹽數粒。亦可治之。
白話文:
川芎和益智仁各三錢,石菖蒲七分,生甘草梢五分,烏藥一錢,加上茯苓三錢和數粒鹽巴。也可以治療這種疾病。
2. 補中益氣湯
並治氣淋勞淋。
炙黃耆(三錢),黨參(三錢),白朮(二錢),陳皮(一錢),柴胡(一錢),升麻(五分),炙甘草(五分),當歸(三錢)
白話文:
- 炙黃耆(三錢):
- 炒過的黃耆,具有補氣、益氣的作用。
- 黨參(三錢):
- 補中益氣、健脾益肺。
- 白朮(二錢):
-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陳皮(一錢):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柴胡(一錢):
- 解表散熱、疏肝解鬱。
- 升麻(五分):
- 疏風解表、升陽舉陷。
- 炙甘草(五分):
- 補脾益氣、清熱解毒。
- 當歸(三錢):
-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如氣實者。減黃耆錢半。加青皮(一錢)木香(八分)如氣虛似實者。宜逍遙散治之。
白話文:
如果元氣充足的情況下,將黃耆減半,增加陳皮(1錢)和木香(8分)來治療。
如果元氣虛弱但外表卻狀態如實的情況下,適合使用逍遙散來進行治療。
3. 三五七散
治風入血分。化腫者名曰風痹
淡附片,細辛(各三錢),乾薑,干山茱萸肉(各五錢),防風,山藥(各七錢)
共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白話文:
淡附片、細辛(各三錢),乾薑、幹山茱萸肉(各五錢),防風、山藥(各七錢)
4. 流氣飲
治七情氣滯。腹脹便閉。腳氣上攻。喘逆。肩背胸脅痞悶等症。
蘇葉,炙黃耆,青皮,陳皮,大腹子,茯苓,當歸,烏藥,防風,木香,川芎,白芍,桔梗枳實,炙甘草,薑半夏,薑,棗
水煎。此方不注分錢。宜酌用可也。
白話文:
蘇葉:清熱解暑、芳香化濕。
炙黃耆:益氣固表、增強免疫力。
青皮:理氣健脾、化濕醒脾。
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大腹子:溫陽利水、散寒止痛。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益氣。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烏藥:溫中散寒、燥濕止痛。
防風:祛風解表、疏散風熱。
木香:理氣止痛、溫中止瀉。
川芎: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白芍:養血柔肝、緩解疼痛。
桔梗枳實:宣肺止咳、化痰理氣。
炙甘草:補中益氣、益氣補虛。
薑半夏:燥濕化痰、和胃止嘔。
薑:溫中散寒、發汗解表。
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5. 養心湯
治勞淋氣淋二症。
炙甘草(五分),炙黃耆(三錢),西黨參(三錢),茯苓(三錢),茯神(三錢),川芎(一錢),當歸(二錢),柏子仁(一錢),半夏曲(一錢),遠志肉(八分),五味子(九粒),肉桂(五分),棗仁(炒一錢)
白話文:
‧炙甘草(5分):具有補中益氣、緩急止痛、和中調胃等功效。
‧炙黃耆(3錢):具有益氣補虛、強壯筋骨、固表止汗等功效。
‧西黨參(3錢):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益氣健脾等功效。
‧茯苓(3錢):具有滲濕利尿、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等功效。
‧茯神(3錢):具有補益心脾、安神養心、鎮靜安神等功效。
‧川芎(1錢):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祛風止痛等功效。
‧當歸(2錢):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
‧柏子仁(1錢):具有補益腎精、潤腸通便、養心安神等功效。
‧半夏曲(1錢):具有化痰止嘔、降逆止呃、消導和胃等功效。
‧遠志肉(8分):具有益智寧心、補益心腎、健脾益氣等功效。
‧五味子(9粒):具有補益腎精、生津止渴、斂肺止咳等功效。
‧肉桂(5分):具有溫中止瀉、散寒活血、止痛止血等功效。
‧棗仁(炒1錢):具有補益氣血、養心安神、健脾益胃等功效。
如氣虛不受參蓍者。宜減參蓍各半。加砂仁末(五分)天仙藤(一錢)琥珀(六分)
水煎。
白話文:
如果氣虛的人服用參蓍後沒有效果。應該減少參蓍的各一半的量。加入砂仁末(五分)天仙藤(一錢)琥珀(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