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簡義》~ 卷五 (7)
卷五 (7)
1. 黃耆補血湯
(自制),
治血崩。不拘有瘀無瘀。氣虛血虛。
蜜炙黃耆(四錢),當歸(三錢),仙居白朮(二錢),鹿角霜(二錢),茯神(三錢),赤芍,制香附(各一錢五分),廣木香(一錢),山楂炭(三錢),棗仁(炒),琥珀(各一錢),神麯(三錢)如腹痛有瘀者。加延胡(二錢)桃仁(十粒去皮)如氣血兩虛欲脫者。
加麥冬(去心三錢)遠志肉(八分)倍黃耆(四錢)○如作寒熱而自汗如洗者。此血虛風盛也。不宜表散。但加荊芥穗(二錢)以疏血中之風。○如素有肝風。暈眩自汗。驚悸欲厥者。加煨天麻(一錢)姜半夏(一錢五分)去鹿角霜。○如崩後口渴。非真渴。系血虛發熱而渴也。
切勿飲冷。慎之。加烏梅炭(五分)以化陰液。其渴自止。若進寒涼藥物。則血氣凝結。以成不治之症也。
白話文:
黃耆補血湯
治療血崩,無論是否有瘀血,皆可服用。適用於氣虛血虛者。
藥方組成:蜜炙黃耆(12克)、當歸(9克)、仙居白朮(6克)、鹿角霜(6克)、茯神(9克)、赤芍藥(4.5克)、制香附(4.5克)、廣木香(3克)、山楂炭(9克)、棗仁(炒,3克)、琥珀(3克)、神麴(9克)。若腹痛且有瘀血,加延胡索(6克)、桃仁(10粒,去皮)。若氣血兩虛,危及生命,加麥冬(去心,9克)、遠志(2.4克),並將黃耆加倍(12克)。若出現寒熱交替伴有盜汗,這是血虛風盛,不宜服用發散風寒的藥物,只需加荊芥穗(6克)疏通血中風邪。若素有肝風,伴隨頭暈、盜汗、心悸、將要昏厥,加煨天麻(3克)、半夏(4.5克),並去除鹿角霜。若血崩後口渴,這並非真正的口渴,而是血虛發熱導致的口渴,切勿飲用冷水,應謹慎。加烏梅炭(1.5克)以滋陰,口渴自然會停止。若服用寒涼藥物,則會導致血氣凝結,形成難以治癒的疾病。
2. 加減歸脾湯
(方見調經)
治血虛氣怯。崩後赤帶白帶。
白話文:
加減歸脾湯
治療血虛氣弱,以及崩漏(月經失調)後出現的赤帶(紅色分泌物)或白帶(白色分泌物)。
3. 養心湯
(方見調經),
治同前症。
白話文:
養心湯
治療與前文所述相同症狀。
4. 八味逍遙散
(方見調經),
治素有肝鬱者。
白話文:
八味逍遙散
治療原本就有肝氣鬱結的人。
5. 固元煎
(自制),
治經漏症。
熟地(六錢),歸身(三錢),白芍(酒炒一錢),菟絲子(炒三錢),煅龍骨(二錢),鹿角霜(三錢),炙鱉甲(三錢),杜仲(鹽水炒二錢),潼蒺藜(三錢),益母草(三錢),炙甘草(五分),廣木香(八分)
水煎。如素有癥瘕者當先服神功散。繼服固元煎可也。
白話文:
固元煎
此方用於治療月經失調(經漏)。
藥材包含熟地黃(6錢)、當歸尾(3錢)、酒炒白芍藥(1錢)、炒菟絲子(3錢)、煅龍骨(2錢)、鹿角霜(3錢)、炙鱉甲(3錢)、鹽水炒杜仲(2錢)、潼蒺藜(3錢)、益母草(3錢)、炙甘草(0.5錢)、廣木香(0.8錢),用水煎服。若患者本身有血塊症狀,應先服用神功散,之後再服用固元煎。
6. 神功散
(見調經)
白話文:
神功散配方詳見調經篇。
7. 正經湯
(自制),
治倒經鼻衄吐血。
澤蘭(二錢),當歸(三錢),焦山梔(四錢),阿膠(烊化三錢),丹皮(三錢),茜草(一錢五分)益母草(三錢),柴胡(醋炒一錢),琥珀(八分),左牡蠣(五錢)加藕一斤。煎湯代水。或服逍遙散。加丹皮梔子。亦可治之。
白話文:
正經湯
治療月經倒流、鼻出血、吐血。
藥方:澤蘭2錢、當歸3錢、焦山梔4錢、阿膠(烊化3錢)、丹皮3錢、茜草1錢5分、益母草3錢、柴胡(醋炒1錢)、琥珀8分、牡蠣5錢,再加藕1斤。將藥材煎煮成湯當水喝。或者服用逍遙散,再加丹皮和梔子,也能治療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