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簡義》~ 卷六 (1)
卷六 (1)
1. 卷六
2. 產後證治總論
產後病苦雜亂。金匱中著產後三病,最為簡括: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病大便難,悉屬血去陰傷之變。新產血虛,故多汗出,汗出易為風中,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必胃燥,故大便難。此三者,系產後屢有之病,其餘一切病症,皆可心領神會矣。
張路玉云:「產後元氣虧損,惡露乘虛上攻,眼花頭暈,或心下滿悶,神昏口噤,或痰涎壅盛者,急用熱童便主之;或下血過多而暈者,神昏煩亂,芎歸加人參澤蘭童便,補散並施可也。」
又有三沖大症,因敗血上衝:衝心,沖肺,沖胃,是也。衝心,則歌舞談笑怒罵,坐臥不安,甚至逾牆上屋,此敗血衝心,多死不治,用花蕊石散、琥珀黑龍丹,兼有得生者。沖胃,則嘔惡飽悶,腹滿脹痛,失笑散、平胃散治之;若腹脹而兼嘔逆者,因敗血已化為水,在法不治,宜金匱下瘀血湯主之。沖肺,則面赤嘔逆,喘急欲死,人參蘇木湯主之。大抵衝心者多死,沖胃者半生半死,沖肺者十死七八。
此皆產婦不耐久坐,急於早眠所致。凡新產後務令產母坐蓐三四個時辰,使穩婆時常幽靜頻喚,不令閤眼,恐肝氣抑鬱,遂致惡露上衝,故時久得眠,庶無三沖之患;否則起居不慎,稍感風寒,亦致患三沖症者居多。故治產後諸症,必以行瘀為主,須養至百日後,作常人論治。凡有血分之症,悉在調經例中。余擇產後之最關緊要者,而辨明之,故自制三沖方法,以為臨證選用。
凡產後一語,言新產後百日內之症,非指婦科之常病也。丹溪論產後必當大補氣血,雖有他症,以末治之,此論已括盡產後大旨矣。如產後憂怒驚恐勞倦諸症,易於釀禍。如有氣,毋伐正氣;如有食,毋伐胃氣;有表邪,毋傷表氣;有里病,毋傷裡氣。雖有口渴身熱之象,勿用寒涼之劑,如涼藥入口,多致不救,因產後瘀多血少,陰虛者必發熱,所以產後宜熱不宜涼也。
凡一月之內,不論形似外感,不得以表藥重發其汗(雖三陽表症確有可指之形,不宜以三陽表法治之;雖三陰里症確有形證之據,亦不宜以三陰里法施治),總以活血祛瘀之法為主,佐以清散之品,使邪正悉協中和之道,為至穩至當之理也。若過於消瘀,亦非法也,必新血生而後瘀血可去,故去瘀生新,尤為善治。如產後一個時辰,即宜速進生化湯,以逐瘀活血,勿使惡露停滯,日服一劑,連進三四服可也。
凡產婦七朝之內,須逾格小心,調護宜周,勿使憂怒驚恐。撫養七日之後,即有觸受外邪,較七日之內減輕一層,因血瘀淨去故也。養過十四朝之後,勿使小勞抑鬱等情,則更妙矣。調養百日,氣血乃復。如半產之症,須問月分之多寡。墮胎每至三五七月為多,如胎氣三四月致墮,其病稍輕;如胎已五六月致墮,其病已重;如七八九月致墮,則更重矣。因胎未長者。
白話文:
產後婦女的病症繁雜紊亂。《金匱要略》中提到產後三種主要病症,最為簡明扼要。第一種是抽搐痙攣,第二種是昏厥迷糊,第三種是大便困難,這些都屬於產後失血、陰液虧損的變化。產後新產婦氣血虛弱,容易出汗,出汗後容易受風,所以會抽搐痙攣。失血又出汗,身體虛寒,所以會昏厥迷糊。津液虧損,必定導致胃腸乾燥,所以大便困難。這三種病症是產後常見的病症。至於其他的病症,可以根據這三種情況舉一反三,領會其精神。
張路玉說,產後婦女元氣虧損,惡露趁虛上攻,會導致眼花頭暈,或者胸口悶脹,神志不清,牙關緊閉,或者痰液壅盛。這時要趕緊使用熱童子尿來治療。如果產後出血過多而暈厥,神志昏亂,可以用芎歸湯加上人參、澤蘭和童子尿,補氣和散瘀並用。還有三種氣血上衝的重症,是由於敗血上衝導致,分別是衝心、衝肺和衝胃。衝心時,病人會又歌又舞、談笑怒罵、坐立不安,甚至爬牆上屋。這是敗血衝心,通常很難治癒。可以使用花蕊石散和琥珀黑龍丹,但能活下來的很少。衝胃時,病人會噁心嘔吐、飽脹悶悶、腹部脹痛,可以用失笑散和平胃散治療。如果腹脹又嘔吐,這是因為敗血已經化為水,按理說很難治癒,可以用《金匱要略》中的下瘀血湯治療。衝肺時,病人會面色赤紅、嘔吐、氣喘急促,瀕臨死亡。可以使用人參蘇木湯治療。總體來說,衝心的人大多會死亡,衝胃的人可能一半活一半死,衝肺的人十個有七八個會死亡。這些都是產婦不適應久坐,急於早睡造成的。凡是新產婦,一定要讓她坐著三四個時辰,讓穩婆時常輕聲呼喚,不要讓她睡著,以免肝氣鬱結,導致惡露上衝。只有這樣才能讓她睡得安穩,避免出現三衝的病症。否則,起居不慎,稍微感受風寒,也會導致三衝的病症。所以,治療產後各種病症,一定要以活血化瘀為主。要調養到一百天後,才能像平常人一樣治療。凡是有血分方面的病症,都應該按照調經的原則處理。我選擇了產後最為重要的病症加以辨別說明,並自己制定了治療三衝的方法,以便臨床選用。凡是說到產後,指的是新產後一百天內出現的病症,而不是婦科的常規疾病。《丹溪心法》認為,產後一定要大補氣血,即使有其他病症,也要先補氣血。這個說法已經概括了產後治療的重點。產後如果出現憂愁、憤怒、驚恐、勞累等情況,容易導致病情加重。如果有氣虛,不要過度耗損正氣;如果有食積,不要損傷胃氣;如果有表邪,不要損傷衛氣;如果有裡病,不要損傷裡氣。即使有口渴發熱的症狀,也不要使用寒涼的藥物。如果使用寒涼藥物,大多會導致無法挽救。因為產後瘀血多而血少,陰虛的人必定會發熱。所以產後宜用溫補的藥物,不宜用寒涼的藥物。凡是在產後一個月內,無論症狀像不像外感,都不能用發汗的藥物來治療。(即使有明顯的三陽表證,也不適合用三陽表證的治療方法;即使有明顯的三陰裡證,也不適合用三陰裡證的治療方法)。總之,要以活血化瘀的方法為主,輔以清散的藥物,使邪氣和正氣都得到調和。這是最穩妥的治療方法。如果過度地化瘀,也是不對的。必須等新血產生之後,才能去除瘀血。所以,活血化瘀和補益新血是最好的治療方法。產後一個時辰,就應該立即服用生化湯,以化瘀活血,不要讓惡露停滯。每天服用一劑,連續服用三四劑就可以了。凡是產婦在產後七天內,必須格外小心,仔細調護,不要讓她憂愁、憤怒、驚恐。撫養七天之後,即使感受外邪,也會比七天內輕一些,因為瘀血已經清除。調養十四天之後,不要讓她過度勞累或者情緒低落,這樣就更好了。調養一百天,氣血才能恢復。如果是流產,要詢問月份的大小。墮胎通常在三、五、七個月比較多。如果胎兒在三四個月時流產,病情稍微輕一些;如果胎兒在五六個月時流產,病情就比較嚴重;如果胎兒在七八九個月時流產,病情就更加嚴重。因為胎兒還小時,孕婦的氣血還比較充足,所以病情較輕;胎兒長大後,孕婦的氣血已經非常虛弱,所以病情比較嚴重。還有先出血後生產的,也有先生產後出血的。先生產後出血的,一定是產婦本身有舊疾,導致氣血衰竭。先出血後生產的,一定是跌倒損傷,體內有瘀血導致。這兩種情況都適合補氣攝血,輔以消瘀的方法。不能完全使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以免瘀血雖然去除,但正氣也虛脫了。
還有胎盤沒有順利排出的情況,這是因為產婦生產時用力過度,導致氣虛力乏,沒有力量排出胎盤。或者因為平素身體虛弱,血水已經流盡,胎盤澀滯難下。這些情況都應該趕緊煎服大劑量的生化湯,使血脈旺盛,腹部舒緩,注意保暖,不要受寒。胎盤自然就會排出。如果仍然沒有排出,讓產婦不要躺下,只能坐著等待胎盤排出。胎盤排出後,還要繼續服用幾劑生化湯。如果腹痛已經停止,可以使用加人參的生化湯服用幾劑。這些是治療產後疾病的大致原則,要仔細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