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源

《醫方簡義》~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嘗讀魯論,而知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故醫之為道,原非易易。醫學之有內經,猶儒學之有五經也。漢張仲景為醫宗之聖,著有傷寒拾卷,金匱要略三卷,其間雜病方法,約而多驗。至晉太醫王叔和編次考訂,成無己援經註釋,仲景之道益加彰著。後之醫者,莫不讀其書而窮其理也。

(原)家無恆產,惟有恆心。讀書未遂,屢試不售。恆切事親立身之想,而志願難期。一日讀袁了凡先生立命篇,感且悟焉。其以醫事親,以醫立身之道,由心術而通乎治術矣。醫者死生所寄,性命所關。苟無仁愛之心,不可以為醫;無明達之才,不可以為醫;知其淺而不知其深,

知其偏而不知其全,俱未可以為醫。爰發靈素內經、仲景傷寒論、金匱玉函三者,晦明誦讀,風雨摩挲。繼則博採方書於王叔和之脈經,汪訒庵之本草,李士材之醫宗,葉天士之指南,張路玉之傷寒大成諸書,玩索黽皇,不數年而心領神會矣。惟女科一書,尤難精蘊。何則?其有內傷而未能明悉,

有隱疾而不可詳言。故於調經、胎前、產後諸症,更加詳審。其萬有不齊之數,盡在一心之妙用。上體天地好生之德,下盡人情物理之常。必審病、立法、擬方,三者兼備,而運以精心,行以恕道,於是心術端而治術昭焉。自古及今,名醫代出,方書條治,日益繁矣。遊移者鮮據,

懵然者罔得,一知半解,貽誤良多。爰推以簡馭煩之理,集得心應手之方,編為成書,名之曰醫方簡義。簡者,不煩之謂;義者,得時之宜也。(原)業醫數十年,恆以大學毋自欺一語寤寐思之。故不辭鄙陋,授之剞劂,以公同志臨證一助云。

光緒九年歲次癸未仲冬之初古越山陰馥原王清源書於梅溪小隱山房。

白話文:

自序

我曾經讀過《論語》,明白如果一個人沒有恆心,就不能成為合格的醫生。所以,行醫之道,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醫學有《內經》,就像儒學有五經一樣重要。漢代張仲景是醫學的聖人,著有《傷寒雜病論》十卷和《金匱要略》三卷,書中關於雜病的治療方法,雖然簡潔,卻非常有效。到了晉代,太醫王叔和對其進行了編次考訂,無己又為其作注釋,使仲景的醫學理論更加清晰明瞭。後世的醫生,沒有不研讀他的著作並深入理解其道理的。

我家境貧寒,但我卻有恆心。讀書雖然沒有成功,考試也屢屢落榜。我一直渴望盡孝順父母、立身處世,但理想卻難以實現。有一天,我讀了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立命篇》,深受感動和啟發。他以行醫來盡孝、以行醫來立身,從心術上貫通到治術。醫生是生死攸關的職業,關係到人的性命。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就不能做醫生;沒有聰明通達的才智,就不能做醫生;只知其淺而不知其深,只知其偏而不知其全,也都不能做醫生。因此,我開始研讀《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三部經典,反覆誦讀,即使風雨交加也從未間斷。接著,我又廣泛閱讀王叔和的《脈經》,汪昂的《本草綱目》,李士材的《醫宗金鑑》,葉天士的《溫熱論》,張路玉的《傷寒大成》等醫書,深入研究,幾年之後便融會貫通了。唯獨婦科方面的知識,尤其難以掌握精髓。為什麼呢?因為婦科疾病常有內傷難以明察,有隱疾難以明言。所以,對於調經、妊娠期和產後諸症,我更加仔細研究。其實,各種複雜的病症,最終都取決於醫生內心的精妙運用。醫生要效法天地生生不息的德性,也要遵循人情物理的規律。必須仔細診察病情,制定治療方案,擬定處方,三者缺一不可,並且運用精湛的醫術,以寬厚仁慈的態度施治,這樣才能做到心術正直,醫術精湛。

自古以來,名醫輩出,醫書和治療方法也日益增多。然而,那些學藝不精、知識淺薄的醫生,往往無法準確判斷病情,導致誤診誤治,造成許多不良後果。因此,我運用簡潔明了的原則,整理出一些實用有效的方劑,編寫成這本書,命名為《醫方簡義》。「簡」是指不繁瑣,「義」是指符合實際情況。

我從醫數十年,一直牢記《大學》中「毋自欺」的教誨。因此,我不辭辛苦,將自己的心得整理出來,希望能幫助志同道合的醫生,為臨床診斷提供一些幫助。

光緒九年癸未年仲冬之初,古越山陰馥原王清源於梅溪小隱山房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