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簡義》~ 卷一 (3)
卷一 (3)
1. 聞聲篇
難經云。聞其五音以知其病。五臟發聲以合五音。謂肝主呼。應乎角。心主笑。應乎徵。脾主歌。應乎宮。肺主哭。應乎商。腎主呻。應乎羽。原其發聲之本在於腎。宣竅於肺。凡病者呻吟低語。知其腎氣受傷。必有沉痛之疴。聲音焦響。定是心經主病。悲聲不絕。因知脾中之病。
言如哭聲。系在肺經之疾。至若自言笑者。心經主之。自震怒者。肝經主之。自哀哭者。肺經主之。自憂愁者。脾經主之。言謇者。定必風痰阻竅。言躁者。知其肝陽內擾。言語不相接續者。氣不足也。欲言而反中止者。有隱憂也。不作聲者。非啞即詐也。其多言者。非狂即躁也。
出言壯厲者。外邪病也。欲言眉皺者。必頭痛也。搖頭言者。心腹痛也。仰頭言者。腰間痛也。言必捫心者。脘痛也。叫而似怒者。痛甚也。欲言而揚手擲足者。血瘀下焦也。欲言而張口失音者。陰火上焰也。聲清且長。非壽必貴。聲重而濁。非貧則夭。此聞聲之大略。存之以備參考焉。
白話文:
聞聲篇
《難經》說,聽聲音可以知道疾病。五臟的聲音與五音相對應:肝臟的聲音是呼喊,對應角音;心臟的聲音是笑聲,對應徵音;脾臟的聲音是唱歌,對應宮音;肺臟的聲音是哭聲,對應商音;腎臟的聲音是呻吟,對應羽音。聲音的根本來自腎臟,而聲音的發出則靠肺臟。
凡是病人呻吟低語,就知道腎氣受損,必定有沉重的疾病;聲音嘶啞焦急,一定是心經有病;悲傷的聲音不斷,就知道脾臟有病;聲音像哭聲一樣,是肺經有病;自己哈哈大笑,是心經有病;自己發怒,是肝經有病;自己哀哭,是肺經有病;自己憂愁,是脾經有病;說話口齒不清,一定是風痰阻礙經絡;說話急躁,就知道肝陽內擾;說話斷斷續續,是氣不足;想要說話卻說不出來,是有隱藏的憂慮;不說話,不是啞了就是裝的;說話很多,不是瘋了就是急躁了。
說話聲音洪亮有力,是外邪入侵;說話時眉毛皺起,一定是頭痛;搖頭說話,是心腹疼痛;抬頭說話,是腰痛;說話時總摸著胸口,是胃脘疼痛;喊叫時像生氣一樣,是疼痛厲害;說話時揚手跺腳,是下焦血瘀;說話時張口卻發不出聲音,是陰火上升;聲音清亮而悠長,不是長壽就是顯貴;聲音低沉而濁重,不是貧窮就是短命。這就是聽聲音判斷疾病的大概方法,記住這些,以備參考。
2. 問症篇
昔喻嘉言治病,先問後診,合望聞切三法,而洞悉病情。凡見病者,須問年紀之大小,疾病之新久,人之勞逸,胃之強弱,然後問起居飲食如何,問其發熱否,肢節疼痛否,頭目暈眩否,大小便通秘否,嗜茶酒否,口渴喜冷喜熱否,脘中與腹及小腹痛否。如問而不答,知其耳聾,或懶於應對,否則詐病,或者病久,中氣困頓所致。問而雖答,言語甚低,皆中虛不足之證。或問非所答,語言錯雜,昏憒不清,定是痰阻中焦,清竅被蒙,非外感之邪熱內閉,即內傷之神不守舍也。又當問其病起幾日,素有宿病否。如春間得病,至夏不愈,先詢其初病風與寒否。
若初病風症,至夏不愈,更受暑熱,宜先清暑熱,繼治風病,亦急則治標之理。內經云,治病必審其下,下者得病之由也。還當問及前經醫治否,如曾經服過表劑補劑,其中恐有誤表誤補之弊,切勿執己見以妄相攻訐,須再三籌度,用纏綿悱惻之思,自獲審慎周詳之益耳。如此問法,亦忠厚之道,成活人之法也。至於婦科,更添一層問法,須問年紀大小,月信如何,如受邪時經水適至,此謂熱入血室,與平常治法迥別。如妊娠而病外邪,必安胎為主,治邪為佐,恐邪傷胎元故也。如受邪者並無胎孕,並無經水挾雜,不必顧著血分,恐有引邪入血分之誤。
慎之,余於此尤加謹焉。
白話文:
[問症篇]
古時候,名醫喻嘉言診病,總是先詳細詢問病史,再進行望聞問切四診,才能徹底了解病情。遇到病人,必須先問清楚病人的年齡、生病時間長短、平時的勞逸程度和脾胃虛實,然後再詢問日常生活起居、飲食情況,以及是否有發熱、關節疼痛、頭暈目眩、大小便是否通暢、是否嗜好茶酒、口渴時喜歡喝冷水還是熱水、胃脘、腹部和小腹是否疼痛。如果病人問而不答,可能是因為耳聾、懶得回答、假裝生病,或者病情久拖,導致中氣不足。即使病人回答了問題,但說話聲音很低微,也表示身體虛弱。如果病人答非所問,說話語無倫次,神志不清,一定是痰濕阻滯中焦,清竅被蒙蔽,不是外感邪熱內閉,就是內傷導致神志失守。還應該問清楚病人從發病到現在已經多少天了,以前是否有過其他疾病。如果是在春天發病,到夏天還沒好,就要先問清楚最初的病是風寒還是風熱。
如果最初是風症,到夏天還沒好,又受了暑熱,應該先治療暑熱,再治療風病,這也是急則治標的道理。《內經》說,治療疾病一定要搞清楚病因,病因就是疾病的根源。還應該問清楚病人以前是否看過醫生,服過哪些藥物,例如是否服用過治療表證或補益的藥物,其中可能存在誤治表證或誤補的弊端,絕對不能固執己見,胡亂用藥,一定要反复考慮,用細膩周到的思考方法,才能得到謹慎周全的治療方案。這樣細緻的詢問方法,也是醫者仁心的體現,也是挽救病人性命的關鍵。至於婦科疾病,則需要更仔細地詢問,需要問清楚病人的年齡、月經情況。如果是在經期受邪,說明熱邪侵入血室,治療方法與平常不同。如果是懷孕期間患病,必須以安胎為主,治療外邪為輔,因為擔心外邪會傷害胎兒。如果受邪者沒有懷孕,也沒有月經不調,就不必著重治療血分,以免誤將邪氣引入血分。
這一點一定要謹慎,我對此格外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