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簡義》~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切脈篇

(此係彭鍾齡脈法金針)

脈有要訣,胃、神、根三字而已。人與天地相參,脈必應乎四時。而四時之中,均以胃氣為本。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而其中必兼有和緩悠揚之意,乃謂胃氣,謂之平人。若弦多胃少,曰肝病;洪多胃少,曰心病;毛多胃少,曰肺病;石多胃少,曰腎病。如但見弦、洪、毛、石而胃氣全無者,則危矣。

夫天有四時,而弦、洪、毛、石四脈應之。四時之中,土旺各十八日,而緩脈應之;共成五脈,五臟分主之。如肝應春,其脈弦;心應夏,其脈洪;肺應秋,其脈毛;腎應冬,其脈石;脾應長夏,其脈緩也。然而心、肝、脾、肺、腎雖各應一脈,而和緩之象必寓乎其中,乃為平脈;否則即為病脈。

若但見弦、洪、毛、石而胃氣全無者,即謂真象脈見矣。凡診脈之要:有胃氣曰生;胃氣少曰病;胃氣盡曰不治。乃一定之診法,自古良工莫能易也。夫胃氣全虧,則大可危;胃氣稍乖,猶為可治。即當於中候求其神氣。中候者,浮、中、沉之中也。如六數、七疾,熱也;中候有力,則有神矣。

三遲、一敗,寒也;中候有力,則有神矣。脈中有神,則清之而熱即退,溫之而寒即除。若寒熱偏勝,中候不復有神,清溫之劑,將何所恃哉?雖然神氣不足,猶當察其根氣。根氣者,沉候應指是也。三部九候以沉分為根,而兩尺又為根中之根也。脈訣云:「十關雖無,尺猶未絕,如此之流,何憂殞滅?」歷試之,洵非虛語。夫人之有脈,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根蒂未壞,則生意不息。是以診脈法,必求其根以為斷。而總其要領,實不出胃、神、根三者而已。如或胃、神、根三者稍有差忒,則病脈斯見。其偏於陽,則浮、芤、滑、實、洪、數、長、大、緊、革、弦、牢、動、疾、促以應之。

其偏於陰,則沉、遲、虛、細、微、澀、短、小、濡、伏、弱、緩、結、代、散以應之。若但見緩脈,必一息四至,號曰和平,不得斷為病脈耳。其餘二十九脈皆為病脈,必細察其形象,而知其所主病。其曰浮:不沉也,主病在表;沉:不浮也,主病在裡;遲:一息三至也,為寒;數:一息六至也,為熱。

滑:往來流利也,為痰為飲;澀:往來澀滯也,為血少氣鈍;虛:不實也,為勞倦內傷;實:不虛也,為外感邪實。洪:大而有力也,為積熱;大:虛而無力也,為體弱。微:細而隱也;小:細而顯也;俱為氣少。弦:端直之象也,為水飲;長:過乎本位也;短:不及本位也。

長為氣旺,短為氣怯。緊:如引繩轉索也,為寒為痛;弱:微細之甚也,為虛為虧;濡:沉而細也,為真火不足;動:厥然動搖也,為氣血不續;伏:脈不出也,為寒氣凝結,或因痛極而致,或由跌僕使然。促:數而時一止也,為熱極;結:緩而時一止也,為寒盛;芤:邊有中空也,為失血。

代:動而中止,有至數也,亦因血氣不續,或由跌打悶亂,以及妊娠三月之兆;革:浮而堅急也,為精血衰少;牢:沉而堅硬也,為胃氣不足;疾:一息七至也,為熱極;散:渙而不聚也,為氣散。惟緩者和之至也,為無病。但尺中見緩為解㑊,主發痿痹之疾也。凡所主病。

白話文:

切脈篇

脈象診斷有其要訣,關鍵在於「胃氣」、「神氣」、「根氣」三個字。人體與天地運行相呼應,脈象必然隨著四季變化而改變。四季之中,都以胃氣為根本。春天脈象像琴弦般(弦),夏天脈象洪大有力(洪),秋天脈象細小而軟弱(毛),冬天脈象沉實有力(石),但其中都應兼具平和、緩慢、柔和的意象,這就是所謂的胃氣,代表健康的人。如果弦脈過多而胃氣不足,則為肝病;洪脈過多而胃氣不足,則為心病;毛脈過多而胃氣不足,則為肺病;石脈過多而胃氣不足,則為腎病。如果只見到弦、洪、毛、石四種脈象,而完全沒有胃氣,則病情危急。

天有四季,弦、洪、毛、石四種脈象分別與之對應。每個季節土氣旺盛的十八天,則以緩脈來反應,因此共有五種脈象,分別對應五臟。肝主春,脈象為弦;心主夏,脈象為洪;肺主秋,脈象為毛;腎主冬,脈象為石;脾主長夏,脈象為緩。雖然心、肝、脾、肺、腎各有其對應脈象,但平和緩慢的狀態必須存在於其中,才算平脈,否則就是病脈。

如果只見弦、洪、毛、石四種脈象而沒有胃氣,則稱為真象脈。診脈的關鍵在於:有胃氣則為健康,胃氣不足則為疾病,胃氣完全消失則無藥可救,這是診斷脈象的確定方法,古來名醫都無法改變它。胃氣完全虧損,則十分危險;胃氣稍有偏差,尚可治療。此時就應該從「中候」尋找神氣。「中候」指浮、中、沉三部之中間部位。例如,脈搏一分鐘跳六次以上為熱,中候有力則有神氣;脈搏一分鐘跳三次以下為寒,中候有力則有神氣。脈象中有神氣,則清熱則熱退,溫補則寒除。如果寒熱偏勝,中候沒有神氣,清溫的藥物就無從施治。即使神氣不足,也應該察看根氣。「根氣」指沉脈,位於寸、關、尺三部中的尺部,兩尺脈更是根氣之中的根氣。脈訣說:「十關脈雖無,尺脈尚存,如此情況,何憂死亡?」經多次驗證,這並非虛言。

人體的脈象如同樹木的根,枝葉枯萎,但根莖未壞,則生機不息。因此,診脈的方法必須尋找根氣來判斷病情。總而言之,診脈的要領就在於胃氣、神氣、根氣這三個字。如果這三者稍有偏差,則出現病脈;偏於陽,則脈象浮、芤、滑、實、洪、數、長、大、緊、革、弦、牢、動、疾、促;偏於陰,則脈象沉、遲、虛、細、微、澀、短、小、濡、伏、弱、緩、結、代、散。如果只是緩脈,且一分鐘跳四次,稱為平和脈,不能斷定為病脈。其餘二十九種脈象皆為病脈,必須仔細觀察其形狀,才能知道它所代表的疾病。

浮脈,不沉,主表證;沉脈,不浮,主裡證;遲脈,一分鐘跳三次,為寒證;數脈,一分鐘跳六次,為熱證;滑脈,往來流利,為痰飲;澀脈,往來澀滯,為血虛氣滯;虛脈,不實,為勞倦內傷;實脈,不虛,為外感邪實;洪脈大而有力,為積熱;大脈虛而無力,為體虛;微脈,細而隱,小脈,細而顯,皆為氣虛;弦脈,端直,為水飲;長脈,超過正常位置,短脈,未達正常位置,長脈為氣旺,短脈為氣怯;緊脈,如拉緊的繩索,為寒痛;弱脈,很細微,為虛虧;濡脈,沉而細,為真火不足;動脈,搖晃不定,為氣血不續;伏脈,脈象不出,為寒氣凝結,或因疼痛劇烈所致,或因跌仆所致;促脈,數而時停,為熱極;結脈,緩而時停,為寒盛;芤脈,邊緣有空虛,為失血;代脈,動而中止,有脈搏,為氣血不續,或因跌打損傷、心神不安,或懷孕三個月之兆;革脈,浮而堅急,為精血衰少;牢脈,沉而堅硬,為胃氣不足;疾脈,一分鐘跳七次,為熱極;散脈,渙散不聚,為氣散;緩脈和緩,為無病;尺部見緩脈為解表,主發痿痹。

各種脈象所主之病大致如此,如有幾種脈象同時出現,則應綜合判斷,以了解病情。至於脈象有真假、隱伏、反關、怪脈,都應一一推求,不可混淆。何謂真假?例如熱病脈象澀細,寒症卻鼓指。何謂隱伏?例如中寒腹痛,脈象不出;或外感風寒將要出汗,脈象也往往不出。脈經上說,一手無脈為單伏,兩手無脈為雙伏。何謂反關?正取無脈,反在關骨之上,或見於左,或見於右。診脈不能草率。何謂怪脈?兩手脈象,如兩人脈象,或忽大忽小,忽數忽遲,這是邪祟之症。還有老幼脈象不同,地域風土不同,人的高矮胖瘦不同,診脈方法要隨機應變。然而脈象與症狀相符是常規,不相符是變化。懂得常規,就能通曉變化,這是診脈家最重要的,如此就不會相差太遠了。總之,診脈的要領不出「胃氣」、「神氣」、「根氣」三字,這三者不缺失,則為健康;若一者偏差,則見疾病;若一者全失,則危急。必須胃氣、神氣、根氣三者俱全,才是指下吉兆,這是診脈的大法,偶然寫在書上以備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