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源

《醫方簡義》~

回本書目錄

1. 卷一

2. 四診總論

嘗思古人治病,原非一致。望色、聞聲、問症、切脈,四診全備,可稱神奇。故望而知之者為上醫;聞問而知之者為中醫;切而知之者為下醫。何也?因望之辨色,聞之辨聲,問之辨症,切之以辨陰陽虛實。如獨賴切脈,烏足以治病哉?況切脈一道,無確切之理,惟審病之緩急輕重而已。

必合望、聞、問三者參酌而得。況人有長短肥瘦不同,體有虛實寒熱不同。如切其脈數,知為有熱,病者並無熱;切之脈遲,知為內寒,病者並無寒。豈執遲脈而竟為寒,執數脈而遽云熱乎?無是理也。昔賢廬陵謝縉翁,河東王世相,金陵戴起宗,東陽柳貫諸人,皆謂脈最難精。

雖辨論一時,未嘗斷定何者為的。惟李時珍曰:「兩手六部,皆脈之經脈也。特取此以候五臟六腑之氣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凡診脈以肺、心、脾、肝、腎各候一動,其按脈之第一動屬肺氣,二動屬心,三動屬脾,四動肝,五動腎也。又以一動至十動屬肺,五臟之氣,以五十動一轉。

凡五十動中無止息,五臟皆和。內有一止,可按數論病,指出何臟之病矣。故脈之一道,焉可誣也?以肺經一脈,候五臟之氣明矣。吳草廬曰:「醫者於寸、關、尺輒名之曰此心脈,此肝脈,此肺脈,此脾脈,此腎脈,非也。五臟六腑凡十二經,兩手寸關尺者,手太陰脈經之一脈也。

分其部位以候他臟之氣耳。脈行始於肺,終於肝,而復會於肺。肺為氣所出之門戶,故名曰氣口,而為脈之大會,以佔一身焉。」由此觀之,當宗李時珍、吳草廬二賢之說為確。其餘如齊褚澄曰:「男子陽順,自下生上,故右尺為受命之根;萬物從土而出,故右關為脾,生右寸肺;肺生左尺腎;

腎生左關肝;肝生左寸心。女子陰逆,自上生下,故左寸為受命之根;萬物從土而出,故左關為脾,生左尺肺;肺生右寸腎;腎生右關肝;肝生右尺心。」又華谷儲泳曰:「脈訣,女人尺脈盛弱與男子相反,反為背看。」夫男女形體絕異,陰陽殊途。男生而覆,女生而仰。男則左旋,

女則右轉。男主施,女主受。男子至命在腎,女子至命在乳。形氣既異,脈行於形氣之間,豈略不稍異耶?然褚、儲二家之說,似也,未可遽以為是矣。凡分配臟腑體位,以叔和氏為是。吾所願,則學王氏叔和也。而望、聞、問三者參乎其中,非臨診之權衡歟?

白話文:

四診總論

古人治病方法並非千篇一律。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四診齊備,才能稱得上神奇。所以,憑藉望診就能診斷疾病的,是上等的醫生;憑藉聞診和問診就能診斷疾病的,是中等醫生;只依靠切診就能診斷疾病的,是下等的醫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望診可以辨別面色,聞診可以辨別聲音,問診可以辨別症狀,切診可以辨別陰陽虛實。如果只依靠切脈,怎麼能夠治好病呢?況且切脈本身也沒有確切的理論依據,只能判斷疾病的緩急輕重而已。

必須結合望診、聞診、問診三者綜合考慮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況且,人的高矮胖瘦不同,身體的虛實寒熱也不同。比如,切脈發現脈數很快,就認為是發熱,但病人並沒有發熱;切脈發現脈象很慢,就認為是內寒,但病人也沒有內寒。難道就因為脈象遲緩就一定是內寒,脈象很快就一定是發熱嗎?這是不合理的。古代名醫廬陵謝縉翁、河東王世相、金陵戴起宗、東陽柳貫等人,都認為脈診最難精通。

即使一時之間能有所辨論,也從未斷定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只有李時珍說:「兩手六部,都是脈絡經脈。只是借此來觀察五臟六腑之氣而已,並不是五臟六腑的具體位置。」凡是診脈,以肺、心、脾、肝、腎各診察一次脈搏的跳動,第一次脈搏跳動屬肺氣,第二次屬心,第三次屬脾,第四次屬肝,第五次屬腎。又以一次脈搏跳動到十次脈搏跳動屬肺,五臟之氣,以五十次脈搏跳動為一個循環。

如果五十次脈搏跳動中沒有停頓,說明五臟都很平和。如果其中有一次停頓,就可以根據脈搏跳動的次數來判斷疾病,指出是哪個臟腑的疾病。所以,脈診的方法,怎麼可以輕易否定呢?單憑肺經的脈象,就能夠判斷五臟之氣的盛衰,是很明確的。吳草廬說:「醫生經常把寸關尺三部脈象分別命名為心脈、肝脈、肺脈、脾脈、腎脈,這是錯誤的。五臟六腑的十二經脈,兩手寸關尺三部,只是手太陰脈經的一條經脈。

只是根據其部位來觀察其他臟腑的氣機而已。脈象的運行始於肺,終於肝,然後又回到肺。肺是氣的出入之門戶,所以稱為氣口,也是脈氣的大會合之處,主宰著全身。」由此看來,應該以李時珍和吳草廬二位前輩的說法為準確。其餘像齊褚澄說:「男子陽氣順行,從下往上走,所以右手尺脈是受命之根;萬物從土而出,所以右手關脈是脾,脾生右手寸脈肺;肺生左手尺脈腎;腎生左手關脈肝;肝生左手寸脈心。女子陰氣逆行,從上往下走,所以左手寸脈是受命之根;萬物從土而出,所以左手關脈是脾,脾生左手尺脈肺;肺生右手寸脈腎;腎生右手關脈肝;肝生右手尺脈心。」還有華谷儲泳說:「脈訣中,女人的尺脈盛衰與男人相反,要反過來看。」男女身體構造差異很大,陰陽運行也截然不同。男性是外覆的,女性是外仰的;男性脈象左旋,女性脈象右轉;男性主外施,女性主內受;男子的生命之氣在腎,女子的生命之氣在乳房。形體氣血既然不同,脈象運行在形體氣血之間,怎麼可能沒有細微的差別呢?但是褚、儲二家的說法,雖然有道理,卻不能輕易斷定為正確。凡是關於臟腑體位分配的說法,以王叔和的說法為準確。我希望學習王叔和的醫術。而望診、聞診、問診三者,也必須與此相結合,難道不是臨床診斷的權衡標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