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源

《醫方簡義》~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大青龍湯

治太陽症。無汗惡寒。脈浮緊。

桂枝(八分),麻黃(去根節六分),杏仁(去皮尖二錢),炙甘草(七分),生石膏(二錢)加棗二枚。薑三片。

白話文:

桂枝(八分),麻黃(去掉根和節,六分),杏仁(去皮尖,二錢),炙甘草(七分),生石膏(二錢),加上兩顆紅棗。薑三片。

2. 小青龍湯

治太陽變症。乾嘔而咳。煩躁不得臥。

乾薑(八分),桂枝(八分),麻黃(六分),白芍(一錢二分),炙甘草(五分),細辛(五分),薑半夏(一錢五分),五味子(九粒)

白話文:

  • 乾薑(八分):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 桂枝(八分):發汗解肌、溫通陽氣。

  • 麻黃(六分):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白芍(一錢二分):養血柔肝、緩中止痛。

  • 炙甘草(五分):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 細辛(五分):發汗解表、溫散風寒。

  • 薑半夏(一錢五分):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五味子(九粒):斂肺益氣、生津止渴。

3. 九味羌活湯

治兩感症之緩症。

羌活(一錢),防風(一錢),細辛(五分),蒼朮(一錢),白芷(五分),川芎(八分),黃芩(一錢炒),生地(三錢),炙甘草(五分)加薑三片。蔥白三莖。

白話文:

  • 羌活(六公克)

  • 防風(六公克)

  • 細辛(三公克)

  • 蒼朮(六公克)

  • 白芷(三公克)

  • 川芎(四點八公克)

  • 黃芩(六公克,炒過)

  • 生地(十八公克)

  • 炙甘草(三公克)

  • 生薑(三片)

  • 蔥白(三根)

4. 沖和靈寶飲

治陰陽兩感。(不拘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等症)

生甘草(一錢),防風(一錢五分),生地(四錢),柴胡(一錢五分),細辛(四分),白芷(八分)川芎,葛根(各一錢),石膏(三錢),黃芩(一錢)加黑料豆二合。煎湯代水。

白話文:

生甘草(一錢),防風(一錢五分),生地(四錢),柴胡(一錢五分),細辛(四分),白芷(八分),川芎,葛根(各一錢),石膏(三錢),黃芩(一錢),加上二合的黑豆。煎湯代替水喝。

5. 麻黃葛根湯

治兩感表症多。里症少者。

麻黃(去根節六分),葛根(一錢),白芍(一錢),淡豆豉(二錢)加蔥白三莖煎。

白話文:

麻黃(去除根部和六分節),葛根(一錢),白芍(一錢),淡豆豉(二錢),加上三根蔥白一起煎煮。

6. 調胃承氣湯

治兩感表緩裡急者。

元明粉(三錢),大黃(五錢),炙甘草(五分)水三杯煎。

白話文:

  • 元明粉(三錢):綠豆粉,也稱綠豆麪或綠豆粉末,取自綠豆,用於治療腹瀉、痢疾等疾病。

  • 大黃(五錢):為大黃的根或根狀莖,用於瀉熱通便、解毒消腫及消炎止痛。

  • 炙甘草(五分):甘草經烘烤製成,用於補益脾胃、清熱解毒、緩急止痛。

將以上三種中藥材加入三杯水中煎煮,至藥液濃縮為一杯,即可服用。此藥方具有清熱瀉火、通便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証、腹瀉、痢疾等疾病。

7. 加味香蘇飲

治太陽經症。無汗不得發。有汗不能止者。

紫蘇(一錢),陳皮(一錢),制香附(一錢),炙甘草(七分),荊芥(一錢),秦艽(一錢),蔓荊子(一錢),川芎(五分),生薑(三片)水煎。如頭痛加羌活(一錢)蔥二支。○停食腹滿加山楂神麯(各二錢)○喘咳加桔梗(一錢)嘔加薑半夏川黃連(各一錢)○如四時雜氣加蒼朮藿香(各一錢)口渴加知母(一錢)石膏(二錢)其餘隨時酌加為妥。

白話文:

將紫蘇(一錢)、陳皮(一錢)、制香附(一錢)、炙甘草(七分)、荊芥(一錢)、秦艽(一錢)、蔓荊子(一錢)、川芎(五分)和生薑(三片)加水煎服。如果頭痛,再加羌活(一錢)和蔥兩根。

如果飲食停滯,肚子脹滿,再加山楂和神麯(各二錢)。

如果喘咳,再加桔梗(一錢)。如果嘔吐,再加薑半夏和川黃連(各一錢)。

如果四時雜氣,再加蒼朮和藿香(各一錢)。如果口渴,再加知母(一錢)和石膏(二錢)。

其他症狀,隨時酌加藥物為妥。

一凡冬月溫邪。名曰冬溫。其症脈虛身熱。微有咳逆。漐然汗出。宜補其表。以御其邪。古人所以有汗多亡陽之訓。又曰。溫邪忌汗。用桂枝白虎湯以救胃熱。以解外邪。非存陰清邪之旨歟。況溫邪之由來。因冬氣暖熱。腠理疏。陰不固。或酒後受邪。或因熱脫衣。皆能受之。

白話文:

凡是在冬季,因天氣溫暖而引起的邪氣,稱為「冬溫」。其症狀是脈虛身熱,稍微有咳嗽和噁心,並且汗流不止。此時應當補益表氣,以抵禦邪氣。古人所以有「汗多亡陽」的訓話,又說「溫邪忌汗」。使用桂枝白虎湯來治療胃熱,解除外邪。這難道不是為了保存陰清,清除邪氣的緣故嗎?冬溫的由來,是因為冬季天氣溫暖,腠理疏鬆,陰氣不固。或者因為在喝酒後受了邪氣,或者因為在熱天脫衣受寒,都會受到冬溫的侵襲。

先傷氣分。故汗出微咳。或頭痛。或顱脹。或咽痛。甚至邪入血分。即為鼻血咯血。脈必浮弦。故宜急清上焦氣分。若不急清。化熱最速。熱傷胃陽。即發斑矣。熱走心包。則發疹矣。熱蘊氣分而不汗解。則發白㾦。古書之云冬溫者。即近世之稱風溫也。不獨冬見此症。而春時亦多是症也。

今人罕明治法。每至劫津亡陽。成內閉神昏之候。不救者甚多。余以由博而約之法治之。庶乎挽今人之流弊歟。

白話文:

一開始損傷氣分,所以出汗、輕微咳嗽,或者頭痛、頭脹,或者喉嚨痛。甚至邪氣侵入血分,就會出現鼻 خون、咯血。脈象一定會浮弦,所以應該立即清熱化氣。如果不緊急清熱,情況會迅速轉為熱證。熱邪會損傷胃陽,就會形成斑疹。熱邪侵犯心包,就會發疹。熱邪鬱積在氣分,而不通過汗液排出,就會形成白 痱子。古籍所說的「冬溫」,就是近代所稱的「風溫熱」。不只是冬天會出現這種病症,而春天也多 見這種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