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簡義》~ 卷四 (5)
卷四 (5)
1. 栝蔞薤白白酒湯
治胸中痹痛。欲吐不吐者。
栝蔞(一枚),薤白(二錢)加白酒一盞。水煎。或加桂枝(五分)水煎。衝入白酒可也。
白話文:
治療胸部悶痛,想吐卻吐不出來的情況。
用栝樓一個、薤白二錢,加白酒一杯,水煎服。也可以加桂枝五分,水煎後再沖入白酒服用。
2. 半夏秫米湯
治寤不成寐。胃中有濕熱者。
姜半夏(一兩)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滓。入秫米(三合)煎至二升。分作兩次而服。
白話文:
半夏秫米湯
治療睡不好,胃裡有濕熱的人。
用生薑、半夏一兩,加水五升,煎煮至三升,去掉藥渣,加入秫米三合,再煎煮至二升,分兩次服用。
3. 酸棗仁湯
治肝虛不寐。
茯神(三錢),炙甘草(五分),知母(一錢),棗仁(炒一錢五分),川芎(八分)如有痰加姜半夏(一錢)橘紅(七分)水煎。
白話文:
酸棗仁湯
治療肝血不足導致的失眠。
配方:茯神3錢,炙甘草0.5錢,知母1錢,炒酸棗仁1.5錢,川芎0.8錢。如有痰症,可加生薑半夏1錢,橘紅0.7錢,水煎服。
4. 鎮肝湯
治木旺致驚。兼治小兒驚風。
煅龍骨(二錢),石菖蒲(五分),棗仁(炒一錢),石決明(生八錢),琥珀(一錢),青黛(五分沖),煅磁石(一錢),姜半夏(一錢五分)加竹茹一丸。○四肢逆冷加桂枝(四分)薑汁(一匙沖)
脈候肝經之脈要弦長。弦直因知木勢張。尺內遇弦腰帶病。子來乘母水多妨。新張弦象肝真露。雖有良醫曷可康。寸口浮弦風木上。關中得此土為戕。肝家病脈。弦緩為良。弦數風熱。弦遲腎傷。弦牢痼疾。弦革難康。若能和緩。正復邪匡。弦且勁急。病必倉皇。如難下藥。勿藥為方。
脾經病,腫脹,泄瀉,蟲積,嘔吐噯噦,痰飲,木乘土
白話文:
鎮肝湯
此方主治肝氣過旺導致驚悸,也適用於治療小兒驚風。
藥方組成:煅龍骨、石菖蒲、炒棗仁、生石決明、琥珀、青黛、煅磁石、姜半夏、竹茹。 若四肢冰冷,可加桂枝與薑汁。
脈診方面:肝經脈象應以弦長為要。脈象弦直則表明肝氣旺盛。尺脈弦緊如腰帶,表示疾病纏綿;若出現弦脈,且母親體質過於陰寒,則容易影響胎兒。新出現的弦脈,表明肝病已明顯;即使有良醫,也難以痊癒。寸口脈浮弦,則表明風木之邪上犯;關脈弦緊,則脾土受損。肝病的脈象,弦而緩則為良性;弦數則為風熱;弦遲則為腎臟受損;弦而牢緊則為痼疾;弦脈強硬則難以痊癒。脈象柔和則病情得以好轉;脈象強勁急促則病情危急。若難以用藥,則宜暫時不用藥物治療。
另外,此方也可治療脾經相關疾病,如腫脹、腹瀉、蟲積、嘔吐、噯氣、痰飲等,以及肝氣過盛克伐脾土的病症。
5. 胃痛
脾為倉廩之官,屬後天也。如先天不足,全賴後天以補之。後天一病,關係大焉。脾胃之論,東垣最詳。所著補中益氣,調中益氣,升陽益胃等湯,因內傷勞倦,脾陽困頓而設。脾屬太陰,胃屬陽明,一有乖違,則病危矣。不相乖戾,其治尚易。若脾虛而胃不振者,當益其脾而扶其胃。
故人以胃氣為本,有胃者生,無胃者亡,理固然也。古人治脾胃之病,必以制木為務。木不侮土,其土自安,病何由作?如脾胃一虛,則腫脹泄瀉,蟲積痰飲胃痛作矣。甚至嘔吐噯噦悉具,力治其標,不顧其本,脾胃一憊,病體難瘳,豈不殆哉?葉氏云:「腫由乎氣,脹由乎水。」
因脾胃一虛,其氣外浮,故腫;腫則水來乘之,水旺土衰,則生脹矣。古人分陰水陽水之條,亦以外來之水屬陽,內生之水屬陰。又分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三條,莫不由中土衰殘所致。以分消法治外因,外因者,即陽水也。以實脾飲五苓散治內因,內因者,即陰水也。又治不內外因者,
即仲景之開鬼門潔淨府之法也。若夫泄瀉之症,亦由脾虛不能制水,胃虛不能納水所致。治瀉亦必制木,木不戕土,水曷由侵?書云:「治瀉不利小溲,非其治也。」蟲積之由,因土虛不能勝濕,濕化熱而蘊蓄蒸變,其蟲生矣。故治蟲必當先清濕熱,繼溫脾腎。仲景有安蛔丸以化蟲安胃,
最為雄偉。後人之治蟲者,莫不就其範圍也。胃痛一症,古方甚多,並無確效。何也?因胃屬中宮,肺心肝腎諸可侵伐,故變幻雜至。都是胃陽大虛,不能灌溉其水,水停乃痛。仲景以小半夏湯治其停水,以瀉心湯和其脾胃。又有苓薑朮桂湯以補其中土,治法不外乎此矣。若妄用攻擊之法,
胃土戕賊,則嘔吐噯噦,悉由此出。痰飲者,亦土病也。胃土一虛,飲食不為肌肉,脾陽亦失其運用之權。所飲所食,盡化痰水。痰之為患,不特一藏一府已也。後人分類甚繁,不越金匱之範。金匱有四:一曰痰飲,二曰懸飲,三曰溢飲,四曰支飲。如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
瀝瀝有聲者,痰飲也。飲後水流脅下咳唾引痛,水為氣吸而難以下流,謂之懸飲。飲邪流散於四肢身體疼重,不能由汗而解,以致飲邪旁溢,名曰溢飲。倚息不得臥,氣分上迫,形腫謂之支飲。以上諸病,悉責於脾。考金匱自無遺漏矣。
白話文:
胃痛
脾臟是人體的倉庫,屬於後天之本。先天不足,全靠後天補充。後天如果生病,影響就很大。脾胃的學說,東垣(李東垣)的論述最為詳盡。他所著的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等,都是針對內傷勞累、脾陽虛弱的情況而設的。脾屬太陰,胃屬陽明,如果其中一方出了問題,病情就會很嚴重。如果脾胃沒有相互違背,治療起來就比較容易。如果脾虛弱而胃氣不足,就應該補益脾臟,同時扶助胃氣。
古人認為胃氣是根本,有胃氣才能生存,沒有胃氣就會死亡,這是很有道理的。古人治療脾胃疾病,一定會以制約肝木為主要方法。肝木不克脾土,脾土自然就會安穩,疾病又從何而來呢?如果脾胃虛弱,就會出現腫脹、泄瀉、蟲積、痰飲和胃痛等症狀。甚至還會嘔吐、呃逆,如果只治標不治本,脾胃更加虛弱,疾病就難以痊癒,不是很危險嗎?葉氏說:「腫是氣引起的,脹是水引起的。」
因為脾胃虛弱,氣機外浮,所以會腫;腫脹就會導致水液聚集,水盛土衰,就會產生脹滿。古人將水分為陰水和陽水,外來的水屬於陽水,內生的水屬於陰水。又將病因分為內因、外因和內外因三種,都源於中土(脾胃)衰弱。用利尿的方法治療外因(陽水),用實脾飲和五苓散治療內因(陰水)。至於內外因兼有的情況,就是仲景(張仲景)所說的開鬼門、潔淨府的治療方法。
泄瀉也是因為脾虛不能制約水液,胃虛不能容納水液所致。治療泄瀉也必須制約肝木,肝木不克脾土,水液就不會侵犯脾土。《黃帝內經》說:「治療泄瀉而不利小便,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蟲積的產生,是因脾土虛弱不能勝過濕邪,濕邪化熱而積聚,從而產生蟲積。所以治療蟲積,必須先清除濕熱,然後溫補脾腎。仲景的安蛔丸用於化蟲和安胃,效果非常好,後世治療蟲積的方法,大多都參考他的方法。
胃痛的病症,古方很多,但並沒有確切有效的療法。這是因為胃居中焦,肺、心、肝、腎等臟腑都可能影響它,所以症狀變化多端,複雜至極。總的來說,都是胃陽虛弱,不能溫煦水液,水液停滯就導致疼痛。仲景用小半夏湯治療水液停滯,用瀉心湯調和脾胃。還有苓薑朮桂湯用於補益中土,治療方法基本就是這些。如果胡亂使用攻伐之法,就會損傷胃土,導致嘔吐、呃逆等症狀。
痰飲也是脾胃病變。胃土虛弱,飲食不能化為肌肉,脾陽也失去了運化的功能。飲食物都化為痰液。痰飲的危害,不只局限於某一個臟腑。後世將痰飲分類很多,但都離不開《金匱要略》的範圍。《金匱要略》將痰飲分為四種:一曰痰飲,二曰懸飲,三曰溢飲,四曰支飲。如果原本身體強壯,現在消瘦,水液停滯在腸道,瀝瀝有聲,就是痰飲。飲水後,水液流到脅下,咳嗽、唾液增多,並伴有疼痛,水液被氣機阻礙而難以下流,叫做懸飲。飲邪瀰漫於四肢身體,感覺沉重,不能通過出汗而解除,飲邪旁溢,稱為溢飲。倚靠著不能臥臥,氣機上逆,身體腫脹,稱為支飲。以上這些疾病,都歸咎於脾虛。考究《金匱要略》,並沒有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