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簡義》~ 卷二 (21)
卷二 (21)
1. 玉女煎
治陰虛內燥。舌赤口渴。舌痛溺赤。
熟地(六錢),麥冬(去心四錢),知母(一錢),懷牛膝(三錢),生石膏(三錢)
水煎。
白話文:
熟地黃(六錢),麥冬(切除根部,四錢),知母(一錢),懷生地(三錢),生石膏(三錢)。
2. 清燥救肺湯
(方見傷寒)
3. 復脈湯
不論病後病先。無邪熱者宜之。
炙甘草(八分),麻仁(二錢),阿膠(一錢),生地(五錢),麥冬(去心三錢),桂枝(五分),東洋參(一錢五分)加薑三片。棗二枚。
白話文:
甘草6.4公克,麻仁12.8公克,阿膠6.4公克,生地黃32公克,麥冬(去心)19.2公克,桂枝3.2克,東箂參9.6公克,加上薑三片。棗子兩枚。
4. 三才湯
天冬(三錢),生地(八錢),東洋參(二錢)水煎。
白話文:
天冬(三錢),生地(八錢),東洋參(二錢)用水煎煮。
5. 生津飲
(自制),
總治燥症。不拘內傷外感。上燥下燥諸症。加減之法。例於左。
白話文:
總治乾燥症狀,不管是內傷還是外感引起的。包括上身和下身的各種乾燥症狀。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藥物的方法,列在下面。
生地黃,鮮生地,天冬,麥冬(去心各一兩),菊花,淡竹葉,霜桑葉,佩蘭葉(各三錢),生石膏(五錢),川柏,淡秋石(各五分),生葳蕤(五錢)
白話文:
生地黃、鮮生地、天冬、麥冬(均去心,各一兩),菊花、淡竹葉、霜桑葉、佩蘭葉(各三錢),生石膏(五錢),川柏、淡秋石(各五分),生葳蕤(五錢)。
加青果五枚。水五大碗。煎至一大碗。去渣頻頻而飲。切勿大口而服。故曰飲子。如嗽咳者。本方加薄荷桔梗(各一錢五分)內傷重者。本方加藕汁梨汁人乳汁各一大鐘。燉熱。和勻而飲。如上燥而有餘邪者。又加葦莖一兩。同本藥熬就。和入藕汁梨汁人乳汁而飲可也。(葦莖即活水蘆根是也)
白話文:
加入青果五枚,水五碗,煎至一碗,去除渣滓,頻頻飲用。不要大口吞服,所以稱為「飲子」。如果是咳嗽的患者,在基本方中加入薄荷、桔梗(各 1 錢 5 分)。內傷嚴重的患者,在基本方中加入藕汁、梨汁、人乳汁各 1 大鐘,燉熱,攪拌均勻飲用。如果有上燥和餘邪的患者,再加入一兩葦莖,與原藥物一起熬煮,加入藕汁、梨汁、人乳汁一起飲用即可。(葦莖就是活水蘆根)
脈候,燥火之脈。兩寸必洪。洪而兼數。外火為懷。洪而如弱。虛陽之荄。兩尺小搏。陰病之階。有力則重。芤微乃差。表病之脈。宜浮為佳。有神者吉。脈散則乖。
白話文:
脈象,屬於燥火之脈。兩寸脈一定洪大。洪大而又有數的脈象,是外感火邪的徵兆。洪大而像沒有力的,是虛陽的徵兆。兩尺脈微弱、搏動緩慢,是陰證的徵兆。如果脈有力,就必須屬實證。脈搏微弱,纔算是虛證。外感病的脈象,宜浮取為佳。脈象有神為吉。脈散亂則不吉。
6. 火症
火者。南方之氣也。有內外虛實。陰陽表裡之判。五臟為內。六腑為外。內傷之火屬虛。外感之火屬實。又在上者為陽為表。在下者為陰為里。故虛火則補之。實火則泄之。表者散之。里者清之。使內外陰陽之火。由補泄清散而悉得其法。而治得其平矣。其瀉心用黃連。瀉腎用知母。
白話文:
火,是南方之氣。有內、外、虛、實和陰陽、表裡等方面的區別。五臟為內,六腑為外。內傷之火屬於虛,外感之火屬於實。又在上面的為陽為表,在下面的為陰為裏。所以虛火就要補之,實火就要泄之。表者散之,裏者清之。使內外陰陽之火,通過補泄清散而都能得到適當的處理。而治療的方法也就恰到好處了。其瀉心用的藥是黃連,瀉腎用的藥是知母。
瀉膀胱用川柏。瀉肝用柴胡。瀉膽用龍膽草。瀉肺用黃芩。瀉脾用芍藥。瀉胃用石膏。瀉三焦火則用梔子。瀉小腸火用木通。瀉大腸火用大黃。火病最多。不及煩贅。惟存其大略以備參考。
白話文:
膀胱有熱可用川柏,肝火旺可以用柴胡,膽熱可用龍膽草,肺熱可用黃芩,脾虛可用芍藥,胃熱可用石膏,三焦火旺可以用梔子,小腸有火可用木通,大腸有火可以用大黃。火熱病症很多,這裡只是概括性地列出一些常用藥物,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