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簡義》~ 卷三 (13)
卷三 (13)
1. 黃連解毒湯
(即火齊湯方見火症)
和胃二陳煎
白話文:
(就是用來治療火症的火齊湯方)
用於調和胃部的和胃二陳煎
茯苓(三錢),薑半夏(一錢五分),陳皮(一錢),炙甘草(五分),炮薑(五分),杏仁(去皮尖三錢)
水煎。
白話文:
茯苓(15克),薑半夏(7.5克),陳皮(5克),炙甘草(2.5克),炮薑(2.5克),杏仁(去皮尖後15克)
2. 治痢散
治痢下。不論紅白。腹痛後重。
葛根,苦參(酒炒),陳皮,陳茶(各一斤)赤芍(酒炒),麥芽,山楂炭(各十兩)
共末。每服四錢。水煎服。連渣汁而服。小人減半。
白話文:
葛根,苦參(用酒炒過),陳皮,陳茶(各一斤)赤芍(用酒炒過),麥芽,山楂炭(各十兩)
3. 樸黃湯
(自制),
治痢疾初起。腹痛後重。不拘赤白者。
厚朴(一錢五分),生大黃(四錢),陳皮(一錢),廣木香(五分),制香附(一錢五分),川連(八分)
水煎。
白話文:
-
厚朴(1.5錢):具有溫中散寒、燥濕化痰、行氣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胸悶、咳嗽、痰多、胃痛、腹脹等症狀。
-
生大黃(4錢):具有瀉熱通便、清肝降火的作用,常用於治療熱結便祕、熱淋澀痛、肝火旺盛等症狀。
-
陳皮(1錢):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胸悶、腹脹、消化不良、咳嗽痰多等症狀。
-
廣木香(0.5錢):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瀉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
制香附(1.5錢):具有理氣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痛經、月經不調、產後腹痛等症狀。
-
川連(0.8錢):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常用於治療熱淋、澀痛、瘡癤腫毒等症狀。
4. 開噤散
治噤口痢。水漿不入者。
人參(五分),薑汁炒川連(五分),石菖蒲(一錢),丹參(三錢),石蓮子,茯苓,陳皮,冬瓜仁(各一錢五分)粳米一撮。荷蒂一枚。水煎。
白話文:
人參(五分),用薑汁炒過的川連(五分),石菖蒲(一錢),丹參(三錢),石蓮子、茯苓、陳皮、冬瓜仁(各一錢五分),粳米一撮,荷蒂一枚。用水煎煮。
5. 加味七神丸
止腎痢如神。
肉果霜,淡吳茱萸,廣木香(各一兩),破故紙(酒炒二兩),土炒白朮(四兩),茯苓(三兩),炒車前(二兩)棗湯煉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開水下。
白話文:
肉果霜、淡吳茱萸、廣木香各一兩,將破故紙以酒炒二兩,土炒白朮四兩,茯苓三兩,炒車前二兩,加入棗湯製成丸藥。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錢,以開水送服。
6. 大柴胡湯
(方見傷寒),
治瘧疾熱多寒少。舌苔黃厚。便秘。
7. 涼膈散
(方見傷寒),
治瘧來欲吐。熱多便結溺赤。
8. 加減小柴胡湯
通治瘧症。宜加減用之。
柴胡(二錢),薑半夏(二錢),人參(一錢),炙甘草(五分),黃芩(一錢五分)加薑三片。棗一枚。水煎。○熱多。加黃柏。○寒多。加桂枝幹薑。○渴者加石膏知母○無汗。加荊芥。○汗多。加桂枝白芍。○嘔者。加竹茹薑汁炒。○積食。加神麯麥芽。○氣滯。加青皮。○久瘧。加鱉甲穿山甲。(炒用)○餘症。待臨診酌加可也。
白話文:
柴胡(2錢),薑半夏(2錢),人參(1錢),炙甘草(0.5錢),黃芩(1.5錢),再加入3片薑片。1個紅棗。用水煎煮。
如果熱症比較嚴重,再加入黃柏。
如果寒症比較嚴重,再加入桂枝和乾薑。
如果口渴,再加入石膏和知母。
如果不流汗,再加入荊芥。
如果汗多,再加入桂枝和白芍。
如果嘔吐,再加入炒過的竹茹和薑汁。
如果是積食,再加入神麴和麥芽。
如果是氣滯,再加入青皮。
如果是久瘧,再加入炒過的鱉甲和穿山甲。
其餘證狀,臨診後酌情加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