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簡義》~ 卷二 (6)
卷二 (6)
1. 祛風丸
生黃耆,防風,杞子,枳殼,赤芍,甘草,生地黃,熟地黃,地骨皮(各等分)煉蜜為丸。每丸重一錢。每服一丸。開水化服。
白話文:
祛風丸
黃耆、防風、枸杞子、枳殼、赤芍藥、甘草、生地黃、熟地黃、地骨皮等份藥材,用蜂蜜煉製成丸劑。每丸重一錢(約3.75克),每次服用一丸,用開水送服。
2. 四神丸
久服可愈。
當歸,生地黃,元參,羌活(各等分)蜜丸如彈子大。每丸二錢。每服一丸。溫酒沖服。
白話文:
四神丸
長期服用可以痊癒。
藥材:當歸、生地黃、元參、羌活(份量相同),用蜂蜜製成彈子大小的藥丸。每丸重二錢,每次服用一丸,用溫酒送服。
3. 醉仙散
麻仁,牛蒡子,杞子,蔓荊子(各一兩同炒),白蒺藜,苦參,栝蔞根,防風(各五錢)
上藥八味。為末。每用藥末一兩五錢。加入輕粉二錢。拌勻。大人用藥末一錢。午前空腹。及臨臥時各服一錢。茶水調下。服後五日。必先於牙縫間流出臭涎。渾身疼痛。昏悶如醉。瀉下臭糞。為度量人之大小虛實而用。小人減半。如症之急重者。先服再造散。待補養之後。更服醉仙散。自無虛脫之慮。須忌食油鹽醬醋魚腥椒茄等物。只能啜粥嚼菜而已也。
白話文:
醉仙散的藥方:麻仁、牛蒡子、枸杞子、蔓荊子(各一兩,一起炒制),白蒺藜、苦參、栝樓根、防風(各五錢)。
將以上八味藥磨成粉末。每次服用藥粉一兩五錢,加入輕粉二錢,混合均勻。成人每次服用藥末一錢,早上空腹服用一次,睡前服用一次,用茶水送服。服用五天後,會出現牙縫間流出臭口水、全身疼痛、昏昏沉沉像喝醉酒一樣、排出臭味的糞便,這些都是藥效發揮的表現,劑量會根據個人體質調整。兒童用量減半。如果病情緊急嚴重,先服用再造散調理身體,之後再服用醉仙散,這樣就不會出現虛脫的情況。服藥期間忌食油、鹽、醬、醋、魚腥、辣椒、茄子等食物,只能喝粥吃些清淡的菜餚。
4. 再造散
廣鬱金(五錢),生軍(一兩),白醜(六錢半生半炒),皂莢刺(一兩)共為細末。每服二錢。臨臥時冷酒調下。以淨桶伺候。泄出黑蟲。系多年也。如不黑而赤。
是近年之蟲。越三日又進一服。以蟲盡為度。則根絕矣。後用養血疏風之劑。調養百日。又用三稜針刺委中穴出血。終身不得食牛馬等肉。更忌房勞之事。犯則再發。不能救矣。(委中穴在腿彎上青筋處)
白話文:
再造散方劑:取廣鬱金五錢,生薑一兩,白附子六錢半(一半生用,一半炒用),皂莢刺一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睡前用冷酒送服,準備好便桶,待排出黑色蟲子。若是多年積累的蟲子,排出的蟲子顏色會是黑色;如果是近幾年生的蟲子,顏色則會發紅。如果蟲子排出後還有,三天後再服用一劑,直到蟲子排盡為止,這樣就能根治。之後服用補血疏風的藥物調養身體一百天,並用三稜針刺破委中穴放血(委中穴位於腿彎處青筋附近)。此後終身不得食用牛、馬等動物的肉,且需忌房事,否則舊疾復發,難以治療。
5. 脈候
癘風之脈。宜緩與和。洪數為劇。沉微則魔。若遇牢革。死也如何。雖有良醫。不必摩挲。中風之脈。亦看斯歌。
白話文:
脈候:瘟疫之風的脈象,宜緩和。脈象洪大而數者,病情危急;脈象沉弱微小者,病情危殆。如果脈象強硬如革,則必死無疑,即使有良醫,也無能為力。中風的脈象,也應參照此歌訣判斷。
6. 傷寒
(附類傷寒條辨)
傷寒者冬月傷寒之症也。凡霜降以後。天氣嚴凝。萬物收藏。人在氣交之中。寒肅之氣。乘虛而入。故受寒而即病者。為正傷寒也。所云傳經者。傷寒一日。邪在足太陽膀胱經也。故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身痛。無汗。其脈人迎浮緊。宜麻黃湯以發其汗則愈。不愈。再傳。
故傷寒二日。邪在足陽明胃經也。故目痛鼻乾。唇燥。漱水不欲咽。脈長。宜葛根湯以解肌達表則愈。如不愈。即傳。故三日邪在足少陽膽經也。其目眩。口苦。耳聾。胸滿脅痛。寒熱往來。頭汗而欲嘔。脈弦。宜小柴胡湯和解之。不愈。又傳。故四日邪在足太陰脾經也。腹滿而痛。
咽乾。脈實者。宜大柴胡湯微利之。不愈。又傳。故五日足少陰腎經受之。口燥咽痛。渴而下利清穀。脈沉而緊。宜小承氣湯下之。如咽痛甚。宜甘桔湯以開提陷下之邪。又不愈。則又傳矣。故六日足厥陰肝經受之。少腹滿。煩躁。厥逆。消渴。舌卷囊縮。脈伏或沉而帶弦。
宜大承氣湯下之。六日傳經盡。病當愈。不愈。必至再傳。傳至十二日。更不愈。勢必又傳而劇矣。若夫太陽傷風。與傷寒無異。惟惡風有汗與傷寒異耳。初起宜桂枝湯以補表虛。其變症與傳經證治小異也。因風傷衛。寒傷營。故治傷風必以桂枝湯為主。其變症不出氣分之病。
宜疏達為穩。加減之藥。以芩芍羌防桑葉鉤藤之屬可也。然仲景不分風寒為兩症。但以有汗為表虛。無汗為表實。脈緩為風。脈緊為寒。惡風為風。惡寒為寒。以此為辨。可見寒非風不作。風非寒不發。感之者有傷氣傷營之不同耳。其脈緩自汗惡風為虛邪。以桂枝湯治之。如八九日不解。
如瘧狀面熱身癢。以不得小汗故也。宜桂麻各半湯。如無汗惡寒脈浮緊者。宜大青龍湯主之。如干嘔而咳煩躁者。不得安臥。宜小青龍湯主之。又仲景金匱要略。有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並不言麻黃桂枝之治法。大都脈不見緊。
脈不見緩。故不立法也。又曰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可以知沉脈為痙病之別也。
其剛痙柔痙兩條不言脈。故不言方耳。又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又痙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此兩條顯露陽明表症。陽明裡症證象。故立葛根湯以祛陽明之表。立承氣湯以下陽明之熱也。乃若傷寒兩感。
謂之雙傳。一日太陽與少陰同病。二日陽明與太陰同病。三日少陽與厥陰同病。其症象與傳經無異。兩經同病。即有兩經之見症。然兩感之症。有傳有不傳也。古人無一定之法。後人以九味羌活湯治兩感之總方。似非盡善之道也。況兩感之重症。可一方以概之乎。吾鄉於國初時。
有倪涵初先生。以陶節庵之沖和靈寶飲治陰陽合病之兩感。如表多里少者。以麻黃葛根湯治之。如表病緩里病急者。以調胃承氣湯下之。如病已入臟者。系不治之症。經云不治之症。不必治也。治必不效。又有類傷寒一症。最難分析。往往亂投表散之劑。而成不治之症。又有溫邪一症。
比比泛稱傷寒。而用峻猛之法。以致不治之疴。而不知類傷寒者。類乎傷寒。而實非傷寒也。溫邪者。非冬時之傷寒也。與瘟疫之瘟又不同也。瘟疫系不正之邪。而溫乃溫涼之溫也。故冬不藏精之人。春必病溫。至春不病。至夏變為溫熱。陰愈虛邪愈盛也。治溫症必首重夫存陰清邪之法。
所以有溫邪忌汗之戒也。類傷寒者。四時皆有。與傷寒症象必有異也。治之者按定氣節。從所異處著想。不致誤於下手。其形症列於方論矣。又陳三錫瘟疫論有病痙者。其云即角弓反張也。因濕熱生風。木來剋土。治以六一順氣湯下之。與金匱論痙不同。治法亦異。擬作類傷寒而論也。
蓋張仲景著傷寒十卷。為萬世師。凡傳經症治。越經症治。兼症合病。太陽腑症。陽明腑症等治。備舉其論。毫髮無遺。而直中一症。雖未發明。於方論上紬繹及之。胡為乎來哉。噫。仲景之緒。賴以不墜者。晉太醫王叔和也。叔和發明其義。又得成無己註釋周詳。後之議叔和者。
豈真得仲景之旨歟。學斯道者。當擇所從哉。凡後賢之辨論註釋。各有其長。其合乎今者。採而用之。不合乎今者。取其法而已矣。如此。則可與言醫爾。
愚按近世時醫。必按節氣以治病。當春時之病曰春溫。或指曰風溫。夏病曰熱病。或指為暑病。秋病曰暑濕。或曰濕熱。秋深而稱伏暑。冬初之病曰冬溫。又曰傷寒。苟不明脈象病情。但見耳聾目眩。身溫神昏之候。即指之曰時邪。殊不知一年有一年之氣運。一節有一節之變更。
如春有暴熱。夏有暴風。秋有暴涼。冬有暴溫。若以按時論症。而不知通變之方。不幾令病者多陷於死亡乎。余每遇歲時節氣。必加意審量而辨八方風氣之吉凶。以推病機之邪正。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是其常也。若非時之邪。或以活潑之法治之。庶免錯誤。不特己心已盡。
則求治者之心亦盡矣。
白話文:
傷寒是在冬天感受寒氣而引起的疾病。從霜降後開始,天氣轉冷,萬物收斂,人體易受寒氣侵襲,導致生病。傷寒初期即病發,稱為「正傷寒」,會根據邪氣在人體的不同經絡循環,出現不同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傷寒的第一天,邪氣在足太陽膀胱經,會有發燒、畏寒、頭痛、腰背痛、全身疼痛、無汗等症狀,脈象浮緊,可用麻黃湯發汗治療。如果未痊癒,邪氣會傳到下一個經絡。
第二天,邪氣進入足陽明胃經,眼睛疼痛、鼻腔乾燥、嘴脣乾燥、不想吞口水、脈象長,用葛根湯解肌達表治療。第三天,邪氣到達足少陽膽經,頭暈、口苦、耳鳴、胸悶脅痛、寒熱交錯、頭部出汗且想嘔吐、脈象弦,可用小柴胡湯調和治療。第四天,邪氣進入足太陰脾經,腹部脹痛、咽喉乾燥、脈象實,用大柴胡湯微瀉治療。第五天,足少陰腎經受影響,口乾、咽喉痛、口渴且下痢、脈象沉緊,用小承氣湯瀉下。如果咽喉痛很嚴重,可用甘桔湯開提陷下的邪氣。第六天,足厥陰肝經受影響,小腹脹滿、煩躁、手腳冰冷、極度口渴、舌頭捲曲、睪丸收縮、脈象沉或沉帶弦,用大承氣湯瀉下。六天內,如果經絡邪氣都經歷完畢,病應當痊癒;未痊癒,將再次傳經。
此外,對於太陽經傷風和傷寒的區別,主要在於有無汗出和畏風程度。初起時,可用桂枝湯補表虛。變症和傳經證治略有不同,風邪傷衛,寒邪傷營,因此治療傷風時,桂枝湯是主要選擇。對於風邪引起的疾病,宜疏風解表,可用黃芩、白芍、羌活、防風、桑葉、鉤藤等草藥。然而,張仲景並未將風邪和寒邪視為兩種疾病,而是以有汗和無汗、脈象緩慢和緊張、畏風和畏寒作為辨識依據,顯示風邪和寒邪常常相伴而行,只是感受的方式不同。如果患者出現脈象緩慢、自汗、畏風等虛邪症狀,可以用桂枝湯治療。如果八九天後仍無改善,且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臉部發熱、身體瘙癢,可能是因為沒有適當發汗,可以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如果無汗、畏寒、脈象浮緊,可以使用大青龍湯。如果乾嘔、咳嗽、煩躁、無法安睡,可以使用小青龍湯。對於太陽病的發熱、無汗、反惡寒的剛痙,以及發熱、汗出、不惡寒的柔痙,張仲景並未提及具體的治療方法,因為脈象並未顯示緊張或緩慢,所以未制定具體法則。然而,對於太陽病身體僵硬、脈象沉遲的情況,被認為是痙病,可以用栝蔞桂枝湯治療。由此可知,沉脈是辨識痙病的關鍵。對於剛痙和柔痙,張仲景未提及具體脈象,因此也未提及具體治療方法。對於太陽病無汗、小便少、氣上衝胸、口閉不能說話、可能發展成剛痙的情況,可以使用葛根湯治療。對於痙病胸滿、口閉、不能躺著、腳部抽搐、必齘齒的情況,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治療。對於傷寒兩感,也就是同時感染兩個經絡,一天內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受影響,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受影響,第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受影響,症狀和傳經情況相似,但兩個經絡同時受影響,會有兩個經絡的症狀。然而,兩感的症狀有傳播和不傳播之分,古人並無一定之法,後人常用九味羌活湯作為兩感的總方,但這未必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對於重症兩感,不能用單一方劑概括。在倪涵初先生的時代,他使用陶節庵的沖和靈寶飲治療陰陽合病的兩感。如果表多里少,可以使用麻黃葛根湯治療;如果表病緩和裏病急迫,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瀉下;如果病已入臟,屬於不治之症,不需要治療,治療也不會有效果。
另外,類傷寒和溫邪也是難以區分的疾病,容易被誤診和誤治。類傷寒在四季都有,和傷寒的症狀有所不同,治療時應考慮季節和氣候因素。溫邪不是冬季的傷寒,也不是瘟疫,而是溫熱之邪,冬季未能藏精的人,在春季容易生病,如果不發病,夏季可能會轉化為溫熱病,陰虛邪盛。治療溫病時,必須注重保存陰液和清除邪氣的方法,避免過度發汗,以免加重病情。類傷寒在四季都有,和傷寒的症狀有所不同,治療時應考慮季節和氣候因素。此外,陳三錫瘟疫論中提到的痙病,和金匱要略中的痙病不同,是由濕熱生風、木來剋土引起,可用六一順氣湯治療,這和金匱要略中的治療方法不同。
總結來說,張仲景的《傷寒論》是中醫治療傳經症狀和合併症的基礎,包括越經症狀、太陽腑症、陽明腑症等治療方法。對於直中症狀,雖然沒有詳細說明,但在方論中有相關描述。然而,對於後世的評論和註釋,應該有所選擇,採納符合現代實際情況的部分,對於不符合現代實際情況的部分,僅取其法即可。對於現代醫生而言,應該根據季節和氣候因素,審慎辨識風氣的吉凶,以推斷病機的邪正,避免誤診和誤治。對於類傷寒和溫邪,應該注意其和傷寒的不同,避免過度發汗,注重保存陰液和清除邪氣的方法。對於兩感,不能用單一方劑概括,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治療方法。對於太陽病的治療,應該根據脈象和症狀,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對於剛痙和柔痙,也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治療方法。對於現代醫生而言,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治療方法,不能僅僅依靠古籍,而忽視了現代實際情況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