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簡義》~ 卷二 (6)
卷二 (6)
1. 祛風丸
生黃耆,防風,杞子,枳殼,赤芍,甘草,生地黃,熟地黃,地骨皮(各等分)煉蜜為丸。每丸重一錢。每服一丸。開水化服。
白話文:
生黃耆、防風、杞子、枳殼、赤芍、甘草、生地黃、熟地黃、地骨皮(各等份)以煉蜜丸。每丸重一錢。每次服一丸。用開水化開服用。
2. 四神丸
久服可愈。
當歸,生地黃,元參,羌活(各等分)蜜丸如彈子大。每丸二錢。每服一丸。溫酒沖服。
白話文:
當歸、生地黃、元參、羌活(各等份)研成細末,蜜丸如彈子大小,每丸二錢,每次服用一丸,用溫酒沖服。
3. 醉仙散
麻仁,牛蒡子,杞子,蔓荊子(各一兩同炒),白蒺藜,苦參,栝蔞根,防風(各五錢)
白話文:
麻仁、牛蒡子、杞子、蔓荊子(各一兩,一起炒)、白蒺藜、苦參、栝蔞根、防風(各五錢)。
上藥八味。為末。每用藥末一兩五錢。加入輕粉二錢。拌勻。大人用藥末一錢。午前空腹。及臨臥時各服一錢。茶水調下。服後五日。必先於牙縫間流出臭涎。渾身疼痛。昏悶如醉。瀉下臭糞。為度量人之大小虛實而用。小人減半。如症之急重者。先服再造散。待補養之後。更服醉仙散。自無虛脫之慮。須忌食油鹽醬醋魚腥椒茄等物。只能啜粥嚼菜而已也。
白話文:
上等藥材八味。磨成細末。每次使用藥末一兩五錢。加入輕粉二錢。攪拌均勻。大人使用藥末一錢。上午空腹。及臨睡前各服一錢。茶水調下。服後五日。牙縫間必定先流出臭味口涎。渾身疼痛。昏悶像醉酒。瀉下臭糞。根據人的大小虛弱情況而使用。小孩減半。如果是急病重病的人。先服再造散。等補養身體之後。再服醉仙散。自然無虛脫之憂。必須忌食油鹽醬醋魚腥椒茄等東西。只能吃粥嚼菜而已。
4. 再造散
廣鬱金(五錢),生軍(一兩),白醜(六錢半生半炒),皂莢刺(一兩)共為細末。每服二錢。臨臥時冷酒調下。以淨桶伺候。泄出黑蟲。系多年也。如不黑而赤。
白話文:
廣鬱金(五錢),生軍(一兩),白醜(六錢半生半炒),皁莢刺(一兩)一起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在睡覺前用冷酒送服。準備好乾淨的桶子在旁邊。會排出黑色的蟲子。這是多年積累的蟲子。如果排出的蟲子不是黑色的而是紅色的。
是近年之蟲。越三日又進一服。以蟲盡為度。則根絕矣。後用養血疏風之劑。調養百日。又用三稜針刺委中穴出血。終身不得食牛馬等肉。更忌房勞之事。犯則再發。不能救矣。(委中穴在腿彎上青筋處)
白話文:
這種疾病是最近幾年纔出現的蟲病,每三天服用一次藥劑,直到體內所有蟲子都被清除為止,才能根除。隨後,服用養血疏風藥劑,進行一百天調理。再次使用三稜針刺破委中穴,刺出出血來。然後終生都不能吃牛馬等肉類,並禁止房事。否則,疾病會復發,神仙也救不了。委中穴位於腿後膝蓋彎曲處的正中凹陷處。
5. 脈候
癘風之脈。宜緩與和。洪數為劇。沉微則魔。若遇牢革。死也如何。雖有良醫。不必摩挲。中風之脈。亦看斯歌。
白話文:
癘風的脈象。應該緩和。脈搏洪大而數,是病情嚴重的徵兆。脈搏沉細微弱,則神志昏迷。如果遇到脈象牢固而革硬,那就死亡無可避免了。即使有良醫,也無可挽回。中風的脈象,也與癘風的脈象相似。
6. 傷寒
(附類傷寒條辨)
傷寒者冬月傷寒之症也。凡霜降以後。天氣嚴凝。萬物收藏。人在氣交之中。寒肅之氣。乘虛而入。故受寒而即病者。為正傷寒也。所云傳經者。傷寒一日。邪在足太陽膀胱經也。故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身痛。無汗。其脈人迎浮緊。宜麻黃以發其汗則愈。不愈。再傳。
白話文:
傷寒是指冬天感染的傷寒病。每當霜降節氣過後,天氣寒冷嚴峻,萬物收藏閉藏,人在氣候交接之時,寒肅之氣乘虛而入,因此受到寒邪侵襲而生病的,稱為正傷寒。所謂傳經是指:傷寒第一天,寒邪在足太陽膀胱經,所以出現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全身疼痛、無汗等症狀;其脈象為人迎浮緊,宜用麻黃藥以發其汗則可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寒邪再傳,
故傷寒二日。邪在足陽明胃經也。故目痛鼻乾。唇燥。漱水不欲咽。脈長。宜葛根湯以解肌達表則愈。如不愈。即傳。故三日邪在足少陽膽經也。其目眩。口苦。耳聾。胸滿脅痛。寒熱往來。頭汗而欲嘔。脈弦。宜小柴胡湯和解之。不愈。又傳。故四日邪在足太陰脾經也。腹滿而痛。
白話文:
如果風寒在體內停留了兩天,邪氣就會在足陽明胃經,因此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嘴脣乾裂、漱口後不想吞嚥,脈搏較長。此時應服用葛根湯,以解除體表的邪氣,那麼病人就會痊癒。如果不痊癒,邪氣就會傳到別的地方。如果風寒在體內停留了三天,邪氣就會在足少陽膽經,因此頭暈目眩、口苦、耳聾、胸悶脅痛、忽冷忽熱、頭部出汗並想嘔吐,脈搏呈弦狀。此時應服用小柴胡湯,使邪氣得以調和。如果不痊癒,邪氣又會傳到別的地方。如果風寒在體內停留了四天,邪氣就會在足太陰脾經,因此腹部脹滿疼痛。
咽乾。脈實者。宜大柴胡湯微利之。不愈。又傳。故五日足少陰腎經受之。口燥咽痛。渴而下利清穀。脈沉而緊。宜小承氣湯下之。如咽痛甚。宜甘桔湯以開提陷下之邪。又不愈。則又傳矣。故六日足厥陰肝經受之。少腹滿。煩躁。厥逆。消渴。舌卷囊縮。脈伏或沉而帶弦。
白話文:
咽喉乾燥。脈象實的。應該用大柴胡湯稍微通利其大腸。如果不見效。再繼續傳變。所以第五天足少陰腎經受到。口乾咽痛。口渴而腹瀉清穀。脈象沉緊。應該用小承氣湯瀉下。如果咽痛很嚴重。應該用甘桔湯來疏通並提起陷下的邪氣。還不見效。那麼又繼續傳變了。所以第六天足厥陰肝經受到。少腹脹滿。煩躁。厥逆。消渴。舌頭蜷縮如囊。脈象伏或沉而帶弦。
宜大承氣湯下之。六日傳經盡。病當愈。不愈。必至再傳。傳至十二日。更不愈。勢必又傳而劇矣。若夫太陽傷風。與傷寒無異。惟惡風有汗與傷寒異耳。初起宜桂枝以補表虛。其變症與傳經證治小異也。因風傷衛。寒傷營。故治傷風必以桂枝湯為主。其變症不出氣分之病。
白話文:
可以給予大承氣湯來治療。服用後六日,傳經症狀會消失。病人就會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必定會再次傳經。傳經到十二日,如果還是沒有痊癒,病情一定會更嚴重。如果是太陽病傷風,跟傷寒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傷風怕風有汗,傷寒沒有,這一點不同而已。傷風一開始,應該用桂枝湯來補足陽氣的虛弱。其變症和傳經的證狀治療方法略有不同。是因為風傷害了衛氣,寒傷害了營氣,所以治療傷風一定以桂枝湯為主。其變症不超過氣分的疾病。
宜疏達為穩。加減之藥。以芩芍羌防桑葉鉤藤之屬可也。然仲景不分風寒為兩症。但以有汗為表虛。無汗為表實。脈緩為風。脈緊為寒。惡風為風。惡寒為寒。以此為辨。可見寒非風不作。風非寒不發。感之者有傷氣傷營之不同耳。其脈緩自汗惡風為虛邪。以桂枝湯治之。如八九日不解。
白話文:
應疏通、發散為穩妥。加減的藥物。可以用芩、芍、羌、防、桑葉、鉤藤等。然而,仲景不將風寒分為兩種病證。但以有汗為表虛。不流汗為表實。脈搏緩慢為風。脈搏緊為寒。怕風為風。怕冷為寒。以此為辨別。可見,感冒風寒如果不伴隨著風,則不會出現。感冒風寒如果不伴隨著寒,則不會發作。感之者有傷氣傷營之不同耳。其脈搏緩慢、自汗、怕風為虛邪。用桂枝湯治療。如果八九天內不癒。
如瘧狀面熱身癢。以不得小汗故也。宜桂麻各半湯。如無汗惡寒脈浮緊者。宜大青龍湯主之。如干嘔而咳煩躁者。不得安臥。宜小青龍湯主之。又仲景金匱要略。有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並不言麻黃桂枝之治法。大都脈不見緊。
白話文:
如果類似瘧疾的症狀,臉色發熱身上發癢,是沒有發汗造成的,應該使用桂麻各半湯。如果沒有盜汗、怕冷、脈象浮而緊的人,應使用大青龍湯治療。如果嘔吐想吐、咳嗽煩躁,無法安睡,應使用小青龍湯治療。另外在《金匱要略》中,太陽病引發發熱不出汗,反而怕冷,稱為剛痙。太陽病,發熱流汗但不怕冷,這叫做柔痙。但都沒有提到使用麻黃、桂枝的治療方式。大多是脈象不明顯。
脈不見緩。故不立法也。又曰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可以知沉脈為痙病之別也。
白話文:
脈象卻看不出來緩和,因此不用擬定治療方法。傷寒論中又說:太陽病的證候齊備。身體強壯,肌肉發緊。脈象卻反而沉緩,這是因為痙病所致,可用栝蔞桂枝湯治療。由此可知,沉脈是痙病的區別特徵。
其剛痙柔痙兩條不言脈。故不言方耳。又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又痙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此兩條顯露陽明表症。陽明裡症證象。故立葛根湯以祛陽明之表。立承氣湯以下陽明之熱也。乃若傷寒兩感。
白話文:
有關剛痙和柔痙這兩種痙病都不提脈象,所以也不說明方劑。還有太陽病沒有汗,小便反而量少,氣上衝胸口,口閉無法說話,想出現剛痙,應當用葛根湯治療。另外痙病出現胸悶、口閉,無法平臥,腳抽筋急促一定咬緊牙關,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治療。這兩條都明顯表現出陽明表症和陽明裡症的證象,所以設定葛根湯以去除陽明的表證,設定大承氣湯以攻下陽明的熱證。如果是傷寒兼夾其他疾病。
謂之雙傳。一日太陽與少陰同病。二日陽明與太陰同病。三日少陽與厥陰同病。其症象與傳經無異。兩經同病。即有兩經之見症。然兩感之症。有傳有不傳也。古人無一定之法。後人以九味羌活湯治兩感之總方。似非盡善之道也。況兩感之重症。可一方以概之乎。吾鄉於國初時。
白話文:
所謂雙傳,是指一種疾病同時傳播到兩條經脈。一日是太陽經與少陰經同時發病。二日是陽明經與太陰經同時發病。三日是少陽經與厥陰經同時發病。這種疾病的症狀和傳經的症狀沒有什麼不同。兩條經脈同時發病,就會出現兩條經脈的症狀。但是,兩種疾病的症狀,有的會傳播,有的不會傳播。古人對此沒有固定的法則。後人常用九味羌活湯來治療雙傳的總方,似乎不是最好的方法。況且,雙傳的重症,難道可以用一方藥來概括嗎?在我們家鄉,在國家初期的時候。
有倪涵初先生。以陶節庵之沖和靈寶飲治陰陽合病之兩感。如表多里少者。以麻黃葛根湯治之。如表病緩里病急者。以調胃承氣湯下之。如病已入臟者。系不治之症。經云不治之症。不必治也。治必不效。又有類傷寒一症。最難分析。往往亂投表散之劑。而成不治之症。又有溫邪一症。
白話文:
有一位倪涵初先生,他運用陶節庵的沖和靈寶飲來治療陰陽合病的兩感。例如表證多而裡證少,就用麻黃葛根湯來治療。如果表證輕微而裡證嚴重,就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如果病情已經進入臟腑,那就屬於不治之症。經書上說,不治之症,不必治療,治療也無效。還有一種類似傷寒的疾病,最難分析。往往亂用表散的藥物,導致成為不治之症。還有一種溫邪的疾病。
比比泛稱傷寒。而用峻猛之法。以致不治之疴。而不知類傷寒者。類乎傷寒。而實非傷寒也。溫邪者。非冬時之傷寒也。與瘟疫之瘟又不同也。瘟疫系不正之邪。而溫乃溫涼之溫也。故冬不藏精之人。春必病溫。至春不病。至夏變為溫熱。陰愈虛邪愈盛也。治溫症必首重夫存陰清邪之法。
白話文:
很多醫生把所有的發熱都稱為傷寒,並且用嚴厲激烈的治療方法。以至於本來可以治好的病,反而變成治不好的病。還有的是不知道有些病類似傷寒,但實際上並不是傷寒。溫邪,並不是冬天出現的傷寒,而且也不同於瘟疫的「瘟」。瘟疫是因為邪氣不正所導致,而溫邪是因為溫涼的氣候引發。所以,冬天沒有儲存精氣的人,春天一定會得溫邪。如果春天沒有得病,到了夏天就會變成溫熱病。陰氣越虛弱,邪氣就會越盛。治療溫症,首先要重視儲存陰氣,去除邪氣的方法。
所以有溫邪忌汗之戒也。類傷寒者。四時皆有。與傷寒症象必有異也。治之者按定氣節。從所異處著想。不致誤於下手。其形症列於方論矣。又陳三錫瘟疫論有病痙者。其云即角弓反張也。因濕熱生風。木來剋土。治以六一順氣湯下之。與金匱論痙不同。治法亦異。擬作類傷寒而論也。
白話文:
因此,有溫邪忌汗的戒律。傷寒類型的疾病,一年四季都有。但與傷寒的症狀一定有不同。治療時,要按具體季節和地域情況,從不同處著想,這樣纔不會在治療上犯錯。其具體症狀在方劑論述中已經列出。又陳三錫的《瘟疫論》中提到痙病,就是角弓反張的症狀,是由於濕熱生風,木來剋土所導致的。治療時,可用六一順氣湯來治療,與《金匱要略》中治療痙病的方法不同,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這是將其視作傷寒類型的疾病來論述的。
蓋張仲景著傷寒十卷。為萬世師。凡傳經症治。越經症治。兼症合病。太陽腑症。陽明腑症等治。備舉其論。毫髮無遺。而直中一症。雖未發明。於方論上紬繹及之。胡為乎來哉。噫。仲景之緒。賴以不墜者。晉太醫王叔和也。叔和發明其義。又得成無己註釋周詳。後之議叔和者。
白話文:
張仲景寫了《傷寒論》,如同一個永遠的老師。無論是凡傳經症治、越經症治、合症、併發症、太陽腑症、陽明腑症等,他都詳細地討論過,沒有一絲遺漏。只不過直中一症不曾說明,只是在他藥方的評論中可以推測到一些。這是為什麼呢?唉!張仲景的醫學著作能流傳下來,要感謝晉朝的太醫王叔和。王叔和發揚了張仲景的思想,又得到了成無己詳細的註釋。後世那些評論王叔和的人,
豈真得仲景之旨歟。學斯道者。當擇所從哉。凡後賢之辨論註釋。各有其長。其合乎今者。採而用之。不合乎今者。取其法而已矣。如此。則可與言醫爾。
白話文:
難道真的理解了仲景的意旨嗎?學習這個道理的人,應該選擇所遵從的。凡是後代賢人的辯論註釋,各有其長處。其中符合現代的,採納而使用。不符合現代的,只取其方法罷了。這樣,纔可以和你談論醫學。
愚按近世時醫。必按節氣以治病。當春時之病曰春溫。或指曰風溫。夏病曰熱病。或指為暑病。秋病曰暑濕。或曰濕熱。秋深而稱伏暑。冬初之病曰冬溫。又曰傷寒。苟不明脈象病情。但見耳聾目眩。身溫神昏之候。即指之曰時邪。殊不知一年有一年之氣運。一節有一節之變更。
白話文:
我認為現代醫生在診療疾病時,一定要根據節氣來調理治療。春天季節發生的疾病,可以稱為“春溫”,也可以叫做“風溫”。夏季發生的疾病,可以稱之為“熱病”,也可以叫做“暑病”。秋季發生的疾病,可以稱之為“暑濕”,也可以叫做“濕熱”。而秋季末期發生的疾病,則稱之為“伏暑”。冬季發生的疾病,可以稱之為“冬溫”,也可以叫做“傷寒”。如果醫生不能夠分清脈絡、辨明病情,病人的症狀只是有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見,身體發燙、神志昏沉,醫生就會認為這是時邪導致的。其實,每一年都有每一年不同的氣運,每一個節氣都有不同的變化。
如春有暴熱。夏有暴風。秋有暴涼。冬有暴溫。若以按時論症。而不知通變之方。不幾令病者多陷於死亡乎。余每遇歲時節氣。必加意審量而辨八方風氣之吉凶。以推病機之邪正。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是其常也。若非時之邪。或以活潑之法治之。庶免錯誤。不特己心已盡。
則求治者之心亦盡矣。
白話文:
如果春天出現炎熱、夏天出現暴風、秋天出現寒涼、冬天出現溫暖,如果只是按照時序來論斷症狀,不知道變通治療的方法,恐怕會讓許多病人陷於死亡。
我每到各種季節氣候,一定會仔細審察,辨別八方風氣的吉凶,以此推斷病機的正邪。
比如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快、冬天寒冷,這是正常的氣候。
假如出現不正常的氣候,就要用活潑變通的方法來治療,才能避免錯誤。
這不僅是為了讓自己的醫術更加完善,也是為了讓患者能夠得到更好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