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簡義》~ 卷二 (5)
卷二 (5)
1. 瀉黃散
治風挾火。口瘡胃熱肌熱之症。
生甘草(一錢),防風(一錢),梔子(三錢),石膏(二錢),藿香(二錢)加竹葉十片。青果二枚。或加銀花(三錢),生地(三錢)
白話文:
瀉黃散治療風熱引起的口腔潰瘍、胃熱和肌膚發熱等症狀。
藥方組成:生甘草一錢、防風一錢、梔子三錢、石膏二錢、藿香二錢、竹葉十片、青果二枚。 可視情況加生地三錢、銀花三錢。
2. 癘風
癘風者。即八方之賊風也。山嵐毒霧之氣。萬物皆受其害。不能長養萬物。人在氣交之中。感之即病。其酷烈猛悍之性。可不畏而避之乎。故君子避風如矢石也。凡既受其害者。須辨其在上在下之異。
在上者。毛髮乾枯。肌膚粗糙。或痛癢異常。甚至潰爛肉敗等形。以醉仙散取臭涎惡血使從齒縫中出。
在下者。必腎囊麻癢。腿痠足麻。腰胯痛癢等情。以通天再造散取惡物蟲毒。使從穀道中出。治法雖分上下。總不離乎陽明一經。治此病者。必當明其邪在陽明一經。庶無錯誤矣。看其疙瘩塊癗。先見於上者。即為在上也。先起於下者。即為在下也。在上者氣分受之。在下者血分受之。
上下皆起疙瘩。是上下皆受邪風。血氣俱傷。為最重也。若非醫者神妙。病者確信。鮮能治矣。苟從上從下。由漸而起者。尚可治也。惜乎人遇病勢略緩。不肯堅守而治。即幸而治愈。更未能絕欲絕味。未免復發。復發則不能援救矣。
廣按大風症者。所因不一。或因色欲當風。或因醉臥濕地。或乘風脫衣。或汗出入水。或空腹山行。或汗衣曝曬。乘熱而穿。或感山嵐瘴氣。或冒寒遇雨。或內傷形體。不知避忌風邪。致邪毒入於肌腠分肉之間。由外而內。漸及臟腑筋骨。當時罔覺。失於祛散。日久致營衛不行。內外熏蒸。內則生蟲。外則生瘡。古人所以謂大風苛疾也。
其毒一發。則有三因五死之辨。三因者。曰風毒。曰濕毒。曰傳染也。五死者。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脈死。血潰成膿。三曰肉死。割切不痛。四曰筋死。手足緩縱。不知痛癢。五曰骨死。鼻柱崩塌。眉落。眼昏。唇翻。聲噎。皆不治之症。甚可畏也。蓋由邪正交攻。氣血沸騰。
濕痰死血。充溢於經絡之中。故蟲瘡生之。治之法。通臟腑。舒筋絡。則麻木痛癢自去矣。還須絕欲解酒。忌毒戒怒。方保無虞也。
白話文:
癘風,也就是四面八方來的邪風,是山嵐毒霧之氣,萬物都受其害,不能正常生長。人處在氣流交匯的地方,一旦感受邪風就會生病。它的毒性猛烈,難道不應該敬而遠之嗎?所以君子要像躲避箭石一樣避風。
已經受邪風侵害的人,要區分邪風在上還是下。
邪在上者,頭髮乾枯,皮膚粗糙,或疼痛瘙癢異常,甚至潰爛腐敗。治療方法是用醉仙散排出臭涎惡血,使其從牙縫中排出。
邪在下者,則會出現腎囊麻癢、腿痠足麻、腰胯疼痛瘙癢等症狀。治療方法是用通天再造散排出惡物蟲毒,使其從肛門排出。雖然治療方法分上下,但都離不開陽明經。治療此病,必須明白邪氣在陽明經,這樣才不會出錯。觀察疙瘩塊疽,先在上面出現的,就是邪在上;先在下面出現的,就是邪在下。邪在上者是氣分受邪,邪在下者是血分受邪。
上下同時出現疙瘩,說明上下都受了邪風,氣血都受損,這是最嚴重的。如果不是醫術高明,病人堅定信念,很少能治癒。如果邪氣從上或從下逐漸發展的,尚可治療。可惜的是,很多人病情稍有好轉就不堅持治療,即使幸運治癒,也不戒慾、戒酒,結果又復發,復發後就難以挽救了。
廣泛來說,大風症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為行房事時受風,或醉酒睡在潮濕的地方,或乘風脫衣,或汗出後受涼,或空腹登山,或汗濕的衣服曝曬,或穿著過厚的衣服,或感受山嵐瘴氣,或冒寒淋雨,或內傷身體,不知避忌風邪,導致邪毒侵入肌膚腠理之間,由外而內,漸及臟腑筋骨。當時可能沒有感覺,錯過了祛除邪氣的時機,日久則營衛運行不暢,內外互相熏蒸,內則生蟲,外則生瘡。古人所以說大風是一種嚴重的疾病。
它的毒性一旦發作,就有三因五死的區分。三因是指:風毒、濕毒、傳染。五死是指:一、皮死:麻木不仁;二、脈死:血液潰爛成膿;三、肉死:割切無痛;四、筋死:手足鬆弛,不知痛癢;五、骨死:鼻樑塌陷,眉毛脫落,眼睛昏花,嘴唇翻起,聲音嘶啞,這些都是不治之症,非常可怕。這是因為邪正相爭,氣血沸騰,濕痰死血充斥經絡,所以才會生出蟲瘡。治療方法是疏通臟腑,舒展筋絡,則麻木痛癢自然就會消失。還必須戒慾、戒酒,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動怒,才能確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