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簡義》~ 卷二 (7)
卷二 (7)
1. 傷寒
有倪涵初先生。以陶節庵之沖和靈寶飲治陰陽合病之兩感。如表多里少者。以麻黃葛根湯治之。如表病緩里病急者。以調胃承氣湯下之。如病已入臟者。系不治之症。經云不治之症。不必治也。治必不效。又有類傷寒一症。最難分析。往往亂投表散之劑。而成不治之症。又有溫邪一症。
比比泛稱傷寒。而用峻猛之法。以致不治之疴。而不知類傷寒者。類乎傷寒。而實非傷寒也。溫邪者。非冬時之傷寒也。與瘟疫之瘟又不同也。瘟疫系不正之邪。而溫乃溫涼之溫也。故冬不藏精之人。春必病溫。至春不病。至夏變為溫熱。陰愈虛邪愈盛也。治溫症必首重夫存陰清邪之法。
所以有溫邪忌汗之戒也。類傷寒者。四時皆有。與傷寒症象必有異也。治之者按定氣節。從所異處著想。不致誤於下手。其形症列於方論矣。又陳三錫瘟疫論有病痙者。其云即角弓反張也。因濕熱生風。木來剋土。治以六一順氣湯下之。與金匱論痙不同。治法亦異。擬作類傷寒而論也。
蓋張仲景著傷寒十卷。為萬世師。凡傳經症治。越經症治。兼症合病。太陽腑症。陽明腑症等治。備舉其論。毫髮無遺。而直中一症。雖未發明。於方論上紬繹及之。胡為乎來哉。噫。仲景之緒。賴以不墜者。晉太醫王叔和也。叔和發明其義。又得成無己註釋周詳。後之議叔和者。
豈真得仲景之旨歟。學斯道者。當擇所從哉。凡後賢之辨論註釋。各有其長。其合乎今者。採而用之。不合乎今者。取其法而已矣。如此。則可與言醫爾。
愚按近世時醫。必按節氣以治病。當春時之病曰春溫。或指曰風溫。夏病曰熱病。或指為暑病。秋病曰暑濕。或曰濕熱。秋深而稱伏暑。冬初之病曰冬溫。又曰傷寒。苟不明脈象病情。但見耳聾目眩。身溫神昏之候。即指之曰時邪。殊不知一年有一年之氣運。一節有一節之變更。
如春有暴熱。夏有暴風。秋有暴涼。冬有暴溫。若以按時論症。而不知通變之方。不幾令病者多陷於死亡乎。余每遇歲時節氣。必加意審量而辨八方風氣之吉凶。以推病機之邪正。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是其常也。若非時之邪。或以活潑之法治之。庶免錯誤。不特己心已盡。
則求治者之心亦盡矣。
白話文:
傷寒
倪涵初先生用陶節庵的沖和靈寶飲治療陰陽兩感合併的疾病。如果表證明顯而裡證較輕,則用麻黃葛根湯治療;如果表證緩和而裡證嚴重,則用調胃承氣湯攻下;如果病邪已深入臟腑,則屬於不治之症,正如經書所言:「不治之症,不必治也,治必不效。」
還有一種類似傷寒的疾病,最難辨別,往往誤用表散之劑,反而導致不治。還有一種溫邪,常常被誤稱為傷寒,而使用峻猛的治療方法,導致病情加重。要知道,類似傷寒的疾病,雖然症狀相似,但實際上並非傷寒;溫邪也不是冬季的傷寒,更與瘟疫不同。瘟疫是由不正之邪引起的,而溫邪是溫熱之邪。因此,冬天不養精的人,春天容易得溫病;春天沒病,到夏天就可能變成溫熱病,這是因為陰氣越虛,邪氣就越盛。治療溫病,首先必須注重滋陰清邪。
所以才有溫邪忌汗的禁忌。類似傷寒的疾病,四季都有,與傷寒的症狀必然有所不同。治療時,必須根據季節和疾病的不同之處來考慮,避免治療方法錯誤。這些症狀和治療方法,在醫書中都有記載。陳三錫的《瘟疫論》中提到痙病,指的就是角弓反張,是由於濕熱生風、木克土所致,治療要用六一順氣湯攻下,這與《金匱要略》中痙病的治療方法不同。這裡將其歸類於類似傷寒的疾病來討論。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十卷,是萬世醫學的典範,其中關於經絡病、越經病、合病、太陽腑證、陽明腑證等的治療方法,都詳細論述,毫無遺漏。即使書中沒有明文記載的病症,也可以從書中的內容推導出來。張仲景的學術思想,得以延綿至今,要感謝晉朝太醫王叔和,是他闡明了《傷寒雜病論》的義理,並且得到成無己的詳細註釋。但是,後世批評王叔和的人,是否真正理解了張仲景的本意呢?學習醫道的人,應該謹慎選擇師承。後世醫家的辨論和註釋,各有其長處,符合現代醫學的就採納使用,不符合的就取其方法即可。這樣才能談得上行醫。
我認為,近世的醫生,都應該根據節氣來治療疾病。春天得病叫春溫,或稱風溫;夏天得病叫熱病,或稱暑病;秋天得病叫暑濕或濕熱,深秋得病叫伏暑;冬天初得病叫冬溫,也叫傷寒。如果不明白脈象和病情,只看到耳聾目眩、身體溫熱神志昏迷的症狀,就說是時邪,那就錯了。一年有每年的氣運,每個季節都有其變化。比如春天有暴熱,夏天有暴風,秋天有暴涼,冬天有暴溫。如果只按季節論證,而不懂得通變的治療方法,豈不是會讓很多病人死於非命?我每遇到歲時節氣,一定仔細考慮八方風氣的吉凶,來推斷疾病的病機邪正。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是正常的;如果是不合時節的邪氣,就應該用活潑的方法治療,才能避免錯誤。不僅自己盡心盡力,才能讓求醫者也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