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源

《醫方簡義》~ 卷二 (1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8)

1. 濕症

濕者。不燥之謂也。其質重。其氣濁。其體陰。其性下。有自上自下之殊。自上受者。霧露雨濕。自下受者。陰凝潮濕。夏秋之間。地氣上升。天氣下降。人在氣交之中。受而為病。內應乎脾。外傷乎氣。所以病者頭重肢重。身重體重。經云。困於濕。首如裹。能化火。亦能生痰。

白話文:

濕邪:

濕邪是指不乾燥的性質,其特點是質量重、氣味濁、性質陰寒、傾向於下降。濕邪有從上而下的區別。從上而下的濕邪是由霧露雨水引起的。從下而上的濕邪是由陰氣凝結和潮濕引起的。夏秋之交,地氣上升,天氣下降,人在氣候交替之中,容易受到濕邪侵襲而生病。

濕邪的致病機理是內應於脾,外傷於氣。所以濕邪的症狀是頭重、四肢沉重、身體沉重、全身沉重。經典上說,被濕邪困住時,頭部就像被包住了一樣。濕邪還能化火,也能生痰。

自外受之。多著肌膚。自內受之。多在脾腎。腑受之而在大腸小腸。其傷人也。必先傷氣。繼傷營。不宜發表。故濕家汗之必發痙厥。因多汗者必亡陽。古人所以有汗多亡陽之戒。又有濕家忌汗之語也。然夏間飲水過多。以及瓜果生冷之物。傷及脾陽。蘊於中宮。或化腫脹。

白話文:

濕邪侵犯人體,多是從身外直接感染,侵入肌膚,而內濕的形成,多是脾腎陽虛,不能運化水濕。體表濕邪侵入人體後,必然先傷及人體的正氣,正氣耗散,接著就會傷及營血,因此不適宜發汗。那些濕邪重的人,如果發汗過多就會痙攣抽搐,甚至危及生命。因為發汗過多必然會傷及人體的正氣陽氣。古人所以有「發汗過多亡陽」的戒律,也有「濕邪重的人忌發汗」的說法。但是,夏天如果飲水過多,或是吃太多瓜果生冷食物,就會損傷脾陽,濕氣積於胃腸之中,可能會導致腹脹或水腫。

或化痰水。治以辛香和脾。溫暖補土為主。其脈短澀者難治。緩大者易醫。弦者木來乘土。滑者水來侮脾。總宜補土為主。如有邪以御邪之法佐之。自無誤治之累矣。金匱云。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如熏黃也。濕外盛者。陽必內郁。濕盛故身疼。陽郁故發熱。又云。

白話文:

可用藥來化痰祛水,或是辛香溫補脾氣,以溫暖和補益脾土為主要方法。此類病人的脈象短而澀的話,難以治療;脈象緩和而洪大的話,容易醫治。脈象像琴絃一樣緊張,是木來克土的象徵;脈象滑而無力,是水來侮侮脾的症狀。總體的方法上應以益氣健脾、補益脾土為主。若有外邪以御邪之法佐之。自然沒有誤治的憂患了。《金匱要略》說,濕邪引起的疾病,全身都會疼痛,發熱的症狀,身體就像被燻黃了一樣。濕邪在體外盛大的話,陽氣必定在體內鬱結,濕盛所以全身疼痛,陽氣鬱結所以發熱。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張。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又云。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又有濕兼風者。金匱云。風濕相搏。一身盡痛。法當汗出而解。

白話文:

患有濕氣的人,通常頭部會出汗,背部感覺沉重且僵硬,想蓋被子靠近火源取暖。如果過早服用瀉藥,則會嘔吐或惡心。或胸部感覺滿脹,小便不暢。舌頭上出現像胎記一樣的斑點,是因為丹田有熱,胸部有寒氣。口渴想喝水,但不能喝水,這會導致口乾煩躁。另有說法,給濕氣患者服用瀉藥,如果額頭出汗、微喘、小便順暢,則會死亡。如果瀉肚子不止的話,也會死亡。有些濕氣患者還伴有風。據《金匱要略》記載,風濕相搏,全身疼痛。治療方法應以發汗來緩解。

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其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但風氣去。濕氣在。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又云。病者一身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白話文:

天氣陰雨綿綿,沒有停止的跡象。醫生說,這時候可以讓人發汗。但是,出汗後為什麼病還是沒有好呢?這是因為,發汗後,汗水大量排出,風氣雖然消散了,但濕氣還在,所以病不會好。如果要治療風濕病,只需要微微出汗,風濕就會一起消除了。

還有一種情況,病人全身疼痛,發燒,在下午和傍晚時分病情加重,這就是風濕病。這種病是由於出汗後當風,或者長時間受寒引起的。可以服用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來治療。

又有濕溫之病。頭脹耳聾。重感濕邪。濕化火。鼻血出。或有呃忒。咽喉欲閉。系濕邪阻其上竅。名曰濕溫。治以開肺解毒湯。惟濕症最多變幻。尚宜參考古書乃可。

白話文:

另外還有濕溫的疾病。頭脹、耳聾。重感覺到濕邪。濕氣化為火。鼻子出血。或者有呃逆。喉嚨想要閉塞。是濕邪阻礙了上部的竅穴。名字叫做濕溫。用開肺解毒湯來治療。濕性疾病變化最多端。還宜參考古書然後纔能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