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簡義》~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崔氏八味丸

治腳氣上衝致厥。腎虛不納。

熟地(八兩),山萸肉,山藥(各四兩),茯苓,澤瀉(各三兩),丹皮(三兩),淡附片,桂枝(各一兩)蜜丸桐子大。酒下三十丸。

白話文:

崔氏八味丸治療腳氣上衝導致昏厥,以及腎虛氣血不能吸收的情況。

藥方組成:熟地黃八兩,山茱萸肉、山藥各四兩,茯苓、澤瀉各三兩,丹皮、炮附片、桂枝各一兩,製成蜜丸,每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酒送服。

2. 痢疾瘧疾

痢疾古稱滯下。白者名白沫,赤者名赤痢,赤白兼者曰膿血。赤屬熱,白屬寒,赤屬血,白屬氣。赤白相兼,氣血兩傷,或寒熱互傷。總之,夏秋間濕熱內蘊,一感風寒而作者居多。古人治法,不外通塞二義:通者,導滯承氣之類;塞者,養藏益氣之屬。或因不節生冷瓜果,中土受傷;或因不慎寒涼單衣,致邪熱傳中;或因飲食醉飽之後,即受穢濁之氣而致者;又或因盛怒挾食,更感時邪而痢者,不得為通塞二字所拘。

又有腎氣本虛,濕熱留著,入冬不愈而成休息之痢;又痢症初愈,不節房勞,入冬不愈而成休息之痢;或醫者見病人不耐痛痢,邪未清而誤投補澀之劑,致正虛邪留,延成休息痢者,甚至化出腫脹之累。休息者,休休息息,愈而屢發也。全在臨診工夫詳審精密,切勿倉皇下手,自無誤治之弊。古越倪涵初者,每切時痛,治病如神,言痢與瘧最難治療,特著痢症三方、瘧症三方,諄諄語世,按其治法,靡不應手,附錄於此以備參考。

然痢者,腸胃之間,濕熱膠滯之病也。瘧疾者,暴瘧之疾也。《經》云:「夏傷於暑,秋病痎瘧。」又云:「陰陽相搏而瘧作矣。」《金匱》云:「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瘥,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古人論瘧,熱多曰癉瘧,寒多曰寒瘧,挾食曰食瘧,被風曰風瘧。日一發者其瘧輕,邪在腠理;間日發者其瘧稍重,邪在半表裡;間兩日發者名曰三陰大瘧,以足三陰受邪故也。宜視三陰見症而知邪在何經,分明而治,自無誤矣。又有溫瘧、癘瘧、痰瘧,古人雖有成方,亦當審清病在何經,不得以小柴胡一法而治諸瘧,非特治之無效,而有損於病矣!況瘧邪逾月不除,必成瘧母,結在肋間,甚則化脹,此非醫之咎哉?

所以為之醫者,先問其受病之由,與瘧發在何時,愈在何時;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二便或清或熱;視其舌色赤與白否,黃與黑否;指甲紅白青黑否;陰陽分明,寒熱詳辨。如寒瘧必寒多肢冷,指甲青白,渴喜熱飲,或有痙象,宜溫散治之。如熱多指甲紅潤,氣粗舌焦且黃,宜辛涼解表治之。余治瘧症,亦分六經形症而後用藥,未嘗膠執柴胡以治之也。總之,宜表宜散宜清宜溫之法,必視陰陽表裡以裁之也,此其大略也。若夫增減之道,則在臨診之權衡矣。

白話文:

痢疾瘧疾

古代將痢疾稱為滯下,白色糞便稱白沫,紅色糞便稱赤痢,紅白兼有的則稱為膿血。紅色屬熱,白色屬寒;紅色屬血,白色屬氣。赤白相兼,則氣血兩傷,或寒熱互傷。總而言之,夏秋季節濕熱內蘊,再感受風寒就容易發病。古人治療痢疾,不外乎通與塞兩種方法。通,就是導滯通便,例如承氣湯之類;塞,就是養護臟腑,益氣固本。

有些人因為不節制地食用生冷瓜果損傷脾胃,有些人因為不慎著涼導致邪熱入侵,有些人因為飲食過飽,受穢濁之氣所侵,有些人因為盛怒過度,又感受時邪而致病。這些情況不能單純地用通塞二法來處理。還有一些情況,例如腎氣不足,濕熱停滯,到了冬天還沒好,就成了久治不愈的慢性痢疾;或者痢疾初愈,又房事過度,到了冬天也可能變成慢性痢疾;又或者醫生看到病人痛得厲害,邪氣還未清除就誤用補澀的藥物,導致正氣虛弱,邪氣滯留,延成慢性痢疾,甚至出現腫脹。慢性痢疾,指的是病情反覆發作,時好時壞。所以臨診時一定要仔細診察,切勿草率用藥,才能避免誤診誤治。古越倪涵初善於治療疼痛的痢疾,治病如同神明,他說痢疾和瘧疾是最難治療的疾病,特地寫下痢疾三方和瘧疾三方,告誡世人,其治療方法都很有效。

痢疾是腸胃之間濕熱膠著的疾病。瘧疾是一種突然發作的疾病。《內經》說:「夏天受暑邪,秋天就會得瘧疾。」又說:「陰陽相搏就會發瘧。」《金匱要略》說:「瘧疾的脈象是弦脈,弦數的脈多屬熱,弦遲的脈多屬寒,弦小緊的脈可以瀉下治療,弦遲的脈可以溫熱治療,弦緊的脈可以發汗、針灸治療,脈浮大的可以吐治,弦數的脈是風邪引起的,可以用飲食調理來緩解。」

古人認為,瘧疾熱多者稱為癉瘧,寒多者稱為寒瘧,因飲食不節引起的稱為食瘧,受風邪引起的稱為風瘧。每天發作一次的瘧疾較輕,邪氣在肌膚之間;隔日發作的瘧疾較重,邪氣在半表半裡;隔兩日發作的稱為三陰大瘧,因為足三陰經受邪氣侵犯。應該根據足三陰經的症狀判斷邪氣在哪个經絡,對症下藥,就不會出錯。還有一些溫瘧、癘瘧、痰瘧,古人雖然有成方,也應該清楚辨別邪氣在哪个經絡,不能用小柴胡湯一味治所有瘧疾,這樣不僅無效,反而會損害病情。而且瘧疾一個月不好就會變成瘧母,積聚在肋間,嚴重時會化膿腫脹,這可不是醫生的錯。

所以醫生首先要問病人發病原因、發病時間、痊癒時間,是先寒後熱還是先熱後寒,大小便是否正常,觀察舌苔顏色是紅還是白、黃還是黑,指甲顏色是紅、白、青、黑,以此判斷陰陽虛實,寒熱輕重。如果是寒瘧,病人一定寒多肢冷,指甲青白,口渴喜歡喝熱水,或者有抽搐的症狀,應該用溫散的藥物治療。如果是熱瘧,指甲紅潤,氣粗,舌苔焦黃,應該用辛涼解表的藥物治療。我治療瘧疾,也根據六經的症狀用藥,從未拘泥於小柴胡湯。總之,治療瘧疾要根據表裡、寒熱,決定是表散、清熱還是溫陽,臨證時要權衡加減用藥。這就是治療痢疾和瘧疾的大概方法。至於藥物的加減,則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