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洗秦皮湯

淋洗秦皮湯

LIN XI QIN P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0.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膽經 17%
大腸經 12%
心經 11%
腎經 8%
脾經 8%
三焦經 4%
心包經 4%
膀胱經 4%
胃經 4%
肺經 4%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膀胱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淋洗秦皮湯」中包含「秦皮」,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燥濕止癢: 秦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止癢的效果。淋洗時,藥液可以有效地接觸皮膚,發揮其清熱止癢的作用,緩解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
  2. 收斂止瀉: 秦皮還具有一定的收斂止瀉作用,對於一些因濕熱引起的腹瀉,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淋洗秦皮湯中加入柴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清熱利濕:柴胡具有疏肝解鬱、清熱利濕之效,可解表散熱,同時疏通肝氣,利濕止癢,與秦皮共用,可增強清熱止癢、消炎止痛之效,對於濕熱蘊結、肝氣鬱滯引起的皮膚病症,有較好的療效。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柴胡與秦皮相配伍,一解表清熱,一清熱燥濕,相輔相成,相互協調,可使藥效更加全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淋洗秦皮湯中加入黃柏,是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秦皮性寒,善於清熱燥濕,但其苦寒之性容易傷胃,而黃柏亦寒涼,但其苦寒之性更能燥濕止癢,且能降火解毒,與秦皮相輔相成,既能增強清熱燥濕之力,又能避免單用秦皮傷胃。

此外,黃柏能抑制細菌生長,與秦皮共同作用,加強抗菌消炎之效,更能有效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

淋洗秦皮湯中加入黃連,主要是為了其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的功效。

秦皮本身具有清熱燥濕、止癢止瀉的功效,但對於一些濕熱蘊結、毒邪熾盛的皮膚病,單憑秦皮可能不足以完全清除病邪。黃連的加入,可以加強清熱燥濕之力,並能有效抑制細菌繁殖,減輕炎症反應,進一步增強藥效,使療效更加顯著。同時,黃連還可以起到解毒的作用,對於一些由毒邪入侵引起的皮膚病,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淋洗秦皮湯」方中加入「苦竹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苦竹葉性寒,味甘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秦皮清熱燥濕,消炎止癢,共同作用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等。
  2. 涼血止血: 苦竹葉亦具涼血止血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出血症狀,如皮膚破潰出血、濕疹滲液等,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苦竹葉」的加入,可增強「淋洗秦皮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症。

淋洗秦皮湯中加入細辛,是利用其辛溫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針對濕熱蘊結、寒濕凝滯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皮炎等病症,起到以下作用:

  1. 解表散寒: 細辛辛溫性散,可溫經散寒,驅散體表寒邪,改善寒濕所致的皮膚不適。
  2. 止痛消癢: 細辛具有止痛作用,可緩解因寒濕凝滯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症狀。

細辛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溫經散寒、清熱止癢的功效,使淋洗秦皮湯更加有效地治療相關皮膚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淋洗秦皮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目生眵(目蔑)」,即眼部出現分泌物(眼屎)黏結、垢膩不清之症狀。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風熱上攻、肝肺火盛或濕熱蘊結所致,導致眼瞼紅腫、分泌物增多,甚至影響視物。淋洗秦皮湯通過外洗患處,直接清熱解毒、燥濕退翳,以緩解眼部不適。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分析

  • 君藥:秦皮
    性苦寒,歸肝、膽、大腸經,《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為清肝明目、燥濕止癢之要藥,尤善治風熱或濕熱所致目赤腫痛、分泌物增多。

  • 臣藥:柴胡、黃柏、黃連

    • 柴胡:疏肝解鬱,升散風熱,助秦皮清肝經鬱火,防止熱邪鬱滯。
    • 黃柏、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柏偏走下焦濕熱,黃連專清心胃實火,二者協同清除體內外濕熱之邪,針對目眵黏膩之濕熱病機。
  • 佐藥:蛇銜、苦竹葉、細辛

    • 蛇銜(即蛇含):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助君臣藥加強消炎退紅之效。
    • 苦竹葉:清心除煩,利尿導熱下行,《本草綱目》稱其「消痰,治熱狂煩悶」,能引上焦之火從小便而出。
    • 細辛:性辛溫,少量用之可辛散通竅,反佐諸苦寒藥之弊,防止冰伏邪氣,並能止痛通絡。

2.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清熱為主,兼顧疏透:以秦皮為核心,配黃柏、黃連直折火勢;柴胡疏暢氣機,避免苦寒礙邪。整體以瀉火解毒、清肝明目為主要方向。
  • 燥濕與通利並行:苦寒藥燥濕,苦竹葉利尿,使濕熱之邪從二便分消,符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理。
  • 外治法之優勢:煎湯淋洗患處,藥物直接作用於眼部,快速緩解局部紅腫熱痛,避免內服苦寒傷胃之弊。

3. 推論延伸功效

除主治目眵黏結外,此方或可應用於:

  • 風熱目赤:眼瞼紅腫、畏光流淚。
  • 濕熱翼狀胬肉:結膜增生伴分泌物多者。
  • 輕微眼部感染(古代稱「風赤瘡痍」):類似現代瞼緣炎或結膜炎。

總結

淋洗秦皮湯以清肝瀉火、燥濕解毒為核心,結合外治法直接清解眼部濕熱瘀滯。其組方層次分明,苦寒與辛散並用,標本兼顧,體現中醫「清上導下」與「局部祛邪」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秦皮2兩(去粗皮),柴胡2兩(去苗),黃柏2兩(去粗皮),黃連2兩(去須),蛇銜2兩,苦竹葉2握,細辛(去苗葉)1兩。
上為末,拌勻。
每用2兩,以水6盞,煎取3盞,去滓熱淋,冷即再暖。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秦皮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淋洗秦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三。 組成:秦皮2兩(去粗皮),柴胡2兩(去苗),黃柏2兩(去粗皮),黃連2兩(去須),蛇銜2兩,苦竹葉2握,細辛(去苗葉)1兩。 主治:目生眵(目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