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散

九龍散

JIU L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8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肺經 18%
腎經 12%
膀胱經 9%
脾經 9%
胃經 9%
膽經 8%
心經 6%
大腸經 3%
肝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脾經
胃經
膽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九龍散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風寒襲表、頭身疼痛、皮膚瘙癢等症狀,羌活可發揮重要作用,與九龍散中其他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驅散風寒,緩解不適。
  2. 通絡止痛:羌活還具有通絡止痛的功效,能緩解經絡痺痛,改善肢體麻木等症狀。九龍散中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羌活的加入,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九龍散中包含龍膽草,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龍膽草味苦、性寒,入肝、膽經,具有清肝膽濕熱、瀉火解毒的功效。其可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目赤、口苦、咽痛、濕疹、瘡瘍等症狀。九龍散為清熱燥濕、解毒消腫之劑,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而龍膽草的藥性正好符合方劑的治療目的,可增強其清熱燥濕、解毒消腫的作用。

九龍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功效,可以緩和其他藥材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2. 增強療效: 甘草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增強藥效,例如甘草可以提高某些藥材的吸收率,或增強其藥理作用。同時,甘草也具有一定的補脾益氣、和中緩急之功效,可以增強患者的體質,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九龍散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菊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九龍散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而菊花能有效緩解這些病症,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2. 平肝明目:菊花亦具有平肝明目之效,可改善頭昏眼花、視力模糊等症狀。九龍散中加入菊花,除了清熱解毒外,亦能起到平肝明目的作用,提升療效。

九龍散方劑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散風熱: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發汗之效。九龍散主治風熱感冒,症狀如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而荊芥能有效驅散風熱邪氣,緩解感冒症狀。

二、宣通鼻竅: 荊芥亦有宣通鼻竅、止鼻塞之功。九龍散中,荊芥配合其他藥物,如薄荷、辛夷等,共同發揮疏風解表、通竅止塞的功效,改善鼻塞不通的症狀。

九龍散方劑中包含蒼朮,主要是由於蒼朮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性溫,能燥濕化痰,健脾胃,用於治療脾虛濕困、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嘔吐泄瀉等症狀。
  2. 祛風止痛: 蒼朮亦有祛風止痛之功,可治療風濕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九龍散方劑的組成,通常以多種藥材配伍,以達到綜合療效。蒼朮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材,發揮燥濕健脾、祛風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九龍散中加入秦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燥濕: 秦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止癢殺蟲的功效。九龍散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秦皮可有效去除濕熱,改善皮膚炎症。
  2. 收斂生肌: 秦皮能收斂生肌,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濕疹、瘡瘍等引起的皮膚損傷,秦皮能幫助修復受損的皮膚組織,加速癒合。

九龍散中包含海螵蛸,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作用:

  1. 收斂止血: 海螵蛸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收斂止血之效。對於因血熱妄行或外傷出血導致的症狀,海螵蛸能有效控制出血,達到止血目的。
  2. 制酸止痛: 海螵蛸能中和胃酸,緩解胃痛,並有助於止瀉。九龍散中常加入海螵蛸,用以緩解因胃酸過多引起的疼痛和不適,同時也起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

因此,海螵蛸在九龍散方中,既能止血,又能止痛,可謂一舉兩得,符合方劑整體功效。

九龍散是一種在中醫中廣泛使用的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為木賊。木賊,學名為“木賊草”,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其獨特的藥理成分可以促進尿液排出,有助於清除體內的毒素和過多的水分,進而減輕腎臟的負擔。傳統中醫認為,木賊能夠通暢經絡,舒解氣滯,對於各種因濕熱所致的病症有著顯著的療效,尤其是在治療泌尿系統問題上表現突出。

在九龍散的方劑中,木賊與其他藥材如黃柏、車前草等相配伍,共同發揮協同效應。這種相互作用不僅增強了整體治療效果,還能減少各種副作用的可能性。由於其性能溫和,木賊在九龍散中既能增強藥效,又不會對脾胃造成過大的負擔,使得方劑適用於更廣泛的患者。因此,木賊在九龍散中的運用,展現了中醫藥方劑配伍的智慧與精妙。

九龍散中包含人尿,此乃古方中極為罕見且有爭議性的成分。其使用原因主要有二:

  1. 利水消腫: 人尿性味甘鹹,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古人認爲人尿中含有與人體相似的成分,能更好地利水滲溼,且人尿味苦,可引火下行,更有利於排泄水濕。
  2. 特殊療效: 有些古籍記載,人尿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發揮奇效,例如治療皮膚病、燒傷燙傷等。但這些記載缺乏科學依據,且存在安全隱患,不建議現代人輕易嘗試。

需強調的是,九龍散的配方已不適用於現代醫學,其成分和使用方法存在諸多安全問題,建議遵照醫囑,不要自行嘗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九龍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九龍散原載用於治療「諸般障眼,翳膜攀睛」,此類病症在中醫眼科範疇屬外障眼疾,多因風熱上攻、肝火上炎、或濕濁壅滯所致,臨床表現為目赤腫痛、黑睛生翳(角膜混濁)、眼瞼黏膩、視物模糊等。其方名「九龍」或喻其效如龍翔九天,能疏風清熱、退翳明目,尤針對風熱與濕熱交阻之眼疾。


方劑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核心思路:疏風清熱、退翳化濕

  1. 祛風透表

    • 羌活(酒浸):辛溫走竄,酒浸增其上行頭目之力,能疏風勝濕,開泄目竅鬱滯。
    • 荊芥:輕揚散風,解表退赤,善治風邪上攻之眼目紅腫。
      此二藥共為君藥,針對外感風邪誘發之眼疾。
  2. 清瀉肝火

    • 龍膽草:大苦大寒,直折肝經實火,治肝熱目赤腫痛。
    • 菊花:清肝明目,兼散風熱,尤擅消目赤翳障。
      二者協同清肝退翳,針對內生肝火或風熱化火之病機。
  3. 化濕濁、退翳膜

    • 蒼朮(米泔浸):米泔制後燥性稍緩,能健脾化濕,祛眼瞼濕濁黏膩。
    • 秦皮:苦澀收斂,清熱燥濕,古籍載其「治目赤翳膜」,現代研究亦含抗炎成分。
    • 海螵蛸:鹹澀,能消翳膜(外用作磨翳藥),內服助收濕斂瘡。
      此組藥物針對濕熱蘊結致翳膜黏附之證。
  4. 導滯通絡

    • 木賊(童便浸):童便制後增強退翳之力,其體輕中空,能疏風散鬱、通絡消翳,為眼科專藥。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寒涼峻烈之性,兼清熱解毒。

服法特點

  • 米泔水送服:取其甘淡和中,助蒼朮等化濕之效。
  • 茶、酒調服:茶性涼可助清熱,酒性散可助藥力上行。

綜合機理

此方以「風、熱、濕」為辨證主軸:

  • 風邪外襲→用羌活、荊芥疏風;
  • 肝火上炎→用龍膽草、菊花清肝;
  • 濕濁壅目→用蒼朮、秦皮化濕;
  • 翳膜久滯→配木賊、海螵蛸退翳。
    全方寒溫並用,攻補兼施,標本兼顧,體現中醫眼科「開鬱消滯、內外分消」之治法特色。

傳統服藥法


羌活(酒浸)1兩,龍膽草1兩,甘草1兩,菊花1兩,荊芥1兩,蒼朮(米泔浸)1兩,秦皮1兩,海螵蛸1兩,木賊(去節,童子小便浸一宿)1兩。
上為末。
每服2錢,米泔水調服;茶、酒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九龍散,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八。 組成:羌活(酒浸)1兩,龍膽草1兩,甘草1兩,菊花1兩,荊芥1兩,蒼朮(米泔浸)1兩,秦皮1兩,海螵蛸1兩,木賊(去節,童子小便浸一宿)1兩。 主治:諸般障眼,翳膜攀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