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秦皮散中包含秦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秦皮性寒,善於清熱燥濕。 秦皮散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皮膚瘙癢等。秦皮寒涼之性,可清泄濕熱,燥濕止癢,正好對症。
- 秦皮可收斂生肌。 秦皮散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如黃柏、苦參等,共同清熱解毒、燥濕止癢。而秦皮的收斂生肌之效,則可促進皮膚癒合,防止感染,達到更好的療效。
秦皮散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利濕: 秦皮散以清熱燥濕為主要功效,而滑石性寒滑利,能清熱利濕,並能促進濕熱排出體外,與秦皮等藥物協同作用,加強清熱利濕效果。
2. 緩解燥澀: 秦皮散中含有較多苦寒之藥,容易產生燥澀之弊。滑石性潤滑,可緩解藥性之燥澀,使藥物更易於服用,減少對腸胃的刺激。
因此,滑石在秦皮散中的加入,不僅能加強清熱利濕之效,同時還能緩解燥澀,使其藥效更趨完善。
秦皮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及解毒功效。
秦皮散以清熱燥濕為主,而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肝、膽經,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其寒涼之性可抑制濕熱之邪,苦味則能燥濕止瀉。因此,黃連加入秦皮散中,可增強其清熱燥濕之效,並能輔助治療濕熱所致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秦皮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毒赤眼腫痛,癢澀眵淚,昏暗羞明」,並可治「痘毒入眼」。其證屬風熱毒邪上攻目絡,或痘疹餘毒未清,循經犯目所致。臨床表現以目赤腫痛、分泌物增多(眵淚)、畏光澀癢為主。方中重用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品,兼顧疏風退翳,契合風熱毒邪兼瘀滯之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解毒為主軸
- 秦皮為君藥,苦澀微寒,清肝明目、燥濕止淚,《藥性論》載其「主明目,去肝中久熱」。
- 黃芩、梔子仁協力清泄肝膽火毒;川大黃、川芒消瀉火通便,使熱毒從下而解,體現「釜底抽薪」之法。
- 白薇清熱涼血,針對熱毒入血分;赤芍活血散瘀,防熱毒瘀結眼絡。
疏風透邪兼顧表里
- 前胡、川升麻辛散風熱,升麻更具解毒透邪之效,助藥力上達頭目。
- 蕤仁甘潤,祛風散熱兼養目,《本草備要》言其「治目赤腫痛,眥爛淚出」,潤燥以防清熱藥過燥。
調氣活血以助藥勢
- 枳殼麩炒減其峻性,理氣寬中,助氣機升降,使藥力疏布;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峻下之品傷正。
全方配伍特點:
以清泄肝膽火毒為核心,結合疏風透表、活血消腫,並藉通腑泄熱導邪下行。風熱得散、火毒得清、瘀滯得化,則赤腫痛癢自除。用治痘毒入眼者,乃取其涼血解毒、導邪外透之功,防熱毒內陷傷目。
此方體現中醫「治目不拘於目」的思路,兼顧臟腑表里,尤重肝與大腸(大黃、芒消瀉腑以清肝),展現整體調治之妙。
傳統服藥法
秦皮1兩,前胡(去蘆頭)1兩,蕤仁1兩,黃芩1兩,川升麻1兩,赤芍藥1兩,白薇1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梔子仁半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川芒消2兩。
上為粗散。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明目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症狀。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以及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在服用本方前應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秦皮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二引《鮑氏肘後方》。 組成:秦皮3兩,莽草2兩,細辛、苦參半兩,黃連、黃芩1兩,大黃3分,當歸。 主治:瘰癧。
秦皮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秦皮3兩,防風(去蘆頭)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甘草(炙微赤,銼)1兩半。 主治:眼赤腫痛有翳,胬肉,多淚難開。
秦皮散, 出處:《局方》卷七。 組成:秦皮10兩,滑石(桂府者,搗碎)10兩,黃連(去須)10兩。 主治:大人小兒風毒赤眼腫痛,癢澀眵淚,昏暗羞明。痘毒入眼。
秦皮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秦皮(去粗皮)、黃連(去須)、露蜂房、柴胡(去苗)、蛇銜、鉤藤、紫蘇、胡黃連、丹砂(别研)各等分。 主治:目風,赤熱痛,淚出。
秦皮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秦皮3兩,辛夷2兩,黃柏5兩(銼),黃連2兩(去須),玄參1兩,莽草1兩(微炙),甘草2兩(炙微赤,銼)。 主治:一切風赤眼,生瘡。
秦皮散, 出處:《聖惠》卷十。 組成:秦皮1兩,前胡(去蘆頭)1兩,蕤仁1兩,黃芩1兩,川升麻1兩,赤芍藥1兩,白薇1兩,枳殼(麸炒微黃,去瓤)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梔子仁半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川芒消2兩。 主治:傷寒熱毒氣攻眼,忽生赤翳,疼痛不可視明,或眼外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