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臘膏

香臘膏

XIANG LA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大腸經 23%
膽經 23%
心經 9%
胃經 9%
脾經 9%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臘膏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瀉火涼血的功效。香臘膏多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瘡瘍、濕疹等皮膚病,而黃連可有效清熱解毒,抑制病菌生長,改善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2. 收斂止癢: 黃連的苦寒之性,具有收斂止癢的效果。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黃連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減輕不適。

香臘膏中加入秦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燥濕止癢: 秦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止癢的功效。香臘膏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而秦皮能有效去除濕熱,緩解皮膚瘙癢,達到止癢的效果。
  2. 收斂生肌: 秦皮亦具有一定的收斂生肌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皮膚炎症反應,有助於改善皮膚病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因此,香臘膏中加入秦皮,可以綜合利用其清熱燥濕止癢和收斂生肌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皮膚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臘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暴赤眼,風熱癢痛」,即急性發作的目赤腫痛,伴隨風熱外襲所致的眼部搔癢、灼熱感。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外感風熱邪毒,或肝肺壅熱上攻於目,導致氣血壅滯、經絡不通而發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黃連(宣州者)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經,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要藥。
    • 針對「暴赤眼」的核心病機(熱毒上炎),黃連能直折火勢,清心肝實熱,尤擅解眼部熱毒。《本草正義》載其「治目赤眥傷,消痞滿,解熱毒」。
  2. 臣藥:秦皮

    • 性味苦澀寒,歸肝、膽、大腸經,具清熱燥濕、收澀明目之效。
    • 輔助黃連清肝膽熱,兼能收斂止癢,針對「風熱癢痛」中的「癢」症(風邪挾熱)。《神農本草經》言其「主風寒濕痹,除熱,目中青翳白膜」。
  3. 製法與配伍特點

    • 臘月井華水浸泡
      臘月水取其「寒冽純淨」之性,井華水(清晨初汲之水)質輕上浮,符合「治上焦如羽」的原則,加強清熱明目之效。
    • 文武火煎膏
      濃縮藥力成膏,便於局部點眼,直達病所。
    • 龍腦(冰片)少許
      辛涼走竄,助藥透達眼表,散鬱火而止痛癢,為佐使之用。

三、治療原理推導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主,佐以疏風止癢」為核心:

  • 清熱瀉火:黃連、秦皮協同清除肝肺及眼部熱毒,從根本上緩解赤腫。
  • 收澀止癢:秦皮之澀性可斂風熱,減少局部刺激;冰片辛散,疏風通絡,緩解搔癢。
  • 局部用藥:製成膏劑點眼,使藥力集中於眼部,符合眼科外治法「速效直達」的思維。

四、適用證候延伸
從藥物配伍推測,除暴赤眼外,凡屬「實熱型」眼疾(如天行赤眼、結膜充血)伴有明顯熱象者,均可辨證使用。然須注意,若為虛火上炎或陰虛目赤,則非此方所宜。

結論
香臘膏為古代清熱明目外治代表方,藥簡力專,體現「熱者寒之」「外治通絡」的治療邏輯,尤其適合風熱實證之急性眼疾。

傳統服藥法


黃連(宣州者,去須)1兩,秦皮各1兩。
上為粗末,用臘月臘日五更井華水一碗,浸前藥三七日,綿濾銀器內,用文武火煎盡水如膏,加生龍腦少許和勻,瓷合收。
每用倒流水化少藥,候勻點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臘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黃連(宣州者,去須)1兩,秦皮1兩。 主治:暴赤眼,風熱癢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