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洗湯

黃連洗湯

HUANG LIAN X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3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大腸經 20%
膽經 20%
心經 10%
胃經 10%
脾經 10%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洗湯」方劑以「黃連」為主要藥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黃連味苦寒,性寒涼,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病症,如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目赤腫痛、腸胃濕熱等,黃連可發揮其清熱解毒的效用。

2. 抑菌消炎: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連中含有小檗鹼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可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因此,黃連也被用於治療一些感染性疾病,例如皮膚感染、口腔潰瘍等。

總之,「黃連洗湯」以黃連為主,憑藉其清熱解毒和抑菌消炎的特性,針對熱毒所致的病症,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黃連洗湯中包含秦皮,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秦皮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可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瘡瘍等。而黃連洗湯本身也以清熱燥濕為主,秦皮的加入可增強其療效,並加強抗菌消炎作用。
  2. 緩解黃連苦寒: 黃連味苦性寒,過量使用容易造成脾胃虛寒,而秦皮性微寒,能緩解黃連的苦寒之性,避免其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被人體接受。

「黃連洗湯」方劑中加入「蕤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明目退翳:蕤仁性寒,味甘,歸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與方中黃連、黃芩等清熱瀉火藥物配合,能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並針對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發揮作用。
  2. 滋陰潤燥,養肝明目:蕤仁亦可滋陰潤燥,滋養肝腎,對於因肝腎陰虛所致的目赤腫痛、視力下降等症狀,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洗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眼漠漠」,即眼睛視物模糊不清、昏矇如霧狀的症狀,可能由肝經風熱、濕熱上擾目竅,或外受風邪燻灼所致。古代醫家以局部外洗法清熱燥濕、解毒明目,針對目赤腫痛、分泌物增多伴隨視物不清者。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1. 君藥:黃連(3兩)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經,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 直接作用於目竅濕熱,抑制炎症(如現代藥理中的抗菌、抗病毒作用),緩解充血腫痛。
  2. 臣藥:秦皮(2兩)

    • 苦澀而寒,歸肝、膽經,能清肝明目、收濕止淚。
    • 輔助黃連清瀉肝火,其含秦皮甲素等成分可減輕眼瞼水腫及分泌物。
  3. 佐藥:蕤仁(半兩)

    • 甘微寒,入肝經,擅長祛風散熱、養肝明目。
    • 緩解黃連、秦皮之峻烈,滋潤目絡以防燥傷,改善乾澀模糊。
  4. 加減:升麻(2兩)

    • 辛涼升散,引藥上行頭目,解毒透邪。
    • 增強方劑宣散風熱之力,適用於兼有頭痛、眼瞼浮腫者。

三、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清熱為主,佐以潤燥」為核心:

  • 清瀉肝膽濕熱:黃連、秦皮協同清除目竅之濕熱瘀毒,減少病理分泌物。
  • 升散風邪:升麻助藥力上達,疏散外犯風熱之邪。
  • 護目潤絡:蕤仁调和燥烈之性,防止苦寒傷陰,維持目絡濡養。

外洗法使藥效直達病所,通過局部抗菌、消炎、改善微循環,終致「眼漠漠」自除。

傳統服藥法


黃連3兩,秦皮2兩,蕤仁半兩。
上(口父)咀。水3升,煮取1升半,絞去滓,適寒溫以洗目,日4-5度;又加升麻2兩,加水煎之。
忌豬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洗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一引《小品方》。 組成:黃連3兩,秦皮2兩,蕤仁半兩。 主治:眼漠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