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煎方
AI JIAN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4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艾煎方中包含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止痛: 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之功效。煎服艾葉可溫暖經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邪入侵引起的疼痛,如痛經、寒濕腰腿痛等。
- 驅寒除濕: 艾葉具有較強的溫熱驅寒作用,可驅散體內寒濕,對於風寒濕痹引起的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艾葉在艾煎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到溫經止痛、驅寒除濕的功效。
艾煎方中加入蕤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明目: 蕤仁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清熱解毒、明目退翳之功效。艾煎方主治目赤腫痛、羞明流淚、視物昏花等症,而蕤仁可清肝熱,散翳膜,改善視力,與方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清熱明目之效。
- 滋養肝腎: 蕤仁兼具滋陰潤燥之效,可滋養肝腎,改善肝腎陰虛導致的目疾。艾煎方中可能加入其他滋補肝腎的藥材,如枸杞子、桑葚等,而蕤仁的加入則可以進一步加強滋養肝腎的效果,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艾煎方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艾煎方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瘡瘍腫痛等症,黃連能清熱解毒,抑制病菌生長,防止病情惡化。
- 涼血止血: 黃連還具涼血止血之效。艾煎方中可能含有其他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藥材,黃連可以起到平衡作用,避免活血化瘀過度而導致出血。同時,對於熱毒引起的出血,黃連亦能起到止血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艾煎方」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 艾葉
- 薺苴(或作垟仁)
- 黃連
原文出處:
《聖濟總錄》
原文描述:
「上三味。拌和勻,用蜜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溫熟水下,不拘時候,日三服。治眼昏艾煎方」
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艾煎方」主治「眼昏」。從方劑組成來看,其治療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艾葉的溫經散寒: 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止痛、散寒暖宮、調經止血的功效。中醫認為,眼疾的產生與氣血運行不暢、寒邪入侵等因素有關。艾葉的溫通作用,有助於驅散眼部經絡的寒邪,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因寒凝血瘀所致的眼部昏矇。
薺苴(或作垟仁)的清熱利濕: 薺苴具有潤腸通便、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雖然原文未明確指出眼疾與濕熱的關係,但從中醫整體觀來看,體內濕熱積聚亦可能影響眼部清明。薺苴的清熱利濕作用,或有助於排除體內濕熱,間接改善眼部不適。需留意,此處的薺苴可能是垟仁的誤寫,如為垟仁則其作用主要為潤腸通便,雖與清熱關係不大,但有助於身體整體排毒代謝。
黃連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連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古籍中黃連的主治功效有「眼昏」。可見黃連在此方中的作用主要針對眼部火熱之症。其清熱瀉火之性,有助於清除眼部熱毒,改善因熱邪上擾所致的眼部昏矇。
治療原理分析:
綜上所述,「艾煎方」的治療機理是通過艾葉的溫經散寒,以疏通眼部經絡,改善寒凝血瘀所致的眼部昏矇;配伍薺苴(或垟仁)的利濕(或潤腸),以助代謝排毒,間接輔助治療;更以黃連的清熱瀉火,以清除眼部熱邪,從而達到治療眼昏的目的。
此方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雖然僅記載治療「眼昏」,但從藥物屬性來看,其治療對象應是因寒凝血瘀、或眼部熱邪所致的眼部昏矇,具體應用時,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辯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熟艾2兩,好醋2升,熟銅末1分,楸根白皮1兩半(無根,葉亦得),蕤仁1兩,黃連(去須)1兩,石鹽1兩。
上藥研六味為末,放於醋中,煎取3合,去滓收汁於熟銅器中,入鯉魚膽、烏雞膽各1分,和勻,即以槐木去皮,闊3指,長1尺,向日中研藥,勿住手,候如餳即住。
夜點眼眥頭。避風,日中不點,熱淚出勿怪。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有濕熱症狀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艾煎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 組成:熟艾2兩,好醋2升,熟銅末1分,楸根白皮1兩半(無根,葉亦得),蕤仁1兩,黃連(去須)1兩,石鹽1兩。 主治:眼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