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眼艾熏散

點眼艾熏散

DIAN YAN AI XU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中性 (0.9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6%
腎經 27%
脾經 16%
大腸經 10%
小腸經 10%
肝經
腎經
脾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點眼艾燻散中加入蕤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明目: 蕤仁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清熱明目、滋陰潤燥的功效。點眼艾燻散常用於治療目赤腫痛、羞明畏光等熱證,蕤仁的清熱明目作用能緩解眼部炎症,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2. 滋養肝腎: 蕤仁還具有滋養肝腎的功效,能改善眼部血液循環,減輕眼部疲勞,預防眼部疾病的發生。點眼艾燻散常用於治療眼部疲勞、視力下降等問題,蕤仁的滋養肝腎作用能有效緩解眼部疲勞,促進視力恢復。

點眼艾燻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輕粉,原因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首先,輕粉具有一定的燥濕除痰功能,能有效清理眼部多餘的濕氣,幫助減輕眼部腫脹和不適感。這對於眼部疾病的治療,尤其是與濕邪相關的病症,如結膜炎、眼疲勞等,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輕粉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一種良好的外用藥材,適合用於粉末狀的方劑,能夠通過外部施用進一步加強治療效果。其細微的粉末能夠更好地附著於眼部,促進有效成分的滲透。

最後,輕粉的輕便特性使其在製作艾燻散時更易於配伍與使用,提升了整體方劑的實用性與靈活性。因此,輕粉在點眼艾燻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既增強了治療效果,也符合中醫用藥的原則與需求。

點眼艾燻散中包含艾葉,主要原因有二:

一、 驅風止痛: 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可有效驅散眼部風寒,緩解眼痛、眼癢、眼澀等症狀。

二、 消炎止癢: 艾葉還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眼部細菌感染,並有效止癢,對於因風寒引起的結膜炎、角膜炎等眼疾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艾葉在點眼艾燻散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眼部不適,促進眼部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點眼艾熏散】之傳統功效主治為「眼中胬肉」。胬肉即「翼狀胬肉」,中醫認為多因風熱壅盛、心肺積熱上攻於目,或勞倦過度、陰虛火旺所致,症見瞼裂部白睛上生贅生組織,漸向黑睛攀侵。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蕤仁
    性甘微寒,歸肝經,具祛風散熱、養肝明目之效。《本草綱目》載其「消目赤腫痛,除胬肉」,能清肝熱而退目赤,兼潤目燥,為方中主藥。此處去赤皮(外層紅色種皮),減其燥性,專取內層種仁之潤。

  2. 膩粉(輕粉):
    辛寒有毒,外用可殺蟲攻毒、消積退腫。其性烈,配伍他藥以少量(半錢)用於胬肉之腐蝕消贅,取「以毒攻毒」之意。

  3. 黃牛酥(酥油):
    甘微寒,潤燥緩急。此處用作賦形劑,使藥末黏附成膏;其性潤可制膩粉之燥烈,兼緩眼目乾澀。

  4. 熟艾
    辛溫,燃艾煙燻製藥,取其溫通經絡、散鬱火之效。《本草正》言艾「能通十二經」,煙熏可攜藥性入絡。艾煙薰藥,使藥氣相合,增強滲透之力。

組成邏輯推理:
- 以蕤仁清肝明目為君,針對胬肉之本(熱鬱);膩粉腐蝕消贅為臣,直攻胬肉之標(有形之結)。
- 黃牛酥調和藥性,潤燥相濟;艾煙熏藥則引藥上行,開竅透絡。全方外用,使藥力直達病所,共奏清熱消胬、腐蝕斂瘡之效。
- 製法上,乳缽研磨令細,煙熏使藥得艾之溫通特性,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透過局部用藥調節氣血。

傳統服藥法


蕤仁1分(湯浸,去赤皮),膩粉半錢,黃牛酥1分,熟艾如雞子大。
上藥前三味於乳鉢內為細末,稀稠得所,令藥著在乳鉢底,然後取艾燒令煙出,卻將乳鉢合煙上熏之,候艾煙出盡,以槐木槌細研,令煙氣相入。
每用時,取少許,點眼大眥頭。極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點眼艾熏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蕤仁1分(湯浸,去赤皮),膩粉半錢,黃牛酥1分,熟艾如雞子大。 主治:眼中胬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