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硃砂煎中加入冰片,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的功效,與硃砂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硃砂性寒,擅長清熱解毒,但其開竅醒神之力較弱。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之效,且其穿透力強,能迅速到達病竈,與硃砂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並開竅醒神,治療神志昏迷、驚癇抽搐等症。
因此,硃砂煎中加入冰片,不僅能增強藥效,更能提高治療效果。
硃砂煎方中包含乳香,乃取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
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而硃砂煎主要用於治療心血瘀阻所致的心痛、心悸、胸悶、舌下瘀斑等症狀。乳香可與硃砂、川芎等藥材協同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血瘀阻,達到止痛、安神之效。
此外,乳香亦可散瘀消腫,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緩解胸悶、心悸等症狀,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硃砂煎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硃砂具備獨特的藥理特性,對於治療某些疾病具有顯著效果。硃砂是由汞硫化而成的礦物,歷史上被廣泛應用於中醫藥,主要用於平肝潛陽、鎮靜安神。它對於熱病引起的煩躁、失眠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可以幫助患者恢復平靜。
在硃砂煎中,硃砂的作用不僅在於其鎮靜效果,還有助於改善心臟功能,調節血壓,進而促進身體的整體健康。此外,硃砂的毒性相對較低,經過適當的炮製方式,可以減少對人體的副作用,提升其安全性。因此,硃砂煎中添加硃砂,旨在發揮其鎮靜安神的功效,同時兼顧患者的安全與療效。
總的來說,硃砂在硃砂煎的組成中,承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為其療效提供了重要支持,使得該方劑在治療過程中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硃砂煎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散寒解表、溫肺止咳之功效。硃砂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寒性較強,容易傷陽氣。細辛的溫性可溫和硃砂的寒性,防止其過寒傷陽,並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
- 共奏奇效: 細辛與硃砂合用,能共同發揮鎮靜安神的作用,對於一些因心火亢盛、神志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能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硃砂煎方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白芷性溫,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硃砂煎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昏頭痛等症,白芷可協同硃砂等藥物,疏散風寒,通利鼻竅,減輕頭部不適。
- 引藥上行,改善鼻竅病變:白芷味辛,能上行通竅,且有引藥上行的作用。硃砂煎中加入白芷,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到達鼻竅部位,更有效地治療鼻塞、流涕等鼻竅病變。
硃砂煎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心瀉火、除煩止渴之效。硃砂煎以清熱解毒為主,黃連可輔助清熱瀉火,降低熱毒對人體的傷害。
二、抑菌止痛: 黃連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滋生,配合硃砂的鎮痛功效,可緩解因熱毒所致的疼痛。
整體而言,黃連在硃砂煎中發揮著清熱瀉火、抑菌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協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硃砂煎中加入秦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秦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溼止癢、消腫生肌的功效。硃砂煎常用於治療溼熱蘊毒所致的皮膚病,如溼疹、皮炎等。秦皮可配合硃砂等藥物,起到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作用,減輕皮膚病的症狀。
- 收斂生肌:秦皮還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以促進皮膚的癒合,防止感染。在治療皮膚病的過程中,秦皮可以幫助皮膚恢復健康,減少復發。
總而言之,秦皮在硃砂煎中發揮着清熱解毒、止癢消腫、收斂生肌的功效,幫助治療溼熱蘊毒所致的皮膚病,並促進皮膚的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朱砂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肝虛積熱外障」為本方主要適應症。此處「肝虛」非指肝血不足,而是肝陰虧虛導致虛火上炎;「積熱」為久鬱化熱之象;「外障」則指發於眼部外層的病症,如眼紅腫痛、畏光流淚等。《證治準繩》云:「凡目赤腫痛,皆屬肝火」,此方針對肝陰不足、虛熱上攻目系之證,以清熱解毒、退翳明目為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君藥-清熱解毒:
- 朱砂:甘微寒,入心經,《本草經疏》稱其「清鎮少陰君火」,除煩熱而安神,直接清降上炎之火。
- 黃連:苦寒入肝,瀉火解毒,《珍珠囊》謂其「瀉心肝火,明目」,針對肝經鬱熱。
(二)臣藥-涼血散瘀:
- 琥珀:甘平,散瘀通絡,《日華子本草》言其「摩翳障」,助朱砂鎮靜兼消目中血滯。
- 黃柏:苦寒走下焦,《本草備要》載其「瀉相火」,與黃連協同清下焦潛藏之熱。
(三)佐藥-斂瘡生肌:
- 黃丹(鉛丹):辛微寒,外用拔毒生肌,《本草衍義》云「治目上下翳瘡」,與蜜同製緩其毒性。
- 蕤仁:甘微寒,《神農本草經》主「目赤痛傷淚出」,專治眼赤翳膜。
- 馬牙消:鹹寒軟堅,《藥性論》稱其「除膈上熱」,助消目中翳障。
(四)使藥-緩和調護:
- 白蜜:甘平潤燥,解毒緩急,《本草綱目》言其「和百藥」,在此為賦形劑兼護目珠。
三、配伍特點與治療機轉:
- 標本兼顧:以朱砂、黃連直折其火治標,蕤仁、琥珀養肝通絡顧本。
- 剛柔並濟:黃丹、馬牙消峻烈拔毒,佐以白蜜甘緩制其燥烈。
- 外用直達:採用竹筒重湯煮製,使藥性凝聚;柳枝攪拌取青龍木氣疏肝,《本草綱目》載柳枝「去風消腫止痛」,暗合肝主風之義。
此方體現「清、消、斂」三法並用,清肝熱以撤火源,消翳障以復清明,斂瘡毒以防留瘀,共奏瀉火解毒、退赤明目之效。
傳統服藥法
朱砂1分(細研),琥珀1分(細研),黃丹1錢,黃柏(生)1分,黃連末1分,蕤仁1分(湯浸,去赤皮,細研),馬牙消半兩(細研)。
上為末;用白蜜3兩,並濾去滓,入諸藥更研令勻,入一竹筒盛內,重湯煮之半日,箸柳枝子,時時攪之,候色如紫,以綿再濾過。
以銅箸取少許點之,日3-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朱砂煎,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朱砂1兩(細研),白蜜半斤,黃丹1兩。 主治:胎赤,兼生翳膜疼痛等。
朱砂煎,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朱砂半兩,蕤仁3分(去皮,細研),胡粉如棋子大2枚,龍腦半錢(細研)。 主治:風毒攻衝,兩眼赤痛。
朱砂煎,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三。 組成:龍腦1分,乳香2分,朱砂半兩,細辛1兩,白芷1兩,黃連1兩,秦皮1兩。 主治:肝虛積熱外障。
朱砂煎, 出處:《永類鈐方》卷十一。 組成:明朱砂(研細,水飛)、硼砂,蕤仁(去內外心殼膜油)、海螵蛸(去殼)、腦子。 主治:外障,頑翳,赤脈。
朱砂煎,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朱砂1分(細研),馬牙消半兩(細研),黃連末半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青鹽1分。 主治:眼白睛腫起,赤澀疼痛。
朱砂煎, 出處:《中醫眼科學講義》。 組成:黃連5錢,黃柏5錢,秦皮5錢,細辛5錢,白芷5錢,乳香1錢,朱砂(飛過)1分,冰片1分,蜂蜜2兩。 主治:清熱退翳。主治:白膜侵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