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眼科龍木論
《秘傳眼科龍木論》,這部署名由元朝葆光道人撰寫的中醫眼科古籍,集宋元以前眼科學說之大成,是研究中醫眼科史和臨床實踐的重要文獻。全書共十卷,後世排印本常附有《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一卷,內容架構清晰,涵蓋眼科總論、病證辨治、方藥、針灸及藥性等多方面。
此書之著述,雖署名葆光道人,但據基本介紹所述,其性質約為宋元間人所編集,卷一至卷六主要輯錄了《龍木論》及《眼論審的歌》的內容,這表明它是一部在繼承前人基礎上的整理與發揮。不過,內容補充亦強調葆光道人是一位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眼科醫生,總結了其獨特治療方法,這或說明葆光道人是主要的編訂者或將自身經驗融入其中。從序言「理由說闡方以義裁」可見,書中論述力求通達事理,方藥合乎義理,非僅是簡單堆砌。序言更將醫道比作兵法韜略,「醫之攻疫,猶將之制敵」,強調臨證應變、決策發奇之重要,並追溯古代名醫如俞跗、秦越人、倉公,顯示其學術淵源與宏闊視野。
書的核心內容始於卷一的總論部分。它開宗明義地指出,眼為「五臟之精明,一身之至寶」,是「肝之外候」,並詳述五臟六腑之精氣如何「上注於目」。書中運用了中醫眼科特有的「五輪八廓」理論來解釋眼的構造與臟腑的對應關係:白睛屬肺為氣輪,黑睛屬腎為水輪,瞳人屬膽(或腎,歌訣中作屬膽)為淮海,赤脈屬心為血輪,肉輪(眼瞼及內外眥等)屬脾。這種以象應臟的理論,是中醫認識眼疾的基礎。
病因病機方面,書中提出「三因證治」說,將眼疾發生歸納為內因(臟腑功能失調、情志因素如喜怒憂思)、外因(六淫侵襲,特別是風寒暑濕)及不內外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生活習慣不良等)。這與《三因方》的理論體系相呼應,體現了對眼疾從整體、從病因源頭進行辨識治療的思路。例如,「怒叫大啼驚與怒,腦脂流入黑眼中」便生內障,是典型的內因致病論述。
診斷上,書中強調「視形色,察脈理,審度量」,意即通過觀察眼的外部表現、結合脈象和全身情況來綜合判斷。眼色變化亦與臟腑相關,如睛色赤病在心,色白病在肺,色青在肝,色黑在腎,色黃在脾。結合五輪所應臟腑,可更精確地定位病變臟腑屬性。
卷一至卷六的重點是七十二種眼科病證的辨證論治。「審的歌」及其發揮部分,便是旨在讓醫者「心念其言,眼看疾狀,認識既不差錯,治療又有所憑」,告誡庸醫「亂行針藥」的危害,強調「實則反補,虛則反瀉」之謬誤,乃至針刺、割烙、觸犯血忌、損傷榮衛等不當操作對患者造成的永恆傷害,字裡行間充滿對醫者仁心與技術嚴謹性的呼籲。書中對每種病證的症狀、病機、辨證要點及治療方藥或針灸方法進行了詳細論述。其中對「內障」的論述尤為深入,從病因、症狀(「不疼不癢漸昏濛,薄霧輕煙漸漸濃」)到分型(「名字隨形分十六」),再到治療方法,特別是運用金針撥障術(「金針一撥日當空」),這項技術在中醫眼科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體現了古代醫家對某些眼內疾病的獨特治療手段。書中對針撥術的術前準備(清齋、告日)、術中注意事項(安心定意、有血莫針)、術後護理(仰臥、飲食禁忌、避免勞累驚動)等都有細緻的規範,反映了臨床操作的豐富經驗。
卷七輯錄的三十八個眼科方劑,多為臨床驗方,實用價值較高,豐富了臨床用藥的選擇。卷八至卷十則從治療技術層面進行補充,系統介紹了眼科常用的針灸穴位、針刺手法、艾灸應用以及相關藥物的性味歸經和主治,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全面而具體的治療工具書。這些內容從文獻中輯錄,顯示出此書編者博採眾長的編輯思路。
總的來看,《秘傳眼科龍木論》不僅提供了豐富的眼科知識和臨床經驗,更體現了中醫眼科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診斷治療方法。它強調眼的整體觀念,將眼疾與全身臟腑、氣血、情志、外邪緊密聯繫;注重辨證論治,對七十二種眼疾進行了詳細分類與治療指導;收錄了大量驗方和實用的針灸、藥性知識。書中對醫者仁心的強調和對臨證技術規範的細緻描述,也使其超越了單純的醫學技術範疇,具有一定的醫德教育意義。儘管作者與編集過程尚存一些討論空間,但此書作為一部承前啟後的眼科典籍,對後世中醫眼科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內容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中醫眼科寶庫中的璀璨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