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光道人

《秘傳眼科龍木論》~ 卷之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2)

1. 三·偃伏頭部第三行

左右凡十二穴

臨泣,二穴。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足太陽少陽之會。治目生白翳多淚。針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忌如前法。

目窗,二穴,在臨泣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目外眥赤痛。忽頭旋。目䀮䀮。遠視不明。針入三分。可灸五壯。三度刺目大明。

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治頭項偏痛。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承靈,二穴。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治腦風頭痛,可灸三壯。

腦空,二穴。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五分。挾玉枕骨下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治腦風。頭痛不可忍。目瞑。針入五分。得氣即瀉。可灸三壯。魏公苦患頭風。發即心悶亂目眩。華佗當針而立愈。忌如前法。

風池,二穴。在顳顬後髮際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目眩苦頭痛,目淚出。目內眥赤疼。目不明。針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七壯。

白話文:

總共有十二個穴位,左右對稱分佈。

第一組是「臨泣」,兩個穴位。位置在眼睛上方,從髮際直入五分處的凹陷中。這是足太陽和足少陽兩經的交會點。主治眼白長有翳膜、淚水過多。針刺深度為三分,需停留七次呼吸的時間,得氣後立即施以泄法,忌針法同前。

第二組是「目窗」,兩個穴位,位於臨泣穴後一寸,是足少陽和陽維兩經的交會點。主治眼尾紅腫疼痛、忽然感到頭暈、視線模糊,遠視不清。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進行五壯的艾灸。連續三次針刺可以讓視力大幅改善。

第三組是「正營」,兩個穴位,位於目窗穴後一寸,是足少陽和陽維兩經的交會點。主治頭頸部的一側疼痛。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進行五壯的艾灸。

第四組是「承靈」,兩個穴位,位於正營穴後一寸五分,是足少陽和陽維兩經的交會點。主治頭部因風邪入侵而引起的頭痛,可以進行三壯的艾灸。

第五組是「腦空」,兩個穴位,又名「顳顬」,位於承靈穴後一寸五分,位於玉枕骨下方的凹陷中,是足少陽和陽維兩經的交會點。主治因風邪入侵腦部引起的頭痛,痛到無法忍受,眼睛閉合。針刺深度為五分,得氣後立即施以泄法,可以進行三壯的艾灸。魏公曾深受頭風困擾,一旦發作就心煩意亂,眼睛眩暈,華佗針刺此穴後立刻痊癒,忌針法同前。

最後一組是「風池」,兩個穴位,位於顳顬穴後的髮際凹陷中,是足少陽和陽維兩經的交會點,主治頭痛眼花、眼睛流淚、眼內角紅腫疼痛、視力減退。針刺深度為七分,需停留七次呼吸的時間,可以進行七壯的艾灸。

2. 四·側頭部

左右凡十二穴

頷厭,二穴,在曲周下顳顬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治頭風眩。目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眥急,針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三壯。忌如前法。

懸顱,二穴。在曲周上顳顬中廉。足少陽脈氣所發。治頭偏痛。引目外眥赤。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忌如前法。

懸釐,二穴。在曲周上顳顬下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治頭偏痛。目銳眥赤痛。針入三分。灸三壯。

角孫,二穴。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手足少陽之會。治目生膚翳。可灸三壯。

竅陰,二穴。在枕骨下。搖動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治頭目痛。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瘈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出血多。治頭風眵蒙。目睛不明。針入一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四·側頭部】

總共有十二個穴位,分佈在頭部兩側。

  1. 頷厭穴:此穴有兩個,位於眉毛盡頭、額頭側邊的凹陷處,是手足少陽和陽明經脈的交匯點。主治頭風眩暈、視力模糊、偏頭痛、眼睛外側肌肉緊繃。針灸時,針應插入0.7公分深,保持七次呼吸的時間,可以進行三壯的灸法。禁忌如前法。

  2. 懸顱穴:此穴有兩個,位於眉毛上方、額頭側邊的正中線,是足少陽經脈氣血的發源地。主治偏頭痛、眼睛外側紅腫。針灸時,針應插入0.3公分深,保持三次呼吸的時間,可以進行三壯的灸法。禁忌如前法。

  3. 懸釐穴:此穴有兩個,位於眉毛上方、額頭側邊的下方,是手足少陽和陽明經脈的交匯點。主治偏頭痛、眼睛外側紅腫疼痛。針灸時,針應插入0.3公分深,可以進行三壯的灸法。

  4. 角孫穴:此穴有兩個,位於耳朵中間上方,開口處有一個孔洞,是手足少陽經脈的交匯點。主治眼睛長有翳障。可以進行三壯的灸法。

  5. 竪陰穴:此穴有兩個,位於後腦勺下方,搖動頭部時會發現孔洞,是足太陽和少陽經脈的交匯點。主治頭痛和眼痛。針灸時,針應插入0.3公分深,可以進行七壯的灸法。

  6. 瘈脈穴:此穴有兩個,又名資脈穴,位於耳朵後方,雞腳形狀的青色脈絡上。用針刺出血,血色似豆漿,不應出血過多,主治頭風、眼睛模糊、視力下降。針灸時,針應插入0.1公分深,可以進行三壯的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