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光道人

《秘傳眼科龍木論》~ 卷之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4)

1. 三·本事方

上為細末。溫湯調下。食後日三服。

又方(龐安常)

川芎,甘菊,細辛,白朮,白芷(各一分)

上為細末。蠟丸如黍米大。夜臥納一丸目中。一時辰換一丸。

荀牧仲頃年嘗謂予曰,有一人視一物為兩。醫者作肝氣有餘。故見一為二。令服補肝藥皆不效。此何疾也,予曰。孫真人云。目之繫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邪中於頸。因逢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目系入於腦。入於腦則轉。轉則目系急。急則目眩以轉。邪中其睛。所中者不相比則睛散。睛散則歧。故見兩物也。令服驅風入腦藥則愈。

白話文:

將藥磨成細末,溫水送服,飯後服用三次。

另一方(龐安常方)

川芎、甘菊、細辛、白朮、白芷,各一份。

將藥磨成細末,做成像黍米一樣大小的蠟丸。睡前將一丸藥放入眼中,一小時換一丸。

荀牧仲以前曾對我說,有個人看一樣東西卻看見兩個。醫生診斷為肝氣過盛,所以看一個東西成兩個。給他服用補肝的藥卻無效。這是什麼病呢?我說:孫真人說過,眼睛的經絡向上通連大腦,向下通連頸項。邪氣入侵頸部,遇到身體虛弱,邪氣就會深入,沿著眼睛的經絡進入大腦。進入大腦後就會旋轉,旋轉就會導致眼睛的經絡緊張,緊張就會眼花目眩而旋轉。邪氣侵犯眼球,受邪氣侵犯的部分不相稱,就會使眼球散亂,眼球散亂就會視物不清,所以才會看見兩個物體。讓他服用驅除風邪入腦的藥物就會痊癒。

2. 四·百一選方

(五方)

芎菊散,治暴赤眼。

薄荷(二兩),菊花,甘草,川芎(各一兩),防風(七錢),白芷(半兩)

上為細末。食後茶少許沸湯點服。如傷風。用酒調服。其效尤速。

冀州郭家明上膏,治遠年近日不睹光明,內外障眼,攀睛胬肉。連瞼赤爛。隱澀難開。怕日羞明。推眵有淚。視物茫茫。時見黑花。或瞼生風粟。或翳膜侵睛。時發癢痛。並皆治療。此藥神妙無比,不可盡述,兼治口瘡。塗之立愈。冀宰曾合服。甚奇。

白沙蜜(一斤),黃丹(四錢),硇砂(另研),乳香(另研),青鹽,輕粉,硼砂(以上俱另研各二錢),麝香(另研五分),金星石,銀星石,井泉石,雲母石(各一兩),腦子(另研二錢),黃連(去須),烏魚骨(各五錢)

上件藥於淨室中。不得令婦人雞犬見。用銀石器內慢火先炒黃丹令紫色。次下蜜。候熬得滴水不散。其色皆紫。次入臘月雪水三升。再熬二十餘沸。將其餘藥研入末一處同熬。用箸滴在指甲上成珠不散為度。以厚紙三張鋪在筲箕內。傾藥在紙上濾過。再用瓶子盛。放在新水內浸三晝夜去火毒。

其水日一易之。看病眼輕重。臨晚用箸頭蘸藥點大眥頭。以眼澀為度。若治內障眼目,用面水和成條而捏作圈子。臨睡置眼上。傾藥在內。如此用之。一月見效。

五蛻散,治內障得效方

龍蛻(即蛇皮),蟬蛻,鳳凰蛻(鳥花雞卵殼),佛蛻(即蠶紙),人蛻(男子退發)

上等分。不以多少。一處同燒作灰。研為細末。每服一錢。用熟豬肝吃。不拘時候。日進三服。

五生散,治目赤。去頭風。退翳。錢文子傳。

天雄,附子(尖各半兩),防風(一兩),天南星(一兩),川續斷(一兩並生用)

上為飲子。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酒少許。煎至六分。食後溫服。因頭風而病目者。服之必效。

地黃丸,唐丞相李恭公扈從在蜀中。日患眼。或澀或生翳膜。或即疼痛。或見黑花如豆大。累累數十不斷。或見如飛蟲翅羽。百方治之不效。僧智深云。相公此病緣受風毒。夫五臟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腎是肝之母。令腎受風毒。故令肝虛。肝虛則目中恍惚。五臟亦然。腳氣消渴諸風等。皆由腎虛也。地黃丸悉主之。

生乾地黃(一斤),熟乾地黃(一斤),石斛(去苗四兩),防風(去蘆四兩),枳殼(麩炒四兩),牛膝(酒浸),杏仁(去皮尖麩炒黃為末入瓦器內去油)

上為細末。不犯鐵器。煉蜜為丸如桐子大。空心以豆淋酒下五十丸。

豆淋酒法。黑豆半升。淨揀簸炒令煙出。以酒三升浸之。不用黑豆。用此酒煮獨活。即是紫湯也。

白話文:

[四·百一選方]

(五種處方)

芎菊散,用於治療突然眼睛紅腫。

薄荷(二兩),菊花、甘草、川芎(各一兩),防風(七錢),白芷(半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飯後以少量茶及熱水服用。如因風寒引起,可用酒調服,效果更佳。

冀州郭家明上膏,適用於多年或近來視力模糊,內外障礙性眼疾,如胬肉、眼瞼紅爛、眼睛乾澀難開、畏光、流淚、視線模糊、眼前出現黑點、眼瞼長出風疹、角膜膜狀物引發的疼痛等症狀,此藥效果極佳,同時也能治療口瘡,塗抹後立即見效。

白沙蜜(一斤)、黃丹(四錢)、硇砂、乳香(各二錢,需單獨研磨)、青鹽、輕粉、硼砂(各二錢,需單獨研磨)、麝香(五分,需單獨研磨)、金星石、銀星石、井泉石、雲母石(各一兩)、腦子(二錢,需單獨研磨)、黃連(去須,五錢)、烏魚骨(五錢)

將藥材於清潔房間中準備,不得讓女性、雞犬見到。先以銀或石器小火炒黃丹至紫色,再加入蜂蜜,熬至滴水不散,顏色變紫,再倒入臘月雪水三升,再熬二十餘沸,將剩餘藥材研成粉末,一同熬煮,直到滴在指甲上的藥液成珠且不散開即可。將厚紙鋪在篩子內,將藥液過濾,再裝瓶,浸泡於新鮮水中三日三夜去除火毒,每日更換一次水。根據病情輕重,於晚上使用筷子沾取藥液點於眼尾,直到眼睛感到些微不適即可。若治療內障眼疾,可將藥物和成條狀,睡前放置於眼睛上,將藥液倒入,持續使用,一個月後可見效。

五蛻散,治療內障的有效處方。

龍蛻(即蛇皮)、蟬蛻、鳳凰蛻(鳥花雞卵殼)、佛蛻(即蠶紙)、人蛻(男子退髮)

將上述材料等量混合,無論多少,一同燒成灰,研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與熟豬肝一同食用,不限時間,每日三次。

五生散,用於治療眼睛紅腫,消除頭風,去除角膜混濁,由錢文子傳授。

天雄、附子(各半兩,只取尖部)、防風(一兩)、天南星(一兩)、川續斷(一兩,均生用)

將上述藥材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一盞半的水,七片生薑,少量酒,煎煮至剩下六分,飯後溫服。若因頭風導致眼疾,服用後必見效。

地黃丸,唐代丞相李恭公在四川扈從期間,每日深受眼疾困擾,或眼乾澀,或角膜出現膜狀物,或眼睛疼痛,或眼前出現豆大的黑點,數量多達數十個,或看到如飛蟲翅膀般的物體,雖經多方治療仍無效。僧人智深說,相公的病源於風毒入侵。五臟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母親能使兒子強壯,兒子能使母親衰弱,腎是肝的母親,腎受風毒影響,導致肝虛,肝虛則視力模糊,其他五臟也是如此,腳氣、糖尿病、各種風濕病等,都是因為腎虛所致,地黃丸對這些疾病都有療效。

生乾地黃(一斤)、熟乾地黃(一斤)、石斛(去苗,四兩)、防風(去蘆,四兩)、枳殼(麩炒,四兩)、牛膝(酒浸)、杏仁(去皮尖,麩炒黃,磨成粉末,放入陶器中去油)

將上述藥材研成細粉,避免使用鐵器,以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以豆淋酒送服五十粒。

豆淋酒製作方法:將半升黑豆揀淨,炒至冒煙,以三升酒浸泡,不需使用黑豆,用此酒煮獨活,即為紫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