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光道人

《秘傳眼科龍木論》~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八

2. 針灸經

3. 一·偃伏頭部中行

凡十穴

神庭,一穴。在鼻直入髮際五分。督脈足太陽陽明三脈之會,治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可灸二七壯止。

岐伯曰,凡欲療風。勿令灸多。緣風性輕。多即傷。宜灸七壯。至三七壯止。禁不可針。針即發狂。忌生冷雞豬酒面動風物等。

上星,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陷中。督脈氣所發。治頭風目眩。睛痛不能遠視。以細三稜針刺之。即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可灸七壯。不宜多灸。若頻灸即拔氣上。令目不明。忌如前法。

囟會,一穴。在上星後一寸陷中。可容豆。督脈氣所發。治目眩。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則罷灸,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針訖。以末鹽生麻油相和。揩髮根下。頭風即永除,若八歲以下。即不得針。忌如前法。

前頂,一穴。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督脈氣所發。療頭風目眩。針入一分。可灸三壯至七七壯即止。忌如前法。

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督脈足太陽交會於巔上。針入二分。得氣即瀉。可灸七壯。至七七壯即止。唐秦鳴鶴刺微出血。頭痛立愈。凡灸頭頂。不得過七七壯。緣頭頂皮膚淺薄。灸不宜多。

後頂,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脈氣所發。治目眩。頭偏痛。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五分。督脈氣所發。治腦旋目暈。頭痛不可忍。可灸七壯。針入二分。

腦戶,一穴。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禁不可針。針之令人啞不能言。治目晴痛。不能遠視。可灸七壯。亦不可妄灸。令人失喑。

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項髮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督脈陽維之會。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喑。治頭痛目眩。針入三分。

啞門,一穴。一作喑。一名舌橫。一名舌厭。在頂中央。入髮際五分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仰頭取之。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啞。治頭痛。針入二分。一作五分。

白話文:

[一·偃伏頭部中行]

總共十個穴位:

  1. 神庭:一個穴位。位於鼻樑直線延伸至髮際線上約五分處。此穴為督脈、足太陽、陽明三脈的交會點,可用來治療頭風、眼睛眩暈、鼻水不停、眼淚不斷等症狀。可用艾灸二七次來緩解症狀。

  2. 上星:一個穴位。位於鼻樑正上方,髮際線上一寸的凹陷處。此穴為督脈氣的發源地,用於治療頭風、眼睛眩暈、眼睛疼痛、視力模糊等症狀。使用細三稜針進行針刺,能幫助釋放過多的陽熱之氣,避免其向上衝擊頭目。此穴可艾灸七次,但不應過度艾灸,否則會導致氣血上逆,造成視力減退。

  3. 囟會:一個穴位。位於上星穴後方一寸的凹陷處,大約可以容納一顆豆子。此穴為督脈氣的發源地,用於治療眼睛眩暈。初期灸療可能不會感到疼痛,但當疾病消失後可能會感到疼痛,一旦感到疼痛就應停止灸療。針刺深度約二分,保留三呼吸的時間,得到氣感後立即施以瀉法。針刺完畢後,以末鹽和生麻油混合擦拭髮根下方,頭風症狀就能永遠消除。若患者年齡在八歲以下,則不宜針刺。禁忌事項同前述。

  4. 前頂:一個穴位。位於囟會穴後方一寸五分的骨凹陷處。此穴為督脈氣的發源地,用於治療頭風、眼睛眩暈。針刺深度約一分,可艾灸三到七七次。

  5. 百會:一個穴位,又名三陽五會。位於前頂穴後方一寸五分,頭頂中央的旋毛中,大約可以容納一顆豆子。此穴為督脈與足太陽經的交會點,位於頭頂。針刺深度約二分,得到氣感後立即施以瀉法。可艾灸七次,最多至七七次。唐代的秦鳴鶴曾在此穴施針,微量出血後頭痛立即緩解。在頭頂進行艾灸時,不得超過七七次,因為頭頂皮膚較薄,不宜過度艾灸。

  6. 後頂:一個穴位,又名交沖。位於百會穴後方一寸五分,枕骨上方。此穴為督脈氣的發源地,用於治療眼睛眩暈、單側頭痛。可艾灸五次,針刺深度約三分。

  7. 強間:一個穴位,又名大羽。位於後頂穴後方一寸五分。此穴為督脈氣的發源地,用於治療頭腦眩暈、頭痛難忍。可艾灸七次,針刺深度約二分。

  8. 腦戶:一個穴位,又名合顱。位於枕骨上方,強間穴後方一寸五分。此穴為督脈與足太陽經的交會點,禁止針刺,針刺會使人無法說話。用於治療眼睛疼痛、視力模糊。可艾灸七次,但不可隨意艾灸,否則會使人失去說話能力。

  9. 風府:一個穴位,又名舌本。位於頸部髮際線上一寸,大筋內的凹陷處。當快速說話時,此處肌肉會立起;停止說話時,肌肉又會立下。此穴為督脈與陽維脈的交會點,禁止艾灸,艾灸會使人失去說話能力。用於治療頭痛、眼睛眩暈。針刺深度約三分。

  10. 啞門:一個穴位,又稱為喑,又名舌橫、舌厭。位於頭頂中央,髮際線上五分的凹陷處。此穴為督脈與陽維脈的交會點,深入連接舌本。患者需仰頭才能找到此穴,禁止艾灸,艾灸會使人無法說話。用於治療頭痛。針刺深度約二分,另一說為五分。

4. 二·偃伏頭部第二行

左右凡十四穴

曲差,二穴。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足太陽脈氣新發。治頭頂痛。目視不明。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五處,二穴。在上星旁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目不明。頭風目眩。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承光,二穴。在五處後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風眩頭痛。目生白膜。針入三分。禁不可灸。

通天,二穴。在承光後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偏風,鼻多清涕。衄血頭重。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絡卻,二穴。一名強陽。又名腦蓋。在通天後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青風內障。目無所見。可灸三壯。

玉枕,二穴。在絡卻後一寸五分。俠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髮際上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治目痛不能視。腦風疼痛不可忍者。可灸三壯。

天柱,二穴。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治目瞑視。頭旋腦痛。針入五分。得氣即瀉。立愈。

白話文:

總共有十四個穴位,左右各半。

「曲差」,有兩個穴位。位於神庭穴旁邊一寸五分處,進入髮際線內。是足太陽脈氣的新發之處。主治頭頂痛、視力模糊。針刺深度爲二分,可進行三壯的艾灸。

「五處」,有兩個穴位。位於上星穴旁邊一寸五分處,是足太陽脈氣的發源地。主治視力模糊,頭痛眼花。針刺深度爲三分,需停留至七個呼吸的時間,可進行三壯的艾灸。

「承光」,有兩個穴位。位於五處穴後一寸五分處,是足太陽脈氣的發源地。主治風眩頭痛,眼睛長白膜。針刺深度爲三分,禁止艾灸。

「通天」,有兩個穴位。位於承光穴後一寸五分處,是足太陽脈氣的發源地。主治偏風,鼻多清涕,鼻出血,頭重。針刺深度爲三分,需停留至七個呼吸的時間,可進行三壯的艾灸。

「絡卻」,有兩個穴位,也稱爲強陽或腦蓋。位於通天穴後一寸五分處,是足太陽脈氣的發源地。主治青風內障,視力喪失。可進行三壯的艾灸。

「玉枕」,有兩個穴位。位於絡卻穴後一寸五分處,兩腦戶旁邊一寸三分,有肉墊枕骨,進入髮際線上三寸。是足太陽脈氣的發源地。主治眼痛不能視物,腦風疼痛難以忍受。可進行三壯的艾灸。

「天柱」,有兩個穴位。位於項後髮際線兩側,大筋外側凹陷中,是足太陽脈氣的發源地。主治視力模糊,頭旋腦痛。針刺深度爲五分,得到氣感即可瀉出,立即痊癒。

5. 三·偃伏頭部第三行

左右凡十二穴

臨泣,二穴。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足太陽少陽之會。治目生白翳多淚。針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忌如前法。

目窗,二穴,在臨泣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目外眥赤痛。忽頭旋。目䀮䀮。遠視不明。針入三分。可灸五壯。三度刺目大明。

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治頭項偏痛。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承靈,二穴。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治腦風頭痛,可灸三壯。

腦空,二穴。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五分。挾玉枕骨下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治腦風。頭痛不可忍。目瞑。針入五分。得氣即瀉。可灸三壯。魏公苦患頭風。發即心悶亂目眩。華佗當針而立愈。忌如前法。

風池,二穴。在顳顬後髮際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目眩苦頭痛,目淚出。目內眥赤疼。目不明。針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七壯。

白話文:

總共有十二個穴位,左右對稱分佈。

第一組是「臨泣」,兩個穴位。位置在眼睛上方,從髮際直入五分處的凹陷中。這是足太陽和足少陽兩經的交會點。主治眼白長有翳膜、淚水過多。針刺深度為三分,需停留七次呼吸的時間,得氣後立即施以泄法,忌針法同前。

第二組是「目窗」,兩個穴位,位於臨泣穴後一寸,是足少陽和陽維兩經的交會點。主治眼尾紅腫疼痛、忽然感到頭暈、視線模糊,遠視不清。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進行五壯的艾灸。連續三次針刺可以讓視力大幅改善。

第三組是「正營」,兩個穴位,位於目窗穴後一寸,是足少陽和陽維兩經的交會點。主治頭頸部的一側疼痛。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進行五壯的艾灸。

第四組是「承靈」,兩個穴位,位於正營穴後一寸五分,是足少陽和陽維兩經的交會點。主治頭部因風邪入侵而引起的頭痛,可以進行三壯的艾灸。

第五組是「腦空」,兩個穴位,又名「顳顬」,位於承靈穴後一寸五分,位於玉枕骨下方的凹陷中,是足少陽和陽維兩經的交會點。主治因風邪入侵腦部引起的頭痛,痛到無法忍受,眼睛閉合。針刺深度為五分,得氣後立即施以泄法,可以進行三壯的艾灸。魏公曾深受頭風困擾,一旦發作就心煩意亂,眼睛眩暈,華佗針刺此穴後立刻痊癒,忌針法同前。

最後一組是「風池」,兩個穴位,位於顳顬穴後的髮際凹陷中,是足少陽和陽維兩經的交會點,主治頭痛眼花、眼睛流淚、眼內角紅腫疼痛、視力減退。針刺深度為七分,需停留七次呼吸的時間,可以進行七壯的艾灸。

6. 四·側頭部

左右凡十二穴

頷厭,二穴,在曲周下顳顬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治頭風眩。目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眥急,針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三壯。忌如前法。

懸顱,二穴。在曲周上顳顬中廉。足少陽脈氣所發。治頭偏痛。引目外眥赤。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忌如前法。

懸釐,二穴。在曲周上顳顬下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治頭偏痛。目銳眥赤痛。針入三分。灸三壯。

角孫,二穴。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手足少陽之會。治目生膚翳。可灸三壯。

竅陰,二穴。在枕骨下。搖動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治頭目痛。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瘈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出血多。治頭風眵蒙。目睛不明。針入一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四·側頭部】

總共有十二個穴位,分佈在頭部兩側。

  1. 頷厭穴:此穴有兩個,位於眉毛盡頭、額頭側邊的凹陷處,是手足少陽和陽明經脈的交匯點。主治頭風眩暈、視力模糊、偏頭痛、眼睛外側肌肉緊繃。針灸時,針應插入0.7公分深,保持七次呼吸的時間,可以進行三壯的灸法。禁忌如前法。

  2. 懸顱穴:此穴有兩個,位於眉毛上方、額頭側邊的正中線,是足少陽經脈氣血的發源地。主治偏頭痛、眼睛外側紅腫。針灸時,針應插入0.3公分深,保持三次呼吸的時間,可以進行三壯的灸法。禁忌如前法。

  3. 懸釐穴:此穴有兩個,位於眉毛上方、額頭側邊的下方,是手足少陽和陽明經脈的交匯點。主治偏頭痛、眼睛外側紅腫疼痛。針灸時,針應插入0.3公分深,可以進行三壯的灸法。

  4. 角孫穴:此穴有兩個,位於耳朵中間上方,開口處有一個孔洞,是手足少陽經脈的交匯點。主治眼睛長有翳障。可以進行三壯的灸法。

  5. 竪陰穴:此穴有兩個,位於後腦勺下方,搖動頭部時會發現孔洞,是足太陽和少陽經脈的交匯點。主治頭痛和眼痛。針灸時,針應插入0.3公分深,可以進行七壯的灸法。

  6. 瘈脈穴:此穴有兩個,又名資脈穴,位於耳朵後方,雞腳形狀的青色脈絡上。用針刺出血,血色似豆漿,不應出血過多,主治頭風、眼睛模糊、視力下降。針灸時,針應插入0.1公分深,可以進行三壯的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