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光道人

《秘傳眼科龍木論》~ 卷之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

1. 一·偃伏頭部中行

凡十穴

神庭,一穴。在鼻直入髮際五分。督脈足太陽陽明三脈之會,治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可灸二七壯止。

白話文:

神庭穴,只有一個穴道。在鼻樑直入髮際五分處,是督脈、足太陽、陽明三條經脈的交會處,可以治療頭痛、頭暈、鼻涕清稀且不止,以及流淚等症狀。可以用艾灸,灸二至七壯,即可止住症狀。

岐伯曰,凡欲療風。勿令灸多。緣風性輕。多即傷。宜灸七壯。至三七壯止。禁不可針。針即發狂。忌生冷雞豬酒面動風物等。

白話文:

岐伯說:凡是想治療風疾的,不要用過多的灸法。因為風的性質是輕靈的,過多的灸法會傷害身體。適宜灸七壯,最多三七壯,不可超過這個數目。禁用針灸,針灸會引起狂躁症。忌諱生冷、雞肉、豬肉、酒、麵食、動風之物等。

上星,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陷中。督脈氣所發。治頭風目眩。睛痛不能遠視。以細三稜針刺之。即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可灸七壯。不宜多灸。若頻灸即拔氣上。令目不明。忌如前法。

白話文:

  • 上星穴:一個穴位,位於鼻樑正上方的髮際線一寸的凹陷處,是督脈氣血發出之處。

  • 主治:頭痛、頭暈、眼睛疼痛、視力模糊。

  • 針灸方法:用細三稜針刺入穴位,以疏通陽熱之氣,防止其上衝頭部,導致頭痛、眼疾。

  • 艾灸方法:可灸七壯,不宜多灸。如果灸太多,會使氣血上衝,影響視力。

  • 注意事項:忌諱頻繁灸該穴位,以免因氣血上衝而導致視力模糊,針灸應遵守上述方法。

囟會,一穴。在上星後一寸陷中。可容豆。督脈氣所發。治目眩。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則罷灸,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針訖。以末鹽生麻油相和。揩髮根下。頭風即永除,若八歲以下。即不得針。忌如前法。

白話文:

囟會,只有一個穴位,位於上星後一寸的凹陷處,可以容納一顆豆子,督脈之氣由此處發出。用以治療頭暈目眩。可以用灸療,灸27壯至77壯。剛開始灸的時候不會感到疼痛,但是病情好轉時就會感到疼痛。一旦感到疼痛就停止灸療,針灸時針刺入二分,留針三呼,待得氣後即瀉針。針灸完成後,將鹽末和生麻油混合在一起,塗抹在髮根下方,即可永遠消除頭痛。如果患者年齡在八歲以下,則不能針灸,其他注意事項同前述。

前頂,一穴。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督脈氣所發。療頭風目眩。針入一分。可灸三壯至七七壯即止。忌如前法。

白話文:

前頂穴,一個穴位,位於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頭凹陷的位置,督脈的氣由此發出。治療頭風目眩。針刺深度為一分,可灸三壯至七七壯,灸至症狀消失為止。禁忌如前述。

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督脈足太陽交會於巔上。針入二分。得氣即瀉。可灸七壯。至七七壯即止。唐秦鳴鶴刺微出血。頭痛立愈。凡灸頭頂。不得過七七壯。緣頭頂皮膚淺薄。灸不宜多。

白話文:

百會穴,只有一個,又被稱作三陽五會。位於前額與後枕連線的正中,頭頂正中央的旋毛處,可以容納一顆豆子。督脈和足太陽膽經在頭頂相交匯於此。針灸時,針刺入皮膚二分深,得氣後即可瀉針。可以灸七壯,最多不要超過七七四十九壯。唐代名醫秦鳴鶴用針刺百會穴,略微出血,頭痛立刻痊癒。凡是灸頭頂,都不能超過七七四十九壯,因為頭頂的皮膚比較薄,不宜多灸。

後頂,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脈氣所發。治目眩。頭偏痛。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五分。督脈氣所發。治腦旋目暈。頭痛不可忍。可灸七壯。針入二分。

白話文:

強間穴,只有一個穴位。別名為大羽,位於後腦頂部,距離後髮際一寸五分處,是督脈氣息的發源之處。這個穴位治療腦袋暈眩,頭疼難忍,可以灸七壯,針刺深度二分。

腦戶,一穴。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禁不可針。針之令人啞不能言。治目晴痛。不能遠視。可灸七壯。亦不可妄灸。令人失喑。

白話文:

腦戶,只有一個穴道。又名合顱。位於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的地方。是督脈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禁止針灸。若針灸此穴,會導致啞巴,無法說話。適用於治療眼睛疼痛。看不清遠處的東西。可以灸七壯。也不可隨便灸。會導致失語。

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項髮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督脈陽維之會。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喑。治頭痛目眩。針入三分。

白話文:

風府穴:只有一個穴位。又名舌本穴。位於後腦頂部,髮際線往上一個拇指寬度的凹陷中。大筋內側,凹陷處。說話時肌肉會隆起,說話停頓時肌肉會平復。督脈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禁止灸此穴,否則會使人失聲。治療頭痛和眩暈。針灸時,將針刺入三分。

啞門,一穴。一作喑。一名舌橫。一名舌厭。在頂中央。入髮際五分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仰頭取之。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啞。治頭痛。針入二分。一作五分。

白話文:

啞門穴:一個穴位。又稱喑穴。別名舌橫穴、舌厭穴。位於頭頂中央,進入髮際線五分的地方。督脈與陽維脈的交會穴。它與舌根相連。仰起頭來取穴。禁止艾灸此處。艾灸會導致失聲。主治頭痛。針刺深度為二分。另有說法為五分。

2. 二·偃伏頭部第二行

左右凡十四穴

曲差,二穴。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足太陽脈氣新發。治頭頂痛。目視不明。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五處,二穴。在上星旁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目不明。頭風目眩。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承光,二穴。在五處後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風眩頭痛。目生白膜。針入三分。禁不可灸。

通天,二穴。在承光後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偏風,鼻多清涕。衄血頭重。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通天穴,一共有兩個穴位。在承光穴後一寸五分的位置。屬於足太陽經氣脈發出之處。可以治療偏頭痛、鼻涕清稀、流鼻血、頭部沉重等症狀。針刺深度為三分,並停留七次呼吸的時間。也可以灸三壯。

絡卻,二穴。一名強陽。又名腦蓋。在通天後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青風內障。目無所見。可灸三壯。

白話文:

絡卻穴,有兩個穴位。一個名稱是強陽,另一個名稱是腦蓋。在通天穴的後方一寸五分處。是足太陽經脈的氣血流經的地方。可以治療青風眼內障。眼睛什麼都看不到的疾病。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治療,灸三壯。

玉枕,二穴。在絡卻後一寸五分。俠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髮際上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治目痛不能視。腦風疼痛不可忍者。可灸三壯。

白話文:

玉枕,兩個穴位。在絡卻穴後一寸五分,腦戶旁一寸三分,起於肉枕骨,入髮際上三寸。是足太陽脈氣發出的部位。治療眼睛疼痛不能視物,腦風疼痛難忍。可以用艾灸治療,灸三壯。

天柱,二穴。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治目瞑視。頭旋腦痛。針入五分。得氣即瀉。立愈。

白話文:

天柱,兩個穴位。在後頸部髮際。大筋外側的凹陷處。足太陽經氣的起始點。治療眼睛閉著不能看。頭暈頭痛。針刺深度五分。得到氣後立即鬆手。立刻痊癒。

3. 三·偃伏頭部第三行

左右凡十二穴

臨泣,二穴。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足太陽少陽之會。治目生白翳多淚。針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忌如前法。

白話文:

臨泣穴,共有兩個穴位,位於眼晴正上方。直往下在髮際五分(約一指幅)的凹陷處。足太陽與少陽經交會的穴位。可用來治療眼睛產生白色薄膜、流淚過多的症狀。將針刺入三分,並停留七次呼吸的時間。感受到氣後立即出針。禁忌同前述穴位。

目窗,二穴,在臨泣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目外眥赤痛。忽頭旋。目䀮䀮。遠視不明。針入三分。可灸五壯。三度刺目大明。

白話文:

《目窗穴》,左右各一個,在臨泣穴後一寸,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穴位。治療眼睛外眥(即眼角)發紅疼痛、突然感到頭部發暈、眼睛紅腫疼痛、遠視模糊不清。針刺深度三分,可以艾灸五壯。重複刺血三次,視力能大大提高。

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治頭項偏痛。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承靈,二穴。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治腦風頭痛,可灸三壯。

腦空,二穴。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五分。挾玉枕骨下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治腦風。頭痛不可忍。目瞑。針入五分。得氣即瀉。可灸三壯。魏公苦患頭風。發即心悶亂目眩。華佗當針而立愈。忌如前法。

白話文:

「腦空」,有兩個穴位。別名為顳顬穴。位於承靈穴後一寸五分的距離,在玉枕骨下的凹陷處。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位。可以治療腦風(即中風)、頭痛劇烈無法忍受、眼睛閉合。針刺深度為五分,得氣後立即洩針。可以灸三壯。魏公患有嚴重的頭痛,一發作就感到心悶亂、頭暈目眩。華佗為他針灸後,立即痊癒。禁忌和前面提到的針灸穴位相同。

風池,二穴。在顳顬後髮際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目眩苦頭痛,目淚出。目內眥赤疼。目不明。針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七壯。

白話文:

風池穴,兩個穴位。位於太陽穴後方、髮際凹陷處。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主治眼睛昏眩、頭痛、眼淚不止、眼睛內眼角發紅疼痛、視力模糊等症狀。針灸深度七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七壯。

4. 四·側頭部

左右凡十二穴

頷厭,二穴,在曲周下顳顬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治頭風眩。目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眥急,針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三壯。忌如前法。

白話文:

頷厭,兩個穴位,位於曲周穴的下方,顳顬穴的上方邊緣。是手足少陽、陽明交會的穴位。主治頭痛、眩暈,眼睛看不見東西,偏頭痛,牽引眼睛的外眼角疼痛。針刺深度七分,留針七呼息。可以灸三壯。禁忌同前述。

懸顱,二穴。在曲周上顳顬中廉。足少陽脈氣所發。治頭偏痛。引目外眥赤。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忌如前法。

白話文:

懸顱,兩個穴位。在耳朵上方的太陽穴中間。足少陽經脈的氣由此處發出。治療偏頭痛,導致眼睛外側發紅。針灸深度三分,留針三呼。可以灸三壯。禁忌與前面一樣。

懸釐,二穴。在曲周上顳顬下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治頭偏痛。目銳眥赤痛。針入三分。灸三壯。

角孫,二穴。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手足少陽之會。治目生膚翳。可灸三壯。

竅陰,二穴。在枕骨下。搖動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治頭目痛。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瘈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出血多。治頭風眵蒙。目睛不明。針入一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癲癇脈,兩個穴位。別名為資脈。位於耳朵後面,雞足青絡脈上。刺破出血。出血量如豆汁狀。不宜出血太多。治療頭痛、眼花、視力模糊。針刺深度為一分,可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