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光道人

《秘傳眼科龍木論》~ 卷之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2)

1. 五·正面部中行

凡一穴

齦交,—穴。左唇內齒上齦縫筋中。治目淚眵汁。內眥赤癢痛。生白膚翳。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總共一個穴位,

那就是「齦交」穴。這個穴位位於左邊嘴脣內,上排牙齒齦緣的縫隙中間。可用來治療眼睛流淚、分泌物多,眼角紅腫搔癢疼痛,以及眼睛長出白色障礙視線的翳膜。針刺時深度大約為三分,此穴位亦適合做艾灸,一次可灸三壯。

2. 六·面部第二行

左右六穴

攢竹,二穴。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員柱。在兩眉頭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治目䀮䀮。視物不明。眼中赤痛。針入一分。留三呼。瀉三吸。徐徐而出針,不宜灸。宜以細三稜針刺之。宣泄熱氣。三度刺目大明。忌如前法。

睛明,二穴。一名淚孔。在目內眥。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五脈之會,治攀睛翳膜覆瞳子。惡風淚出。目內眥癢痛。小兒雀目疳眼。大人氣眼冷淚。䐴目視物不明。大眥胬肉侵睛。針入一寸五分。留三呼。禁不可灸。雀目者宜。可久留針。然後速出針。忌如前法。

巨髎,二穴。俠鼻孔旁八分。直目瞳子。蹺脈足陽明之會。治青盲。目無所見。遠視䀮䀮。白翳覆瞳子面。針入三分。得氣而瀉,灸亦良。可灸七壯。

白話文:

【六·面部第二行】

  • 左右共六個穴位
  1. 攢竹穴,兩個穴位。別名有始光、光明、員柱。位於兩眉頭凹陷處。是足太陽脈氣的發源地。治療眼睛乾澀、視力模糊、眼睛紅痛等症狀。針刺時,深度爲一分,留針時間與三次呼吸相當,瀉針時配合三次吸氣,緩慢拔針,不適宜灸療。建議使用細三棱針進行鍼刺,以宣泄熱氣。三次針對大明穴進行治療,避免使用前面提及的方法。

  2. 睛明穴,兩個穴位。又稱爲淚孔,位於內眼角。是手足太陽、少陽及足陽明五脈的交會點,治療眼瞼炎、角膜混濁覆蓋瞳孔、迎風流淚、內眼角癢痛、兒童夜盲症和疳眼、成人眼睛畏寒流淚、視覺模糊、大眼角胬肉侵入眼球等問題。針刺時,深度爲一寸五分,留針時間與三次呼吸相當,嚴禁灸療。對於夜盲症患者,可以適當延長留針時間,然後快速拔針,避免使用前面提及的方法。

  3. 巨髎穴,兩個穴位。位於鼻孔兩側各八分位置,與瞳孔垂直。是蹻脈和足陽明脈的交匯點。治療青盲、視力喪失、遠視模糊、白翳覆蓋瞳孔等問題。針刺時,深度爲三分,得氣後進行瀉針,灸療效果也不錯,可灸七次。

3. 七·面部第三行

左右凡六穴

陽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足少陽陽維之會。治頭目痛。目眵。可灸三壯。針入三分。一作二分。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陷中。蹺脈任脈足陽明之會。治目視䀮䀮,冷淚。眼眥赤痛。禁不宜針。針之令人目烏色。可灸三壯。炷如大麥。忌如常法。

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頭痛目眩。眼生白翳。可灸七壯。針入三分。凡用針。穩審方得下針。若針深。即令人目烏色。

白話文:

【總計六個穴位,分佈在臉部左右兩側】

【陽白】,兩個穴位。位於眉毛上方約一公分處,正對著瞳孔。這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點。主治頭痛、眼睛疼痛、眼屎過多等症狀。可以進行艾灸,每次灸三個壯次。針刺時深度應為三分,也有說法是二分。

【承泣】,兩個穴位。位於眼睛下方約七分之處,正對著瞳孔,位於眼球凹陷中。這是蹺脈、任脈和足陽明經的交會點。主治視力模糊、冷淚、眼睛紅痛等症狀。此穴位不適合針刺,針刺可能會導致眼睛變黑。可以進行艾灸,每次灸三個壯次,艾炷大小如同大麥。艾灸時需遵守一般的禁忌規則。

【四白】,兩個穴位。位於眼睛下方約一公分處,這是足陽明經的起始點。主治頭痛、目眩、眼睛長白翳等症狀。可以進行艾灸,每次灸七個壯次。針刺時深度應為三分。在針刺時必須謹慎,確定位置無誤後才能下針。如果針刺太深,可能會導致眼睛變黑。

4. 八·面部第四行

左右凡八穴

本神,二穴。在曲差旁一寸五分。一日直耳。上入髮際四分。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目眩。頸項強急痛。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絲竹空,二穴。一名目髎。在眉後陷中。足少陽脈氣所發。禁不可灸。不幸使人目小。又令人目無所見。治目眩頭痛。目赤。視物眩眩。眼睫拳倒。針入三分。留三呼。宜瀉不宜補。

瞳子髎,二穴。在目外眥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治青盲無所見。遠視䀮䀮。目中膚翳白膜。頭痛。目外眥赤痛。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顴髎,二穴。在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治目黃。眼瞤動不止。針入二分。

白話文:

總共有八個穴位分佈在臉部左右兩側,

第一個是「本神」,有兩個穴位。位於「曲差」穴旁約1.5公分處,另一說法是在耳朵正上方,進入髮際線約0.4公分的地方。這是足少陽和陽維脈的交匯點,用來治療眼睛眩暈、頸部緊繃疼痛等症狀。針刺深度為0.3公分,可以進行艾灸三次。

第二個是「絲竹空」,也有兩個穴位。又名為「目髎」,位在眉毛後方的凹陷處,這是足少陽脈氣發出的位置。這個穴位不能進行艾灸,否則可能會導致眼睛變小,甚至影響視力。主要用來治療眼睛眩暈、頭痛、眼睛紅、視覺模糊、睫毛倒插等症狀。針刺深度為0.3公分,需停留至三次呼吸後再拔針,適合泄法而非補法。

第三個是「瞳子髎」,同樣有兩個穴位。位在眼睛外角約0.5公分處,是手太陽和手足少陽脈的交匯點。主要用來治療青光眼導致的視力模糊、遠視、眼睛有白膜、頭痛、眼睛外角紅腫疼痛等症狀。可以艾灸三次,針刺深度為0.3公分。

最後一個是「顴髎」,也是兩個穴位。位在臉頰骨下方尖端的凹陷處,是手少陽和太陽脈的交匯點。主要用來治療黃疸性眼疾、眼睛不停抽搐等症狀。針刺深度為0.2公分。

5. 九·側面部

左右凡二穴

頭維,二穴。在額角入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足少陽陽明脈之交會。治頭偏痛。目視物不明。針入三分,禁不可灸。

白話文:

總共有兩個穴位在左右兩側的面部。

第一個是「頭維」,共有兩個穴位。位於額角,進入髮際的地方。它就在「本神」穴位旁邊的一寸五分處。這是足少陽和足陽明脈的交會點。可以治療頭部一側的疼痛,以及視力模糊的情況。針刺時深度應為三分,但要注意,這個穴位不宜進行灸療。

6. 十·背腧部中行

凡二穴

陶道,一穴。在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治頭重目瞑。可灸五壯。針入五分。

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目轉上垂,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總共有兩個穴位,

第一個是「陶道」穴。位於大椎骨節下方的縫隙,當你彎腰時可以找到它。這是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匯點。可用於治療頭部沉重、眼睛無神的症狀。此穴適合做艾灸療法,每次可灸五壯。若選擇針刺,深度應為五分。

第二個是「筋縮」穴。位於第九椎節下方的縫隙,同樣在你彎腰時可以找到。這是督脈氣的發源地。可用於治療眼睛向上翻或眼皮下垂的情況。此穴適合做艾灸療法,每次可灸三壯。若選擇針刺,深度應為五分。

7. 十一·背腧部第二行

左右凡十穴

風門,二穴。一名熱府。在第二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治目瞑風勞。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五壯。

肺腧,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甄權針經云。在第三椎下兩旁。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穴。治頭目眩。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一百壯。

肝腧,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治目上視。目眩。頭痛。目䀮䀮生白翳。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

三焦腧,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治目眩。頭痛。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腎腧,二穴。在十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與臍平。治目視䀮䀮。五勞七傷。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以年為壯。慎如前法。

白話文:

總共有十個穴位,左右對稱。

「風門」,有兩個穴位。又名「熱府」。位於第二節脊椎下方,兩邊各離中線一寸五分處。這是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匯點。用於治療眼睛疲勞、風濕勞損。針刺應深入五分,保持呼吸七次後拔出。可以進行五次艾灸。

「肺腧」,有兩個穴位。位於第三節脊椎下方兩側,各離中線一寸五分處。這是足太陽經脈氣發源的地方。甄權針經提到,位於第三節脊椎下方兩側,若將手搭在背上,左手取右側,右手取左側,當中指末端的位置即是穴位。用於治療頭暈眼花。針刺應深入五分,保持呼吸七次後拔出。可以進行一百次艾灸。

「肝腧」,有兩個穴位。位於第九節脊椎下方兩側,各離中線一寸五分處。用於治療向上看時視力模糊、頭痛、眼睛朦朧以及生成白翳。針刺應深入三分,保持呼吸六次後拔出。可以進行三次艾灸。

「三焦腧」,有兩個穴位。位於第十三節脊椎下方兩側,各離中線一寸五分處。用於治療頭暈眼花、頭痛。針刺應深入五分,保持呼吸七次後拔出。可以進行三次艾灸。

「腎腧」,有兩個穴位。位於第十四節脊椎下方兩側,各離中線一寸五分處,與肚臍水平。用於治療眼睛朦朧、五勞七傷。針刺應深入三分,保持呼吸七次後拔出。可以根據年齡來決定艾灸次數。必須小心遵照前面的方法。

8. 十二·背腧部第三行

凡二穴

譩譆,二穴。在肩髆內廉。俠六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以手痛按之。病者言譩譆。針入六分。留三呼。瀉五吸。治目眩。鼻衄。可灸二七壯至百壯止。忌莧菜白酒等物。

白話文:

總共有兩個穴位,

這兩個穴位名為「譩譆」。它們位於肩膀後方內側邊緣,具體位置是在第六個胸椎下方,兩側各離中線三寸的地方。當人正坐時可以找到這些穴位。這是足太陽經脈氣血發散的地方,如果用手按壓會感到疼痛,患者會說「譩譆」。針灸時,針頭應插入六分深,停留時間長到患者能做三次呼吸,出針時患者需做五次呼吸來排出邪氣。這個穴位可以治療眼睛眩暈和鼻子出血,可用艾灸療法,灸二七壯到一百壯即可停止。但患者需避免食用莧菜和白酒等食物。

9. 十三·手太陰肺經

左右凡四穴

大淵,二穴。土也。在手掌後陷中。手太陰脈之所注也。為腧。治目生白翳。眼眥赤筋。可灸三壯。針入二分。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動脈中。以鼻取之。治目眩。遠視䀮䀮。禁不得灸。針入四分。留三呼。

白話文:

總計左右兩側共有四個穴位。

「大淵」穴,有兩個。位於手掌後方的凹陷中。這是手太陰肺經脈氣聚集的地方,被定義為腧穴。可以治療眼睛生成白色障礙物、眼瞼邊緣泛紅。此穴適合施灸三次壯火。針刺時,深度應為二分。

「天府」穴,也有兩個。位置在腋下三寸的動脈中,可透過鼻子呼吸來定位。此穴可用於治療頭暈目眩,以及遠視時眼睛模糊不清的情況。但是需注意,這個穴位不適合進行灸療。針刺時,深度應為四分,並在針刺後停留至做三次深呼吸的時間。

10. 十四·手陽明大腸經

左右凡四穴

商陽,二穴。金也,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脈之所出也。為井。治目青盲。可灸三壯。右取左。左取右。如食頃立已。針入一分。留一呼。

合谷,二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手陽明脈之所過也。為原。治目視不明。頭痛。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若婦人妊娠。不可刺之。損胎氣。

白話文:

總計左右兩手共有四個穴位。

商陽穴,共兩個。此穴屬金,又名絕陽。位於手部食指旁側近大拇指處,距離指甲角邊緣約像一片韭葉的寬度。這是手陽明大腸經脈的起始點,被稱為井穴。可用來治療青光眼等目疾。可以進行灸療,每次灸三壯。右手病取左手穴,左手病取右手穴,大概在吃完飯後不久就會見效。針刺深度約一分,保持呼吸一次的時間。

合谷穴,共兩個。又名虎口。位於手部大拇指和食指的骨節之間的凹陷處。這是手陽明大腸經脈所經過的地方,被稱為原穴。可用來治療視力模糊、頭痛等症狀。針刺深度約三分,保持呼吸六次的時間。可以進行灸療,每次灸三壯。但如果是懷孕婦女,則不適合進行針刺,以免影響胎兒健康。

11. 十五·手少陰心經

左右凡四穴

通里,二穴。在腕後一寸。治目眩頭痛。針入三分。灸三壯。

少海,二穴。水也。一名曲節。在肘內廉節後。又云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手少陰脈之所入也。為合。治目眩。甄權云。屈手向頭取之。治腦風頭痛。不宜灸。針入五分。

白話文:

[十五·手少陰心經]

總計左右兩側共有四個穴位。

通裏:共有兩個穴位,位於手腕後方一寸處。可用於治療目眩與頭痛,針刺時深度應為三分,艾灸則需三壯。

少海:同樣有兩個穴位,其性質為水,另一名稱為曲節。位置在肘部內側的關節後方,或者說是在肘部內側的大骨外緣,距離肘尖端五分處。這是手少陰脈的進入點,屬於合穴類型。主要用於治療目眩。根據甄權的說法,當你彎曲手臂朝向頭部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它對治療腦風頭痛特別有效。然而,不建議使用艾灸,針刺深度應為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