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藍湯

乾藍湯

QIAN L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3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肺經 15%
脾經 12%
膽經 9%
腎經 9%
胃經 8%
心經 8%
大腸經 6%
三焦經 3%
膀胱經 3%
肝經
肺經
脾經
膽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乾藍湯中加入車前子,主要有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乾藍湯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尿路感染、腎炎等疾病,車前子可以幫助利尿排泄,減輕水腫,達到消炎解毒的作用。
  2. 清熱解毒: 車前子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乾藍湯中加入車前子,可以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更有效地消除病邪,促進患者康復。

乾藍湯中加入秦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燥濕: 乾藍湯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秦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止癢殺蟲的功效,能有效清除濕熱,緩解皮膚瘙癢。
  2. 涼血止血: 秦皮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糜爛、滲出等症狀,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秦皮在乾藍湯中起到清熱燥濕、涼血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能有效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

乾藍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肺散寒,通鼻竅: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溫肺散寒、通鼻竅之功效。乾藍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症,而細辛能溫散寒邪,通利鼻竅,配合其他藥材,協同發揮療效。
  2. 助藥力,增效力: 細辛具有較強的穿透力,能引藥入肺,並能促進其他藥材的藥力發揮,加強整體治療效果。在乾藍湯中,細辛有助於其他藥材有效地溫肺化痰,緩解感冒症狀。

乾藍湯中加入決明子,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清肝明目: 決明子性涼,味甘苦,入肝經,具有清肝火、明目、降壓的功效。乾藍湯本身偏於清熱解毒,而決明子的加入可增強其清熱明目的作用,對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潤腸通便: 決明子亦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體內毒素。乾藍湯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引起的便祕,決明子的加入可加強其通便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乾藍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三焦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乾藍湯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梔子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療效。
  2. 緩解肝火上炎: 乾藍湯中也常加入其他清肝瀉火藥材,如黃芩、龍膽草等,梔子能與之相輔相成,共同緩解肝火上炎,改善口苦、目赤、煩躁等症狀。

乾藍湯中添加升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乾藍湯主要用於治療麻疹、風疹等外感熱病,而升麻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能幫助疹子順利發出,減輕患者的不適。
  2. 升舉陽氣,提振正氣:升麻還具有升舉陽氣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患者的免疫力,抵抗病邪侵襲,促進病程恢復。

乾藍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1. 緩解疼痛: 白芍具有鎮痛作用,可以緩解乾藍湯中其他藥材可能引起的疼痛不適,例如柴胡、黃芩等藥材的苦寒之性。
  2. 養血柔肝: 白芍可以養血柔肝,滋養肝陰,有助於緩解乾藍湯可能導致的肝氣鬱結、氣血不暢等症狀,使藥性更加平和。

白芍的加入,不僅能提高藥效,更能降低藥物的副作用,使乾藍湯更安全有效。

乾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乾藍湯中可能含有較寒涼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中和其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
  2. 補脾益氣: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外,還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乾藍湯可能需要補益脾胃,以增強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甘草的加入可以起到輔助補脾益氣的作用。

乾藍湯中加入蕤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蕤仁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乾藍湯多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而蕤仁的潤肺止咳功效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佳的療效。
  2. 滋陰明目:蕤仁亦有滋陰明目的作用,可緩解因肺熱上炎所引起的目赤、視物模糊等症狀。乾藍湯中加入蕤仁,既能潤肺止咳,又能滋陰明目,更全面地解決患者的症狀,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藍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乾藍湯主治眼眦生赤脈息肉,伴隨澀痛不開、熱勢不歇,甚至目睛昏黃等症狀。此證屬肝膽火熱上攻於目,或風熱壅滯所致,病機與熱毒鬱結、血熱瘀滯相關。

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1. 乾藍葉(主藥):

    • 古代醫籍記載,藍葉(如大青葉、板藍根之類)具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之效,善解心肝火毒。
    • 此處用於清泄目眦赤脈息肉之熱毒,兼散血分鬱火。
  2. 升麻(臣藥):

    • 性升散,能引藥上行頭目,疏散風熱,解毒透邪。
    • 助乾藍葉清熱之力上達眼目,同時緩解熱毒鬱滯所致之腫痛。
  3. 芍藥(佐藥):

    • 選赤芍更合病機,因其清熱涼血、散瘀止痛,能緩解目赤澀痛及血絡瘀滯。
    • 若用白芍,則偏於養陰斂肝,對熱證充血較弱。
  4. 梔子仁(使藥):

    • 清泄三焦火熱,導火下行,尤其擅解肝膽鬱火。
    • 與升麻一升一降,調暢氣機,使熱邪從小便而出。
  5. 輔助加味(香豉、薤白)

    • 香豉(淡豆豉)透表解鬱,助升麻宣散鬱熱;
    • 薤白辛散通陽,行氣活血,疏通目絡之壅滯。

治療原理與功效推論

  • 清熱解毒為主:乾藍葉、梔子仁直折火毒,針對目眦赤脈息肉之熱盛瘀結。
  • 涼血散瘀為輔:芍藥活血消腫,改善局部血瘀;升麻、薤白辛散通絡,緩解澀痛。
  • 升降並用:升麻升散火鬱,梔子仁降泄熱邪,形成「火鬱發之」與「熱從下出」的雙向調節。

適用範圍深化

此方除原文所述症狀外,推測亦可適用於:

  • 天行赤眼(急性結膜炎)屬肝肺熱盛者;
  • 瞼緣炎或麥粒腫初期,見紅腫熱痛;
  • 古代「目睛昏黃」可能與肝熱夾濕相關,梔子仁兼能利濕退黃。

配伍特點

全方藥簡力專,以清熱涼血為核心,佐以宣通目竅,體現「火鬱發之」與「血熱宜涼」的治療思路,符合眼科熱證需兼顧「局部瘀滯」與「全身火毒」的用藥法度。

(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具體應用需結合臨床辨證。)

傳統服藥法


乾藍葉1兩,升麻1兩,芍藥1兩,梔子仁4枚。
上為粗末。
百晬至二百日兒, 每服1錢匕,以水半盞,加香豉7枚,薤白1莖(拍破),向煎至3分,去滓,食前分溫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明目、通絡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便秘等症狀。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胰臟炎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鼻息肉

相同名稱方劑


乾藍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組成:乾藍葉1兩,升麻1兩,芍藥1兩,梔子仁4枚。 主治:小兒百晬內下痢如魚腦,赤白雜痢,腹痛多啼。

乾藍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 組成:乾藍1兩,車前子1兩,秦皮(去粗皮)1兩,細辛(去苗葉)1兩,決明子(炒)1兩,山梔子仁1兩,升麻1兩,芍藥1兩,甘草(炙,銼)1兩,蕤仁1兩半。 主治:眼眥生赤脈息肉,澀痛不開,熱勢不歇,及目睛昏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