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白芷湯

茵陳白芷湯

YIN CHEN BAI Z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6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膀胱經 14%
胃經 14%
肺經 14%
肝經 9%
膽經 9%
大腸經 9%
腎經 9%
脾經
膀胱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白芷湯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利濕: 茵陳蒿性寒,味苦,入肝膽二經,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之功效。對於濕熱黃疸、濕熱泄瀉等症狀,茵陳蒿可有效清熱利濕,改善黃疸症狀,促進膽汁分泌,恢復正常排泄功能。
  2. 疏肝解鬱: 茵陳蒿還具有一定的疏肝解鬱作用。對於肝氣鬱結、胸悶脅痛等症狀,茵陳蒿能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滯,改善胸悶脅痛症狀。

因此,茵陳蒿在茵陳白芷湯中起到清熱利濕、疏肝解鬱的作用,與白芷等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治療黃疸、濕熱等疾病的功效。

茵陳白芷湯中使用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白芷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幫助清除因濕熱所致的邪氣,改善因風熱侵襲導致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配合茵陳蒿的清熱利濕作用,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疏風散濕的效果。
  2. 芳香闢穢,通竅止痛:白芷辛香走竄,可以通鼻竅,止鼻塞,並且具有芳香闢穢的功效,可以幫助改善濕熱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也能緩解因濕熱引起的頭昏、頭痛等不適。

茵陳白芷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黃疸等症狀。其組成成分包含了茵陳、白芷及秦皮等多種草藥。其中,秦皮的加入有其特殊的考量。秦皮性寒味苦,歸肝經和膽經,在中醫理論中具有清熱燥濕、收斂止瀉的功效。在茵陳白芷湯中,秦皮能夠輔助茵陳清除濕熱,對黃疸患者而言,不僅有助於退黃,還能增強整體療效。此外,秦皮具有的收斂作用,可以減輕因濕熱引起的腹瀉或腸胃不適等症狀。因此,秦皮在此方劑中的應用,既考慮到了病機的全面性,也體現了中醫治療講究的綜合調理原則,通過多種藥材之間的相互配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茵陳白芷湯中加入茯苓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濕健脾: 茯苓皮味甘淡,性平,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之功效。茵陳蒿性寒,善於清熱利濕,但較為偏寒,易傷脾胃。茯苓皮能健脾和胃,避免茵陳蒿寒性過強損傷脾胃,並有助於利水滲濕,促進水液代謝。
  2. 健脾除濕: 茵陳白芷湯主治濕熱黃疸,茯苓皮能健脾除濕,有助於消退濕熱,改善黃疸症狀。同時,茯苓皮亦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進一步提升療效。

茵陳白芷湯的組成中,包含黃柏,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燥濕: 茵陳蒿善於清熱利濕,白芷則能疏散風寒,而黃柏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可協同茵陳蒿和白芷,加強清熱利濕之效。
  2. 抑制菌羣: 黃柏可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滋生,與茵陳蒿、白芷等藥物共同作用,可有效控制濕熱所致的腸道炎症。

茵陳白芷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黃疸等症狀。其組成成分包含了茵陳、白芷以及藿香等多種中藥材。在該方劑中加入藿香的主要原因,在於藿香具有解表化濕、和中止嘔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而引發的胃腸不適、噁心嘔吐等症狀,藿香能夠發揮良好的調理作用。

此外,藿香還具有芳香化濁之效,能夠幫助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對濕熱黃疸患者而言,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肢體沉重等症狀。與茵陳、白芷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利濕、調理氣血的目的。因此,在茵陳白芷湯中加入藿香,不僅能增強整體療效,還可以提升患者的舒適度,使治療過程更加順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茵陳白芷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見於清代醫家著作,專治「酒客久痢,飲食不減」。酒客者,長期飲酒之人,濕熱內蘊脾胃;久痢指下痢遷延不癒,然「飲食不減」說明脾胃運化未衰,病機側重濕熱積滯腸道,兼夾酒毒穢濁。其痢多見黏液便、裏急後重、肛門灼熱,屬濕熱痢之範疇,然因病程久,恐濕重於熱或寒熱錯雜。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綿茵陳

  • 性味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 傳統用於清濕熱、退黃疸,然其芳香透泄之性,亦能化脾胃濕濁,尤善解酒毒濕熱。在本方中主導「祛濕熱、解酒毒」,針對酒客久痢之濕熱病根。

2. 臣藥:白芷、北秦皮

  • 白芷辛溫,歸肺、胃、大腸經,具燥濕、芳香化濁之功。其辛溫之性可制方中寒涼藥過抑脾胃,兼能升陽止瀉,適用於久痢濕邪困脾之證。
  • 北秦皮苦澀寒,歸大腸、肝、膽經,清熱燥濕、收澀止痢,針對濕熱下注大腸之便膿血、裏急後重,與茵陳協同強化清腸濕熱之效。

3. 佐藥:茯苓皮、黃柏

  • 茯苓皮甘淡平,專利水濕而無補益之性,契合久痢濕邪偏重者,通過淡滲分消濕濁,使濕從小便而去(以「利小便實大便」之理)。
  • 黃柏苦寒,清下焦濕熱,兼瀉相火,輔助茵陳、秦皮清熱解毒,尤適合酒客濕熱深伏者。

4. 使藥:藿香

  • 辛微溫,歸脾、胃、肺經,芳香醒脾、化濕和中,能振奮脾胃之氣、調和諸藥,防苦寒傷胃,兼解酒食穢濁之氣。

方劑配伍特點

  1. 辛開苦降,寒溫並用
    • 白芷辛溫升散,藿香芳香化濕,能宣透濕濁;茵陳、秦皮、黃柏苦寒降泄,清熱燥濕。兩者相配,調暢氣機,分消濕熱。
  2. 利澀兼施
    • 茯苓皮淡滲利濕,秦皮微澀止痢,使濕去而不傷正,瀉中寓收,適合久痢邪未盡而正已傷者。
  3. 標本兼顧
    • 以清化濕熱治標(茵陳、秦皮、黃柏),兼醒脾調中治本(白芷、藿香、茯苓皮),契合酒客脾胃濕濁內壅之體質。

此方組方嚴謹,針對「濕重熱輕」或「濕熱夾酒毒」之久痢,通過分消濕熱、醒脾化濁、調和氣機,使濕去熱清而痢自止。

傳統服藥法


綿茵陳、白芷、北秦皮、茯苓皮、黃柏、藿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茵陳白芷湯具有清熱利濕、解酒醒脾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脾胃虛寒、大便溏泄的患者,不宜服用茵陳白芷湯。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白芷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三。 組成:綿茵陳、白芷、北秦皮、茯苓皮、黃柏、藿香。 主治:酒客久痢,飲食不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