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芩飲
DI QIN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科證治全書》卷二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地芩飲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地芩飲中加入生地黃,可以輔助地榆、黃芩等清熱解毒藥物,清熱涼血,同時滋養陰血,防止燥熱傷陰。
- 緩解藥性: 地榆、黃芩等藥物偏燥,生地黃可以起到緩解藥性,避免燥熱傷陰,同時滋潤臟腑,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地芩飲中含有黃芩,其主要原因在於黃芩的藥性。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
地芩飲常用於治療濕熱蘊蒸,導致的發熱、口渴、舌苔黃膩、小便赤澀等症狀。黃芩的清熱燥濕之性,可以有效清除體內濕熱,並輔助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黃芩還具有止血安胎的功效,可以緩解因溼熱引起的胎動不安、胎漏等症狀,進一步增強地芩飲的療效。
主治功效
地芩飲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 生地黃:一兩
- 黃芩(酒炒):二錢
- 青荷葉:五錢(後加)
來源出處: 《外科證治全書》
古籍記載主治:
根據《外科證治全書》記載,地芩飲主要針對「耳竅中時流鮮血」,此症狀被認為是「肝腎火升」所致。
現代藥理分析及治療原理:
此方以生地黃為主藥,其性味甘寒,入心、肝、腎經。生地黃具有滋陰清熱、養血生津、涼血止血的功效。在此方中,生地黃的作用在於滋養肝腎陰液,以制約上炎的肝腎之火,並能涼血止血,針對耳竅出血之症。
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膽、脾、大腸經,具清熱燥濕、涼血止血、解毒消炎之功。經酒炒後,其清上焦之火的作用更強,並能引藥上行,直達病所。古籍中記載黃芩主治「肝腎火升,耳竅中時流鮮血」,與本方證機相符,可謂針對病因之藥。
青荷葉雖為後加之藥,但亦有其妙用。其味苦澀性平,歸肝、脾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之功。在此方中,青荷葉一方面能輔助清泄肝火,另一方面又可加強涼血止血之效。
綜合分析:
地芩飲針對「肝腎火升,耳竅中時流鮮血」的病機,以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為主要治則。其治療原理在於:
- 滋陰降火: 生地黃滋養肝腎陰液,以抑制肝腎之火上炎,從根本上解決病因。
- 清熱涼血: 黃芩清泄上焦之火,並能涼血止血,直接針對出血症狀。
- 輔助清泄: 青荷葉輔助清泄肝火,並能加強涼血止血之效,使全方療效更為完善。
此方配伍精巧,三藥合用,共奏滋陰清熱、涼血止血之功,不僅針對「耳竅中時流鮮血」的症狀,更著眼於「肝腎火升」的病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從古文描述來看,此方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及臨牀價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地芩飲,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卷二。 組成:生地黃1兩,黃芩2錢(酒炒)。 主治:肝腎火升,耳竅中時流鮮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