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芩參蘇飲
HUANG QIN CAN SU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統》卷八十二引《良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肝經 16%
膽經 16%
大腸經 16%
肺經 16%
胃經 16%
心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參蘇飲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黃芩性寒,味苦,歸肺、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方中加入黃芩,可清解肺熱,燥濕化痰,配合參蘇等藥物,更有效地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
- 降氣止咳: 黃芩能清熱降氣,對於肺熱咳嗽引起的氣逆上衝,有很好的緩解作用。與參蘇等藥物合用,可有效地平喘止咳,改善呼吸道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芩參蘇飲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寡婦、室女思欲不遂,以致傷脾,飲食少思,寒熱如瘧,面上或紅或黃」,其病機核心在於:
- 情志失調:古代認為寡婦或未婚女子因情志鬱結(思欲不遂),導致氣機阻滯,進而影響脾胃功能(傷脾),表現為食慾不振(飲食少思)。
- 肝脾不和:長期情志不舒,肝氣鬱結化火,上擾頭面,故見「面上或紅或黃」;若兼脾虛生濕,則可能寒熱交作(如瘧狀),屬半表半裡之證。
此證屬「鬱證」範疇,結合氣鬱化熱與脾虛濕滯之病機,故以參蘇飲補氣解表、理氣化痰,再加黃芩清泄鬱熱。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參蘇飲(基礎方)
由人參、蘇葉、葛根、前胡、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桔梗、枳殼、木香、生薑、大棗組成,功效為:
- 益氣解表(人參、蘇葉、葛根):針對氣虛外感或體弱受邪。
- 理氣化痰(陳皮、半夏、茯苓、枳殼):調暢氣機,化解痰濕,改善脾胃運化。
- 和胃健脾(生薑、大棗、甘草):助參、苓補益中焦,恢復食欲。
2. 加黃芪之用意
黃芪性苦寒,歸肺、膽、胃、大腸經,在此方中:
- 清泄鬱熱:針對情志化火所致的面赤、寒熱往來,黃芩善清上焦熱,尤其肝膽鬱火。
- 燥濕解毒:若脾胃濕滯蘊熱,黃芩可協同茯苓、半夏化濕清熱。
3. 整體配伍邏輯
- 標本兼治:
- 治本:人參、茯苓、甘草補脾益氣,解決「傷脾」之虛;陳皮、木香、枳殼疏肝理氣,解情志之鬱。
- 治標:蘇葉、葛根輕散表邪;黃芩清裡熱,半夏化痰濕,共調寒熱如瘧之症。
- 氣血並調:通過理氣(蘇葉、枳殼)與補氣(人參)並行,恢復氣機升降,使鬱熱得散,脾胃得健。
三、推論可能功效
- 調和肝脾:疏解情志鬱結,改善肝氣犯胃所致的食欲不振。
- 清熱化濕:針對濕熱鬱滯之寒熱交作、面色異常(紅為熱,黃為濕)。
- 扶正祛邪:通過益氣解表,緩解體虛感邪或長期情志耗氣之證。
此方體現了古代對「情志致病」的處理思路,結合補脾、疏肝、清熱三法,適用於氣鬱化熱兼脾虛的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參蘇飲加黃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參蘇飲, 出處:《醫統》卷八十二引《良方》。 組成:參蘇飲加黃芩。 主治:寡婦、室女思欲不遂,以致傷脾,飲食少思,寒熱如瘧,面上或紅或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