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丸

黃金丸

HUANG JI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肝經 16%
膽經 16%
大腸經 16%
肺經 16%
胃經 16%
心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金丸方劑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涼血解毒等作用。

方中若出現熱證,如濕熱內蘊、熱毒熾盛等,黃芩能清熱解毒,瀉火除煩,並能燥濕止瀉,使熱毒得以清除,濕熱消退,達到治療目的。因此,黃芩的加入,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促進其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黃金丸]主治小兒血證,包含「吐血、衄血、下血」三類出血症狀。此三方皆屬血熱妄行所致,顯示古代醫家應用此方於熱邪迫血外溢之證。小兒體質稚陰稚陽,易因外感熱邪或內傷飲食化熱,導致血分受灼,絡脈不寧。黃芩性寒味苦,善清上焦及肺熱,故推測此方針對熱源偏於上、中二焦(如肺胃熱盛)之出血,尤以衄血(鼻出血)及咳吐血為適;下血則可能屬腸熱便血(如痔血或痢疾後重下血),但需搭配其他藥味加強下焦清熱之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單味黃芩之用
    黃芩為方中唯一藥物,屬清熱瀉火要藥,歸肺、膽、脾、大腸經。其核心作用為:

    • 清熱止血:黃芩苦寒直折火勢,尤其擅長瀉肺火(衄血)、解胃熱(吐血),並通過大腸經清腸中濕熱(下血)。
    • 涼血安絡:血熱則妄行,黃芩能涼血分,使血歸經,符合《本草綱目》「療血熱」之述。
    • 蜜丸緩調:煉蜜為丸,一則緩和黃芩苦寒之性,防小兒脾胃受損;二使藥效持久,適合慢性或反覆出血。
  2. 劑型與服法設計

    • 雞頭實大(約3克):劑量輕靈,符合小兒「臟氣輕靈,隨撥隨應」特性。
    • 鹽湯送服:鹽咸寒,協同黃芩降火下行,加強引藥入血分、滋陰涼血之效,或助清下焦熱(如便血)。

綜合推論
此方體現「簡效直取」的治療思維,針對小兒陽熱偏盛、血分受擾之證,以單味藥力專效宏。然臨床若遇氣虛不攝或虛寒出血,則非所宜,需依證加減。其核心原理在「熱清則血自安」,凸顯中醫「治火即是治血」的辨證邏輯。

傳統服藥法


黃芩不拘多少。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實大。
3歲兒每服1丸,。鹽湯代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胰臟炎結膜炎膽囊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鏈球菌性咽喉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急性會厭炎胃腸出血四肢抽搐咳嗽咽喉痛腹瀉多痰眼睛紅痛心情煩燥

相同名稱方劑


黃金丸, 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黃芩不拘多少。 主治:小兒吐血、衄血、下血。

黃金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組成:葶藶子(隔紙微炒)3兩,半夏(炒赤色)3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乾薑(炮)1棗許,大黃(銼,炒)3分。 主治:肺熱咳嗽。

黃金丸, 出處:《一盤珠》卷八。 組成:明雄黃5錢,膽星5錢,川鬱金5錢,玄明粉5錢,熟大黃5錢(古方用巴豆,恐其性火烈,故以玄明粉、大黃易之)。 主治:小兒急熱急驚,熱痰結胸。

黃金丸, 出處:《夀世保元》卷二。 組成:大黃(煨)、鬱金(即薑黃。要極小者佳)、牙皂(去筋皮)各等分。 主治:積熱積痰,並五臟三焦有餘之熱,夾熱下利,食痞膈悶,咽痛,目赤腫,中暑中熱,煩躁,及初發腫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