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槐芩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性寒涼,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槐芩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導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狀,而黃芩的清熱瀉火之性,可有效消散濕熱,減輕炎症。
- 解毒止痛: 黃芩還具有解毒止痛的功效,能解毒散瘀,消腫止痛。槐芩散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伍,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狀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槐芩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崩中不止」,即婦女非經期子宮大量出血,遷延難癒之症。其病機多與血熱妄行、氣不攝血或衝任不固相關,而本方所治尤以「熱迫血行」為關鍵——血分有熱,灼傷脈絡,致血不循經而崩漏。
組成與方義分析
炒槐米(三兩)
- 性味苦涼,歸肝、大腸經,古人謂其「涼血止血」,尤善治下部出血(如腸風便血、崩漏)。
- 炒炭後澀性增強,止血之力更著,兼具「斂血」之效。
- 現代藥理:含蘆丁等成分,能降低血管通透性,促進凝血。
黃芩(二兩)
- 性味苦寒,歸肺、膽、脾、大腸經,為「清熱瀉火」要藥,尤長清瀉上焦與血分伏熱。
- 《本草綱目》載其「治風熱濕熱……女子血閉淋露」,此處取其「涼血止血」兼「清熱安胎」之能。
- 現代藥理:黃芩苷可抗炎、收縮血管,輔助止血。
配伍邏輯與治則推演
- 君臣協力:槐米為君,直入血分止血;黃芩為臣,清熱以斷出血之因。二者合用,標本兼顧,止血不忘清熱,防熱鬱復燃。
- 升降相因:槐米沉降,專走下焦;黃芩輕浮,兼宣上焦。然二者共趨血分,形成「清上徹下」之勢,使血熱得平,崩漏自止。
- 炮製與用法深意:
- 炒炭增止血之效,契合「血見黑則止」古訓。
- 以霹靂酒(古代用酒之一,性烈善行)調服,取酒之辛散助藥力速達病所,兼防涼藥冰伏留瘀,體現「止中有行」之妙。
治療原理歸納
本方以「清熱涼血止血」為核心,針對血熱崩漏之證,透過:
- 直接止血:槐米炭收澀固崩。
- 清除病源:黃芩瀉火,杜絕熱迫血溢。
- 防瘀留寇:酒行藥勢,避免過止成瘀。
全方藥簡力專,體現中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與「熱者寒之」的辨證思路,堪稱古代止血方劑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炒槐米3兩,黃芩2兩。
上炒,研為末。
每服5錢,霹靂酒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子宮崩漏月經淋漓不止
相同名稱方劑
槐芩散, 出處:《女科切要》卷二。 組成:炒槐米3兩,黃芩2兩。 主治:崩中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