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芩心丸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在於黃芩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止血安胎之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胃經,擅於清熱瀉火,尤其對心火亢盛、熱擾神明所致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此外,黃芩還兼具燥濕止痢、止血安胎等功效,對於濕熱下痢、妊娠胎動不安等症狀亦有幫助。因此,將黃芩納入芩心丸配方,可有效改善心火亢盛、熱擾心神等症狀,達到清熱安神之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芩心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核心病機:婦人年近七七(49歲左右),沖任脈虛,天癸將竭之際,陰血不足而虛熱內擾,導致經血非時而下(月經逾期不止或量多)。
定位:此證屬「經斷前後諸證」中的「血熱妄行」,因肝腎陰虛,虛火灼絡,血不歸經。
關鍵字解:
- 「天癸當住」:指婦女自然絕經年齡,腎氣衰,天癸竭,沖任二脈氣血不足。
- 「每月卻行或過多不止」:應絕未絕,經血淋漓或量多,反映血分伏熱,迫血妄行。
組成與方義邏輯推理
1. 君藥:黃芩心(醋製)
- 藥性:苦寒,歸肺、膽、大腸經,傳統用「枝條者」(即枯芩)專清上焦火。
- 特殊炮製:
- 米醋浸炙七次:醋性酸收,能引藥入肝經血分,緩和黄芩寒性,增強其斂血止血之效;反覆炙製使藥力沉潛,專攻血分伏熱。
- 「七次」:取「七」為少陽之數,對應女子以肝為先天,強化疏肝清熱作用。
- 作用:
- 清肝膽鬱熱,涼血止血。
- 黃芩本擅治「女子血閉」(《神農本草經》),醋製後兼能固沖止崩。
2. 輔佐:醋糊為丸
- 醋:酸收之性協同黃芩斂血,防止寒涼太過而留瘀。
- 酒送服:溫酒通行血脈,防止血過滯,寓「通因通用」之妙。
3. 整體方義
- 清熱與固澀並行:黃芩清血熱以治本,醋製斂血以治標,標本兼顧。
- 動靜結合:酒之辛散與醋之酸收,調和氣血動靜,避免涼遏太過。
- 靶向治療:專攻肝膽血分伏熱,契合「女子以肝為先天」的生理特點。
治療原理推演
- 「血熱妄行」病機鏈:
腎陰虧虛(七七之年)→ 水不涵木 → 肝鬱化火 → 灼傷血絡 → 經血失控。 - 芩心丸作用層次:
- 直接作用:清肝火、涼血分,從源頭消除迫血妄行之力。
- 間接作用:醋製引藥入肝經,斂血同時防耗散,符合「老年崩漏宜清補」的原則。
- 與年齡相關的適應性:
此方針對「將絶未絶」之際的虛性亢奮(陰虛火動),而非實熱崩漏,故單用黃芩醋製,不用大隊補陰藥,避免滋膩礙脾。
總結
芩心丸以「一味黃芩,醋製為法」,體現簡約專效的用藥思路,巧妙結合炮製與配伍,將清熱止血與調和肝膽融於一爐。其核心在於剋制虛性血熱,既不同於青年實火崩漏的苦寒直折,亦異於氣不攝血的溫補固澀,而是針對更年期生理轉換期的特殊病機,展現中醫「因時製宜」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黃芩心(枝條者)2兩(用米醋浸7日,炙乾,又浸又炙,如此7次)。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丸,空心溫酒送下,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芩心丸, 出處:《瑞竹堂方》卷十四。 組成:黃芩心(枝條者)2兩(用米醋浸7日,炙乾,又浸又炙,如此7次)。 主治:婦人49歲以後,天癸當住,每月卻行或過多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