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竹堂經驗方

《瑞竹堂經驗方》是元代醫學發展的重要見證,由著名醫學家沙圖穆蘇(或作薩德彌實,字謙齋)所編纂。這位醫家不僅學識淵博,更是一位深具「仁心」的官員,曾官至御史,後出任建昌太守。正如歷代賢達所推崇的「良相良醫」思想,沙圖穆蘇將治國與濟世視為一體,深知醫藥之於民生的重要性。他秉持著懸壺濟世的道德情懷,將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及廣泛收集的驗方彙編成書,意在普及醫藥知識,惠澤蒼生。書名中的「瑞竹堂」,據載源於作者居住處的竹子再生根發枝,被視為瑞兆,故以此命名其書齋並藉此為書名,寄託了吉祥與傳承的寓意。

此書的問世,正值元代醫學融合與創新的時期。《瑞竹堂經驗方》不僅是對當時醫學成就的系統總結,更是以其獨特的「經驗」為核心,強調臨床實踐與療效驗證。原書規模宏大,編為十五卷,後世流傳版本多已亡佚部分,現存多為輯補後的五卷本。儘管如此,書中收錄的數百種方劑和治療方法,依然構建了一個全面而實用的醫學體系。全書內容分門別類,條理清晰,涵蓋了諸多醫學領域,反映了元代醫學的廣泛應用與深入研究。

書中首先詳述了「諸風門」的病因與治療,這部分佔有相當比重,可能與當時特定地域或氣候條件下的疾病譜有關。從中風、半身不遂到風濕痹痛,書中記載了如「腦麝祛風丸」、「活絡丹」等針對性強、療效顯著的方劑,這些方劑至今仍對治療相關病症具有參考價值。其對風病的認識和治療策略,體現了元代醫家在這一複雜領域的探索深度。

「內科雜病」部分則涵蓋了更廣泛的病症,包括心腹疼痛、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患等。書中不僅提供了大量內服藥方,如治療氣滯血瘀的「沒藥玄胡散」和消食導滯的「木香檳榔丸」,還記錄了外敷、熏洗等多元化的治療手段。這種內外結合、多法並用的治療思路,是中醫整體觀念的體現。

《瑞竹堂經驗方》對「外科與瘡瘍治療」亦給予了高度關注。癰瘡、痔瘡、跌打損傷是日常生活中常見且影響廣泛的病症。書中收錄的「接骨丹」、「透骨膏」等方劑,強調了外科治療在消腫止痛、促進癒合方面的作用。這種對外科病症的重視及詳細記錄,為後世外科醫學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書中提到的「內托千金散」治療癰毒的殊效,更突顯了內外兼治的理念在外科領域的應用。

在「婦科與兒科」方面,書中也提供了實用的治療方案。婦科內容涉及月經不調、妊娠、產後調理等女性特有的生理及病理問題。著名的「女科八珍散」,實質上是補氣血的四君子湯與四物湯的經典組合,這一組合方在後世婦科臨床中被廣泛應用,足見《瑞竹堂經驗方》在方劑學上的貢獻和影響力。兒科部分則關注小兒常見病,儘管如「提要」中所述,部分方劑可能因地域或體質差異而需調整,但也反映了當時兒科治療的嘗試與探索。

此外,書中對於「痰飲」的調理和「養生」保健也有涉及。對痰濕內阻、氣機不暢的病證,書中推薦了如「二陳湯」、「滌痰丸」等經典化痰方劑,這些方劑的應用至今仍是中醫治療痰濕證候的重要手段。書中對養生的關注,則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通過補益氣血等方法增強體質,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瑞竹堂經驗方》最突出的學術特色在於其「經驗為本」的理念。書中方劑均是作者或其收集來源經過反覆臨床驗證、確有實效的。這種對療效的嚴謹追求,使得本書具有高度的臨床價值和指導意義。其次,書中對病症的分類和方劑的編排,體現了科學性與系統性,極大地方便了醫者的查閱和學習,為後世醫學書籍的編纂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在用藥方面強調了「因地制宜」和「因人而異」的個性化診療原則。例如,「提要」中特別提到,金元時期的方劑可能相對峻烈,適合體質壯實的北方人,而南方人則需調整用藥,這反映了作者對地域、體質差異與用藥安全性的細緻考量,展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從歷史意義來看,《瑞竹堂經驗方》是研究元代醫學不可或缺的文獻。它不僅記錄了當時醫學的發展水平和疾病譜,更傳承了許多具有重要價值的方劑,這些方劑很多演變成為後世中醫的基礎方或常用方,影響至今。本書方劑的實用性和相對易得的藥物,也有助於醫藥知識的普及,對提升當時的民間醫療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

總而言之,《瑞竹堂經驗方》是一部集元代醫學大成、以臨床經驗為核心的醫學巨著。它不僅展現了作者沙圖穆蘇深厚的醫學造詣和仁厚濟世的情懷,更以其系統的編排、實用的方劑和對個性化診療的重視,在中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這部充滿智慧和經驗的典籍,至今仍是中醫學習者和研究者的寶貴財富,為理解中醫的發展脈絡、探尋有效的治療方法提供了深刻的啟示。它的價值穿越時空,持續滋養著中醫藥學的實踐與創新。


原序

又序

提要

一、諸風門 (1)

一、諸風門 (2)

一、諸風門 (3)

一、諸風門 (4)

一、諸風門 (5)

一、諸風門 (6)

一、諸風門 (7)

二、心氣痛門 (1)

三、小腸疝氣門 (1)

三、小腸疝氣門 (2)

四、積滯門 (1)

四、積滯門 (2)

四、積滯門 (3)

五、痰飲門 (1)

五、痰飲門 (2)

六、喘嗽門 (1)

七、羨補門 (1)

七、羨補門 (2)

七、羨補門 (3)

七、羨補門 (4)

七、羨補門 (5)

七、羨補門 (6)

七、羨補門 (7)

七、羨補門 (8)

七、羨補門 (9)

八、瀉痢門 (1)

七、羨補門 (10)

八、瀉痢門 (2)

九、頭面口眼耳鼻門 (1)

九、頭面口眼耳鼻門 (2)

九、頭面口眼耳鼻門 (3)

九、頭面口眼耳鼻門 (4)

十、發齒門 (1)

七、羨補門 (11)

十、發齒門 (2)

七、羨補門 (12)

十一、咽喉門 (1)

十二、雜治門 (1)

九、頭面口眼耳鼻門 (5)

十二、雜治門 (2)

九、頭面口眼耳鼻門 (6)

十三、瘡腫門 (1)

十三、瘡腫門 (2)

十三、瘡腫門 (3)

十三、瘡腫門 (4)

十三、瘡腫門 (5)

十三、瘡腫門 (6)

九、頭面口眼耳鼻門 (7)

十四、婦人門 (1)

十、發齒門 (3)

十三、瘡腫門 (7)

九、頭面口眼耳鼻門 (8)

十四、婦人門 (2)

十五、小兒門 (1)

十一、咽喉門 (2)

十五、小兒門 (2)

十五、小兒門 (3)

十五、小兒門 (4)

十二、雜治門 (3)

三、小腸疝氣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