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竹堂經驗方》~ 七、羨補門 (7)
七、羨補門 (7)
1. 五加皮丸
治男子婦人腳氣,骨節皮膚腫濕疼痛,進飲食,行有力,不忘事。
五加皮(四兩,酒浸,春秋三日,夏二日,冬四日),遠志(去心用皮,四兩,春秋三日,夏二日,冬四日,用酒浸,浸透易為剝皮)
上曝乾為末,春秋冬止用浸藥酒為糊,夏別酒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白話文:
這個藥方「五加皮丸」是治療男女腳氣的,症狀包含關節和皮膚腫脹、濕重疼痛。服用後可以增進食慾,走路有力氣,並且不容易忘事。
藥材包含:五加皮(四兩,用酒浸泡,春天、秋天浸泡三天,夏天浸泡兩天,冬天浸泡四天),遠志(去除內心,只用外皮,四兩,也是用酒浸泡,浸泡時間同五加皮,浸透之後容易剝皮)。
將以上藥材曬乾後磨成粉末,春天、秋天、冬天用浸泡藥材的酒調成糊狀,夏天另外用酒調成糊狀,製成如同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四、五十丸,在空腹時用溫酒送服。
2. 橘皮煎丸
理脾腎久虛,積冷麵黃,嘔吐痰水,飲食減少,心腹疼痛,脅肋脹滿,繞臍弦急,大腸虛滑,小便頻數,肌膚瘦瘁,腳膝軟弱,肢體怠墮,上氣咳嗽,痃癖積聚,久瘧久痢,腸風痔漏,婦人血海虛冷,赤白帶下,久無子息,並皆治之。
陳皮(去白,取十五兩淨末,熬膏),金釵石斛,穿心巴戟(去心),牛膝(酒浸),蓯蓉(酒浸炙),茄子鹿茸(火燎去毛,劈開,酒浸炙),菟絲子(酒浸焙乾,搗),陽起石(酒浸焙乾,研如粉),杜仲(炙,去絲),厚朴(去皮,薑汁浸炙),附子(泡,去皮臍),乾薑(炮裂),肉桂(去皮),京三稜(煨熟,切片),吳茱萸(水浸,去浮者,焙乾),當歸(去蘆),萆薢(以上各三兩),甘草(一兩,炙)
上一十八味為細末,先用五升於銀石器內,將橘皮末於酒內熬如餳,然後入諸藥末,一處合和搜停,更入桕內搗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或鹽湯亦可。
白話文:
此藥方能調理脾腎長久虛弱,導致面色發黃、經常嘔吐痰水、食慾不振、心腹疼痛、兩脅脹滿、肚臍周圍脈搏弦急、大腸虛弱容易滑瀉、小便頻繁、肌肉消瘦、腿腳無力、身體疲倦、氣喘咳嗽、痃癖積聚(腹部腫塊)、久病瘧疾、久痢不止、腸風痔瘡、婦女血海虛寒、赤白帶下、長期不孕等症狀,皆可治療。
藥材包含: 陳皮(去除白色內層,取十五兩淨末,熬製成膏狀),金釵石斛,穿心巴戟(去除中心),牛膝(以酒浸泡),肉蓯蓉(以酒浸泡後烤過),鹿茸(火烤去除毛,剖開,以酒浸泡後烤過),菟絲子(以酒浸泡後烘乾,搗碎),陽起石(以酒浸泡後烘乾,研磨成粉),杜仲(烤過,去除絲),厚朴(去除樹皮,以薑汁浸泡後烤過),附子(浸泡過,去除皮臍),乾薑(炮製至裂開),肉桂(去除樹皮),京三稜(煨熟後切片),吳茱萸(以水浸泡,去除浮在水面的部分,烘乾),當歸(去除蘆頭),萆薢(以上各三兩),甘草(一兩,烤過)。
將以上十八味藥材研磨成細末,先取五升酒於銀或石製容器內,將橘皮末放入酒中熬煮至像麥芽糖般的濃稠,然後加入其他藥末,一起攪拌均勻,再加入桕油搗五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於空腹時以溫酒送服,也可以用鹽湯送服。
3. 建中丸
治脾胃氣弱,冒犯風冷,腹痛腸鳴泄瀉。經云:食畢而中謂之洞泄。手足冷,面色青白,下部虛寒,中滿氣短。常服寬中,建脾養胃,育真固氣。
大附子(炮,去皮臍),大川烏(炮,去皮臍),桂心,胡椒,蓽茇,乾薑,良薑(炒),吳茱萸(去枝,湯泡)
上件各等分,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米飲湯送下。
白話文:
建中丸
此藥方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因為受到風寒侵襲而引起的腹痛、腸鳴、腹瀉。正如醫書上說的,剛吃完飯就腹瀉,稱為「洞泄」。同時會有手腳冰冷、臉色蒼白、下半身虛冷、胸腹脹滿、呼吸短促等症狀。經常服用此藥,可以寬暢胸腹、健脾養胃、培養真氣、鞏固元氣。
藥方組成:
大附子(炮製,去除皮和中心部分)、大川烏(炮製,去除皮和中心部分)、桂心、胡椒、蓽茇、乾薑、良薑(炒過)、吳茱萸(去除枝梗,用熱水浸泡)。
以上藥材各取相同分量,磨成細末,用醋調製的糊狀物將藥粉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七十丸,在空腹、吃飯前用米湯送服。
4. 玉關丸
治諸虛不足,膀胱腎經痼敗,陰陽不交,致多生病,水欲升而沃心,火欲降而溫腎,如此則坎離既濟,陰陽協和,火不炎而神自清,水不滲而精自固,久服補益,永無膏淋白濁遺精之患,功效難以盡述。
辰砂(半兩),鹿茸(一兩),柏子仁(炒,另研),川巴戟(去心。各七錢半),黃耆(七錢,蜜炙),沉香,蓯蓉(酒浸),茯神(去木),牛膝(去蘆),石斛(去根秤,酒浸),五味子,菟絲子(水洗,酒浸蒸),杜仲(去粗皮,酒浸炒,以上各七錢半),遠志(去心,一兩,),川附子(二隻,去皮臍,各切下頂,剜空心,中安辰砂在內,將切下頂子蓋定,以線扎),木瓜(大者一個,去皮穰,切開頂子,裝硃砂、附子一隻在內,以木瓜切下頂子蓋定,用線扎之,爛蒸訖,取出附子,切片焙乾為末,辰砂細研,木瓜研為膏子)
上為細末,用木瓜膏杵和,入少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湯或溫酒鹽湯送下。
白話文:
這個藥丸叫做玉關丸,主要治療各種虛弱不足的症狀,特別是膀胱和腎經功能衰敗,導致陰陽失調,引發多種疾病。這種情況下,水氣會向上衝而影響心臟,火氣會向下衰弱而無法溫養腎臟。如果能夠讓水火相濟,陰陽調和,火氣就不會過旺而使神志清明,水氣也不會過多滲漏而使精氣穩固。長期服用可以補益身體,永遠不會有膏淋、白濁、遺精等疾病的困擾,功效非常多,難以一一詳述。
藥方組成如下:
辰砂(二錢半),鹿茸(五錢),柏子仁(炒過,另外研磨),川巴戟(去除中心。各三錢七分半),黃耆(三錢半,用蜂蜜炒過),沉香,蓯蓉(用酒浸泡),茯神(去除木心),牛膝(去除蘆頭),石斛(去除根部,秤重後用酒浸泡),五味子,菟絲子(用水洗過,用酒浸泡後蒸),杜仲(去除粗皮,用酒浸泡後炒過,以上各三錢七分半),遠志(去除中心,五錢),川附子(兩個,去除皮臍,各自切下頂部,挖空中心,放入辰砂在內,再把切下的頂部蓋上,用線綁住),木瓜(選一個大的,去除皮和裡面的瓤,切開頂部,裝入辰砂和一個附子在內,再用木瓜的頂部蓋上,用線綁住,蒸爛後,取出附子,切片烘乾磨成粉末,辰砂要磨成細粉,木瓜磨成膏狀)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木瓜膏搗和,加入少量酒糊做成藥丸,像梧桐子一樣大小。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時用米湯或溫熱的鹽酒送服。
5. 益衛丹
治心脈結而散,肺脈浮而軟,餘脈如經,原其所自,思慮傷心,憂慮傷肺,蓋心乃諸血之源,肺為諸氣之候,心虛則血少,脈弱則氣虛,遂致目澀、口苦,唇燥舌咸,甚則齒為之痛,鼻為之不利,怔忡白濁,腠理不密,易為感風寒,今以補氣湯補氣以養肺,益榮丹滋血以助心,榮衛日充,心肺戢治,諸疾自愈。
當歸(二兩,去蘆,酒浸焙),紫石英(火煅,醋淬七次,研細,一兩),柏子仁(炒,另研),酸棗仁(去殼),小草,木香(不見火),茯神(去木),桑寄生,卷柏葉(酒炙),熟地黃(洗淨,酒蒸,焙乾),龍齒(各一兩,另研)辰砂(半兩,另研)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為衣,每服七十丸,食前,用麥門冬湯下。
白話文:
這個藥方「益衛丹」是用來治療心脈時而結滯、時而散亂,以及肺脈浮躁而軟弱的狀況。其他脈象則與正常情況相同。追究病因,是因為思慮過度傷及心臟,憂愁過度傷及肺部。心臟是全身血液的源頭,肺部是全身氣息的關卡。心臟虛弱就會導致血液不足,脈搏虛弱則表示氣虛,進而會出現眼睛乾澀、口中發苦、嘴唇乾燥、舌頭感到鹹味,嚴重時甚至會牙痛、鼻塞不通、心悸不安、小便混濁、皮膚鬆弛不緊密,容易感受風寒。現在用「補氣湯」來補氣養肺,用「益榮丹」來滋養血液幫助心臟,使身體的營衛之氣充足,心肺功能恢復正常,各種疾病自然痊癒。
藥方組成包含:當歸(二兩,去除蘆頭,用酒浸泡後烘乾)、紫石英(用火燒過後,用醋淬七次,研磨成粉,一兩)、柏子仁(炒過,另外研磨)、酸棗仁(去殼)、小草、木香(不能用火處理)、茯神(去除木心)、桑寄生、卷柏葉(用酒炙過)、熟地黃(洗淨,用酒蒸過,烘乾)、龍齒(各一兩,另外研磨)、辰砂(半兩,另外研磨)。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外層裹上辰砂。每次服用七十丸,飯前用麥門冬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