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味黃芩湯
YI WEI HUANG QI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草綱目》卷十三引李杲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肝經 16%
膽經 16%
大腸經 16%
肺經 16%
胃經 16%
心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一味黃芩湯」顧名思義,僅由黃芩一味藥物組成。其之所以單用黃芩,主因有二:
- 黃芩性寒,味苦,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瀉。針對一些熱證,如濕熱瀉痢、熱毒瘡瘍,單用黃芩即可達到清熱解毒、止瀉的效果,無需複雜配伍。
- 黃芩藥性較烈,單味使用便可發揮其最大功效。若配伍其他藥物,可能會影響黃芩的藥效,甚至產生副作用。因此,單味使用能最大程度地發揮黃芩的清熱解毒功效,簡便易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核心病機:肺經氣分鬱熱,火邪上灼。
主證特徵:
- 熱象偏上:膚如火燎(熱在肌表,但重按不熱)、目赤、心煩,反映熱邪壅於肺衛氣分。
- 陰傷痰阻:咳嗽吐痰(肺熱煉津成痰)、煩渴(熱盛津虧),脈浮洪(氣分熱盛)。
- 時辰特異性:日西更甚(申酉時屬肺,肺熱當令時症狀加劇)。
此方源自李東垣對「風勞」(虛勞兼風熱)的辨治,針對「熱在氣分」而非血分,故見蒸熱燥渴,但無夜熱早涼、舌絳等陰分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單味黃芩之效:
直瀉肺火:
- 黃芩性苦寒,歸肺經,善清上焦實熱。李東垣強調「片芩」(枯芩)中空輕浮,專瀉肺經氣分火熱,符合「治上焦如羽」之理。
- 對比「條芩」(子芩)質沉,偏瀉大腸濕熱,此方取片芩,正凸顯其「瀉肺火」的精准定位。
熱痰並治:
- 肺熱灼津為痰,黃芩清火即斷痰之源,故服後痰嗽俱減,非直接化痰,乃「治病求本」。
- 微洪之脈得平,因氣分熱退則脈勢趨緩,非黃芩有滋陰之功,乃「熱去陰自復」之效。
風勞熱之機轉:
- 「風勞」本虛標熱,黃芩獨用治標急(火燎煩渴),非補虛藥。原案因感冒誤治轉為骨蒸,實為表邪入裏化熱,黃芩解鬱伏之熱,契合「火鬱發之」之理。
煎服法之妙:
- 「頓服」集中藥力,迅猛瀉火,適用於熱勢急迫者。若緩投恐藥力不逮,反致熱耗真陰。
【綜論】
此方展現「藥專力宏」的經方思維,關鍵在辨準氣分熱壅於肺。後世若見陰虛或脾弱之熱,需配伍相應藥物,然原方之精在於單刀直入,救肺熱於焚燔之際。
傳統服藥法
片芩1兩。
水2鐘,煎1鐘,頓服。
骨蒸發熱:予年二十時,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發熱,膚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許,暑月煩渴,寢食幾廢,六脈微洪,遍服柴胡、麥門冬、荊瀝諸藥,月余益劇,皆以為必死矣。先君偶思李東垣治肺熱如火燎,煩燥引飲而晝盛者,氣分熱也,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火。遂按方用片芩一兩,水二鐘,煎一鐘,頓服。次日身熱盡退,而痰嗽皆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一味黃芩湯,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三引李杲方。 組成:片芩1兩。 主治:骨蒸發熱,膚如火燎,咳嗽吐痰,煩渴,脈浮洪。風勞膚如火燎,重按不熱,日西更甚,喘嗽,灑淅寒熱,目赤心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