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耳膏

耵耳膏

DING ER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杏苑》卷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33%
肺經 33%
心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耵耳膏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耳部炎症常伴有熱毒,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緩解耳部紅腫熱痛等症狀。

二、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改善耳部乾燥,促進耳垢軟化,利於排出,減少耳垢堆積導致的耳鳴、耳聾等問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耵耳膏主治「風氣閉之,津液結聚成核」所致的耵耳。據古醫理論,「風氣閉塞」意指外邪(如風寒濕熱)侵襲耳竅,導致氣機壅滯;「津液結聚」則進一步形成病理產物(如耵聹硬結或分泌物阻塞)。此方針對耳道因風邪與痰濕瘀結引起的栓塞、腫痛或聽力障礙,具祛風、潤燥、散結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生豬脂(去膜)

    • 性味歸經:甘、涼,歸肺、大腸經。
    • 作用:潤燥滑竅,能軟化耳道硬結,並形成保護膜,防止結聚加重。古方中常用豬脂作為賦形劑,兼引藥入耳竅。
  2. 生地黃

    • 性味歸經:甘、苦、寒,歸心、肝、腎經。
    • 作用:涼血滋陰、清熱散瘀。此處用於清解風熱鬱閉,防止津液灼煉成核,同時滋潤耳道黏膜,改善乾燥結痂。
  3. 釜下墨(百草霜)

    • 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肺、胃經。
    • 作用:散瘀止血、收濕斂瘡。其微辛能散風邪,溫性可化濕結,炭質特性吸附分泌物,助瓦解耳內垢穢。

三、配伍邏輯與協同效應

  • 潤燥+散結:生豬脂與生地黃共奏潤澤之效,釜下墨則化解風濕瘀結。三藥寒溫並用,避免過燥或過寒傷正。
  • 外治引經:蔥汁辛溫通竅,加強藥物透達耳絡之力;綿裹塞耳使藥效緩釋,直接作用於病所。

四、推論的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潤、清、散」三法並行:

  1. 軟化耵聹:生豬脂與生地黃降低耳垢黏附性。
  2. 祛風除濕:釜下墨與蔥汁疏解外邪,改善氣滯濕停。
  3. 保護黏膜:油脂與生地黃形成潤澤屏障,減少刺激。

整體契合「開閉塞、潤燥結」的治療思路,體現中醫外治法「就近祛邪」的特點,尤其適合風熱夾濕型耳道疾患。

傳統服藥法


生豬脂(去膜)、生地黃、釜下墨各等分。
上為細末。
以蔥汁和捏如棗核,薄綿裹塞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耵耳膏, 出處:《杏苑》卷六。 組成:生豬脂(去膜)、生地黃、釜下墨各等分。 主治:風氣閉之,津液結聚成核所致的耵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