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物黃芩湯

SAN WU HUANG QI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心經 18%
肺經 12%
胃經 11%
膽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5%
小腸經 5%
膀胱經 5%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三物黃芩湯,顧名思義,以黃芩為主要藥物,並搭配兩味藥物組成。其之所以使用黃芩,乃因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的功能。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能清熱瀉火,尤其善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苦、黃疸等症狀。此外,黃芩亦能涼血止血,對於熱毒血熱所致的吐血、衄血等症狀亦有療效。

因此,三物黃芩湯中使用黃芩,主要為利用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以治療相關病症。

三物黃芩湯為清熱解毒之良方,其組成精簡而功效卓著,內含黃芩、梔子與苦參三味藥材。苦參在此方中扮演重要角色,因其性寒,味苦,歸心、肝、腎、膀胱經,擅長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利尿消腫。苦參內含多種生物鹼,如氧化苦參鹼,能有效抑制細菌、病毒及真菌生長,尤其對於泌尿系統感染及皮膚病變具有顯著療效。在三物黃芩湯中,苦參與黃芩、梔子相輔相成,黃芩清熱瀉火,梔子涼血解毒,三者協同作用,共同達成清熱解毒、燥濕止痢之目的,適用於熱毒內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熱淋、痢疾等。此方精準配伍,彰顯了中醫藥學深奧的辨證施治原則。

三物黃芩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二者合用,可以清熱涼血,治療因熱毒內蘊引起的各種病症。
  2. 滋陰養血: 生地黃能滋陰養血,補益腎陰,與黃芩的清熱解毒作用相輔相成,有助於改善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症狀。

三物黃芩湯以生地黃為君藥,配伍黃芩、知母,共奏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對於熱毒熾盛,陰虛火旺等病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三物黃芩湯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 黃芩: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 苦參: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利尿消腫。
  • 生地黃: 滋陰養血,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古籍記載主治

綜合多部古籍的記載,三物黃芩湯主要用於治療婦人產後因感受風邪,或亡血傷陰,導致陰虛陽盛,虛熱內生的病症,主要症狀為四肢煩熱,且頭不痛,但感煩躁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以滋陰清熱為主要治療原則,兼以祛風除濕

  1. 針對病機: 產後亡血,陰液虧虛,容易導致陰虛陽亢,虛熱內生。外感風邪,風為陽邪,更易化熱,加重煩熱症狀。風邪鬱於肌表,與內熱相搏,則見四肢煩熱。
  2. 方藥解析:
    • 生地黃: 為君藥,重用四兩,其性甘寒,質潤,入心、肝、腎經,擅長滋陰養血,涼血清熱,直折虛熱之源。產後亡血傷陰,生地黃能有效補充陰血,滋陰以制陽,從根本上解決陰虛發熱的問題。
    • 黃芩: 為臣藥,其性苦寒,入肺、膽、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針對產後外感風熱,或內熱熾盛,黃芩能有效清除鬱熱,減輕煩熱症狀。
    • 苦參: 為佐藥,其性苦寒,入心、肝、腎、大腸、小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殺蟲的作用。苦參協助黃芩清熱燥濕,並能祛除侵襲肌表的風邪,同時還可針對產後可能出現的蟲積問題。

總結

三物黃芩湯通過滋陰養血、清熱燥濕、祛風除濕的配伍,針對產後陰血虧虛、虛熱內生兼感風邪的病機,達到清虛熱、除煩躁、緩解四肢煩熱的治療目的。其與小柴胡湯的主要區別在於:小柴胡湯用於外感風寒,表邪未解,伴有頭痛、惡寒等表證;而三物黃芩湯用於外邪已解,或無明顯表證,但以陰虛內熱為主的四肢煩熱,且頭不痛

傳統服藥法


黃芩2兩,苦參2兩,乾地黃4兩。嚼碎。以水8升,煮取2升, 去滓,適寒溫,服1升,1日2次。
(《傷寒活人指掌》卷五)。《張氏醫通》:上三味皆純陰苦寒,傷胃滯血之藥,產後雖有煩熱,難以輕用,必有質壯氣盛,脈證俱實,能實便硬者,始堪任此,用者審之。

相關疾病


心胸煩熱手心腳心發熱

相同名稱方劑


三物黃芩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黃芩2兩,苦參2兩,乾地黃4兩。 主治:婦人在草褥,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不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